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學界和業界需提升鄉村景觀設計理念,使之成為“見物又見人”的作品。根據百度百科對“鄉村景觀”的概念界定,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地區范圍內,經濟、人文、社會與自然等多種現象的綜合表現。這就要求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需綜合考慮經濟、人文、社會與自然等多重因素。本文中提到的“經濟因素”主要指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文因素”主要指向對鄉情的維系,“社會因素”主要指向宜居,“自然因素”則主要指向需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友好的交互。
有研究認為,將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規劃中,不僅能夠保留鄉村景觀中的人文風貌,同時能夠為人們營造更加舒適的環境,最終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該研究論述了園林規劃中鄉村景觀的設計原則,并分析了當前園林規劃中鄉村景觀的設計現狀,最后探討了園林規劃中鄉村景觀設計的對策與發展趨勢。有研究以現代化城市發展為背景,提出了園林規劃建設對于城鄉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指出,進行鄉村景觀建設,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同時也能美化鄉村、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豐富鄉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有研究提出,在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引入鄉村景觀,既保留了鄉村景觀的人文風貌,也擴大了城市風景園林景觀規劃的視角。將鄉村景觀融入風景園林景觀規劃,可有效促進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1]。
上述研究觀點為本文的立論提供了啟示,但筆者也需指出,在對鄉村景觀設計進行研究時應“見物見人”,且這里的“見人”指的是應與當地村民的社會心理和利益訴求相契合,而不是設計者“我向思維”下的主觀臆斷。在對以上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時不難發現,研究者筆下的宜居、舒適等設計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與村民的主觀意愿相容,在這些目標中甚至存有資本的痕跡。為此,筆者在研判鄉村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時,將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并將多重因素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作為對發展趨勢研判的思路。
鄉村景觀設計需根植于鄉村振興戰略,在微觀層面需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求相契合。目前,各地農村在發展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同時,還根據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并興起了民宿和農家樂。為此,在設計鄉村景觀時需緊扣當地產業融合發展之需,使鄉村景觀設計效果成為當地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推進劑[2]。
尊重村民的主觀意愿,不僅是當前鄉村景觀設計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在設計中的體現。在村民樸實的主觀意愿中,維系鄉情、鄉愁和優化居住環境等是其主要需求。對鄉情和鄉愁的維系,要求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盡可能保留村落的原貌,其中不僅涉及村落中的建筑物和村道,而且含有村落中建筑物的主色調。優化居住環境,則要求在設計中以調適的手段來改觀現有鄉村景觀中的視覺效果,使調適后的視覺效果更加符合村民追求安逸、閑適生活的心理需求。
突顯鄉村風貌特色意在兩個方面:第一,努力將當地村落歷史痕跡中的內隱性文化信息,以物為載體外在地被刻畫出來;第二,服務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之需,為樹立本土品牌提供視覺識別系統。目前,在主流研究中,研究者對于第二個方面的用意理解不到位,但第二個方面的用意對于發展當地的鄉村旅游業、農特產品種植和養殖業等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鄉村景觀設計中,要想做到“一村一品”,則需要設計者能夠深刻把握當地的鄉土文化內涵,并能充分理解當地產業融合發展下的品牌建設需求。
在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需更加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系。也就是在設計中不僅需要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而且應以人的藝術思維和審美情趣,使鄉村景觀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這不僅能顯著節約鄉村景觀建設的成本支出,還能提升鄉村景觀的美感[3]。
為了使鄉村景觀設計能夠充分契合村民的主觀意愿,同時又能在專業視角下切實將經濟、人文、社會、自然有機統一,在設計之初需與村民開展充分的信息交互。第一,設計團隊應與村委會對接,從村委會處了解當地村落的人文背景以及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發展思路。第二,通過與村委會對接,設計團隊已經能夠把握村民主觀意愿的脈絡,此時為了下沉設計工作的重心,還需與村民開展信息交互。設計團隊應重點闡述鄉村景觀設計為村民帶來的“好處”,并對設計中可能對村民住宅、村道帶來的影響給予說明。同時,設計團隊需廣泛聽取村民的意愿。第三,在村委會的組織下,設計團隊最終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梳理,并為設計方案定調。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需融入經濟、人文、社會與自然等多重因素,融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所以設計團隊應在包容上述多重因素的同時,努力拓展設計中的正外部性。筆者認為,應根據村情在設計中對多重因素進行排序。例如,某村落地處山區,面臨保護脫貧成果的要求,那么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應將經濟因素置于首位。再如,某村落地處旅游發達地區,面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要求,那么在設計中應將自然、人文因素置于第一和第二位[4]。
選擇鄉村景觀設計方案時,應本著民主決策的原則,讓村民積極參與到方案選擇中。這樣一來,便可以增強設計方案所能釋放的正外部性。考慮到村民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的差異,設計團隊可以在村委會的組織下,將備選方案逐一用簡潔的語言向村民說明,在說明中需包括每個方案的優勢和劣勢,并根據所在村落的具體情況,將說明的重點按需要落實在經濟、人文、社會、自然等因素中。因為村民的利益訴求具有差異性,且以家庭、家族為利益單位,所以他們在參選方案時難免會出現村內不同姓氏家庭、家族的博弈態勢。為此,設計團隊在綜合意見后,應與村委會一同確定最終的設計方案[5]。
在研判鄉村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時,應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多重因素的相互融合、相互影響作為研判發展趨勢的思路。為此,本文提出了4個方面的趨勢,即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加尊重村民的主觀意愿、更加突顯鄉村的風貌特色以及更加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