□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神志病科(中醫心理科)主任醫師 許 紅
幾乎在所有人眼中,45歲的金琳都是一個成功的女強人。她是一家公司的執行CEO,每天都忙得如陀螺一般。近半年來,由于業績滑坡,連連遭受打擊的她懷疑自己老了,不再適應新的形勢,想要退居二線卻心有不甘。她整天處于一種焦慮、急躁、易怒的狀況之中,動輒發脾氣,過后又后悔,搞得家中和公司里“硝煙彌漫”。兩個月前,丈夫遭遇了車禍,需要在醫院醫治很長一段時間,這讓金琳的神經繃得更緊了,她夜里失眠、胸悶,漸漸感覺渾身不適,她害怕自己得了什么病,于是跑到多家醫院反復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機體病變。但她這種沒由來的緊張、擔心、身體發緊、心慌卻持續存在,以前風風火火不知疲憊的她,變得很容易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最后,在心理門診被確診為病理性焦慮。
生活里,很多人都有過焦慮的情緒體驗,例如在考試、升職的那段時間,或是在孩子生病住院期間,或是家庭關系出現矛盾時,等等。可以說,人在特定情況下出現焦慮情緒是正常的。可像金琳這樣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焦慮”范圍,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就可視為“病理性焦慮”。
病理性焦慮總體而言是一種無根據、沒有理由的驚慌和緊張,同時生理上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它一般有以下特點:焦慮情緒的強度沒有現實基礎或與現實威脅明顯不符;焦慮導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下降;焦慮情緒持久,且不會隨客觀問題解決而消失;感到災難或不幸的痛苦體驗;對預感到的威脅異常的痛苦和害怕,并且缺乏應對能力。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病理性焦慮還會引發多種軀體癥狀,如口干、吞咽困難、消化不良、腹脹、胸悶、吸氣困難、心悸、早搏等周身不適感。
病理性焦慮癥需要經過心理學專家或有關醫生進行確診,并遵照醫囑,選服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同時輔以心理輔導進行治療。與此同時,需要患者自己通過心理調適來緩解。
1.逃避并非最佳選擇。很多人在遭遇焦慮情緒的第一時間,就會采取逃避的“防御機制”,比如,當家人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家屬會將逝者的所有物品都藏起來,避免睹物思人。如此逃避只是“自欺欺人”,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正視自己的焦慮,以免為了對抗焦慮情緒而讓自己更加焦慮。
2.自我疏導,合理化情緒。除了正視自己的焦慮,還要學會為它找一個恰當的理由。例如,因工作不順產生的焦慮,要找到引發它的原因,并適時調整工作狀態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若一味地沉浸在“找理由”中,卻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那么你會一直沉浸在虛假的安全中,同樣是不可取的。
3.尋找渠道,釋放負面能量。具體來說,就是有意識地在行為上表現得快活、輕松和自信。比如說,可以端坐不動,閉上雙眼,然后開始向自己下達指令:頭部放松、頸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腳趾放松,運用意識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焦慮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