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楹露 賈文婷


摘要:電影是一門現代藝術,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而拍攝手法的得當運用則可以使電影更加成功。本文探討電影拍攝手法,主要從光影、色彩、道具、鏡頭等角度對《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的電影拍攝手法進行評價與分析。
關鍵詞:光影;色彩;鏡頭;道具;拍攝手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02
1 從光影的角度分析
光在攝影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1]。光影是萬物成像的基礎[2],光影設計是一部成功電影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根據電影劇情的發展變化設計光影,才能使光影更好地為影片服務[3]。
1.1 明暗對比
人們通過光影的介質感受光影的獨特效果[4]。影片中,程勇去探望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呂受益時,和呂妻坐在病房外面的塑料椅上,一束光將他和呂妻分開(見圖1)。
攝影也強調光線對人視覺的主導作用[5]。在這個畫面中,呂妻完全陷在黑暗里,暗示了呂妻不管是對曾經美好的生活,還是對她曾經依賴的丈夫都完全失去了希望,而坐在一旁的程勇則處在半明半暗的光線里,這體現出了程勇內心的糾結。創作者試圖通過這樣富于沖突性的視覺效果表達更深層次的矛盾[6]。
光影能夠讓畫面空間得到擴展,從而增強畫面的靈動性,使畫面更加鮮明,這既遵循了畫面統一的原則,也體現了畫面的美感[7]。
1.2 人造自然光
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得越來越緊密[8]。人造光的出現使人們居住的室內環境更加豐富多彩,并逐漸成為室內空間中最具表現力的元素之一[9]。
影片中有程勇受邀來到呂受益家里做客的片段,呂受益看著自己的孩子,向程勇訴說著兒子的到來給他帶來的驚喜,也正是因為孩子的到來,他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這個時候呂受益的臉一半在明一半在暗(見圖2),暗示他雖然在積極接受治療,但病魔還是一點一點地侵蝕著他的健康,為呂受益的死亡作了鋪墊。
1.3 較為昏暗的燈光
不同的光能夠營造不同的畫面空間感[10],光的運用是畫面中的重中之重[11]。在昏暗的燈光下,張長林的臉顯得異常詭異,對程勇一行人來說,當時他們就像身處叢密陰影里,好不容易射進來一點陽光,又因為張長林重新回到了陰霾之中。
2 從道具的角度分析
圖像語言比較直觀形象、準確生動[12],在電影中有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呂受益第一次見程勇,表明想讓程勇替病人們去印度買藥的時候拿出了一個橘子,這是橘子第一次出現在影片中。“吃個橘子吧”這是呂受益的一句經典臺詞,這個微小的細節折射出了呂受益膽小、懦弱的性格。當時的他已經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樣,迫不得已才來找程勇。這也充分表現出了呂受益對救命藥的迫切需求,但他沒有什么可以送出手的像樣的禮物,只能用橘子簡單地意思一下。
程勇為了自己和伙伴的安危放棄偷渡盜版藥后,呂受益病情加重,程勇知道呂受益病重之后來看望他,呂受益再次對程勇說“吃個橘子吧”,這時橘子第二次出現。但是呂受益這句話卻把不能要求程勇為他再度涉險去印度的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說明他對自己難以治愈的病情感到絕望。
橘子在電影中最后一次出現,是呂受益因病去世后,彭浩獨自一人坐在呂受益家門外的樓梯上吃著橘子啜泣。彭浩是一個話很少、不常與人交談的角色,對于好伙伴的離開,他難過又無奈,卻不能挽回什么。彭浩為呂受益的死感到悲傷,又為自己不能為他做點什么感到無奈,只能拿著呂受益最常提及的橘子默默流淚。這些日常的鏡頭,放慢了電影的節奏,增強了沉浸感,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13]。
3 從色彩的角度分析
色彩作為事物明顯的外部特征,極其容易引起觀看者的注意,人類往往利用色彩來認識、感知世界[14]。卓越的色彩運用可以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導演拍攝的電影作品[15]。色彩的運用能強化主旨,傳達電影內涵,引發觀眾更深刻的文化思考,從而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文化意蘊[16]。
如果說構圖是優秀作品的基礎,那么色彩語言就是作品的靈魂[17]。
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18],色彩通過光被人眼感知[19]。影片中的藍色調主要為青藍色,通常來說,一個人看到藍色時會聯想到冷、靜謐等[20]。在影片開頭,程勇為了爭奪兒子的撫養權與妻子協商時,畫面主要為青藍調。不同的顏色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19],青藍色預示人物矛盾即將激化,體現出了事態的不可調節。
4 從鏡頭的角度分析
情感是作品的靈魂,也是展現意境的最佳形式之一[21]。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覺感知及思維不斷變化的藝術活動[22]。鏡頭被用來表達潛在意識的穿插,有時體現為空間上的錯位視覺效果,有時體現為對常規透視的顛覆,注重的是人們在觀賞作品時體會到的思維情感表達和創作含義[23]。影片并沒有用過多的對話或情緒表達離別[24],與其說那些畫面是專業性的鏡頭,不如說那其實就是我們普通人生活的寫照[25]。《我不是藥神》通過大量的特寫鏡頭以及近景鏡頭,在環境中凸顯人物,使用大量的手持拍攝,增強現實感和代入感,且重視鏡頭的調度,打光追求自然。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所接觸的事物,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感知所處的場景[26]。
