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7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對保障外賣送餐員正當權益提出全方位要求。其中要求,不得將“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通過“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在線率等考核要素,適當放寬配送時限。

新華社 李博 攝
隨著外賣的流行,外賣送餐員以其相對靈活、自由的工種特征,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就業人群。數據顯示,餐飲外賣員的總數已突破700萬人。但與此同時,外賣送餐員的勞動安全、社會保障等問題日益突出。
比如送餐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得不到應有的工傷賠付;苛刻的考核機制,逼著他們闖紅燈。此前一篇火爆全網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將外賣送餐員在平臺精細化算法機制下的生存困境展露無遺。
被“困在系統里”其實就是被“困在算法里”。外賣平臺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吸引更多用戶,往往將配送時效當作重要的考核要素,用算法計算出派單機制的“最優解”。但這種“最優”算法,更多是服務于平臺的運作效率,服務于商業考量。這就導致配送時間不斷壓縮,外賣送餐員面臨的時效考核壓力不斷增加,為了在規定時間完成派送,他們甚至不得不闖紅燈、逆行,被算法一步步驅動著在道路上狂奔。不久前,北京某處長體驗送外賣,12小時僅賺41元,可見,算法技術對外賣送餐員影響嚴重。
眼下,在輿論等壓力下,一些外賣平臺對其算法進行了一定優化,比如放寬配送時限等,但能否帶來真正的改變,還有待觀察。
此次《意見》明確提出禁用“最嚴算法”,既是對平臺利己算法的“強力糾偏”,也強調了對外賣送餐員多項權益的“強力保護”。一旦平臺放棄“最嚴算法”,改用“算法取中”等方式確定考核要素,外賣送餐員就會降低通過冒險行為趕時間的可能性。
不過,怎樣界定算法“最嚴”“取中”,如何讓平臺采用“算法取中”,如何讓“算法取中”真正落地,恐怕需要設立更具體的標準和更嚴謹的措施。
從理論上來說,“算法取中”既要考慮平臺利益、用戶利益,也要考慮外賣送餐員的權益,使之走向各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公正區間。
要讓平臺放棄“最嚴算法”,不僅需要完善算法規則的制定程序,讓外賣送餐員的意見建議或者工會的意見建議充分體現在“算法取中”里,也要采取專家評估、行業指導、監督檢查等方式倒逼平臺算法合理化。另外,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快的當下,應該早日讓算法“入法”。通過勞動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增加對算法等新技術、新手段侵害勞動者權益行為的法律法規約束,不給“最嚴算法”生存的空間和土壤。(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