4.1 長鏡頭
光影的藝術表達、鏡頭語言的調度以及情緒的表達等都要在深思熟慮后通過畫面傳遞出來[27]。在影片中,當呂受益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鏡頭在他蒼白的臉上慢慢地移動。這個長鏡頭使此環境和場所變得更有價值和互動性[28]。病房外,程勇和呂受益的妻子呆坐在長椅上。聽到病房里呂受益無助、悲愴的叫喊之后,程勇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心中充滿糾結和內疚。這個長達一分鐘的無聲的鏡頭,沒有明顯的情緒起伏,但沉默比激烈的情感輸出更讓人覺得無奈和心疼[29]。
4.2 特寫鏡頭
病友們被警察帶到警察局后,滿頭銀絲的患者苦苦哀求趙斌不要追查印度藥,這時影片給了老人的臉一個特寫鏡頭,將老人臉上的憔悴和眼神中的絕望展現得淋漓盡致。警察并沒有嚴厲地審問老人,只是平靜地與其對話,從而放慢了電影的整體節奏[30]。那句“我想活下去”的哀求,體現了情與法的碰撞,也讓觀眾感受到了現實的無奈[31]。
5 結語
電影的拍攝手法對電影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文僅從光影、色彩、道具、鏡頭四個方面對《我不是藥神》的拍攝手法進行分析,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拍攝手法值得研究。在國產電影市場商業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用多樣化的拍攝手法豐富電影表達的層次,讓國產電影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戴雨萌,駱瑋.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淺析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J].大眾文藝,2019(14):161.
[2] 魯遙,祝遵凌.南京紫金聯合立方廣場景觀分析與改造[J].設計,2018(10):143-145.
[3] 王宇.淺析光影設計在動畫電影中的作用——以《西葫蘆的生活》為例[J].環球首映,2019(7):37.
[4]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J].設計,2018(18):141-143.
[5] 盛家琛,張寧.淺析攝影對印象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2):52-53.
[6] 唐明,曹磊.賽博朋克美學的視覺表現形式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56-57.
[7] 魏輝昱,孫獻華.對倫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52-53.
[8]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學科的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0(8):51-52.
[9] 孟美雪,蔣暉.淺談光影在室內裝飾中的設計表達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7):114-115.
[10] 黃瑞,楊杰.論光在黑白人像攝影創作中的質感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34-35.
[11] 魯雅俊.漁村題材紀錄片拍攝視角分析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9(23):189-190.
[12] 劉夢怡,孫琦.論插畫藝術在當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6):75-76.
[13] 董曦月.新聞類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99-100.
[14] 高若瑤.環境空間中的陶瓷裝置藝術[J].藝海,2020(12):108-109.
[15] 陳倩,賈文婷.淺析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J].藝術科技,2020(23):69-70.
[16] 孫霖楠.解讀《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色彩對于電影意蘊的表達[J].電影文學,2009(18):67-68.
[17] 周衛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9):22-23,27.
[18] 徐靖雯,湛磊.莫蘭迪色系在室內家裝陳設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4):70-71.
[19]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觀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研究——以東莞萬科中天城市花園兒童“活力谷”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4-95.
[20]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2019(01):51-53.
[21] 徐恬甜,駱瑋.小品攝影的意境表現——探索攝影創作的角度與觀念[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28-30.
[22] 周先琪,楊杰.淺析線裝書中的美學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30-31.
[23] 暴千旗,賈文婷.從“達達主義攝影”到“超現實主義攝影”的視覺與觀念變化[J].大眾文藝,2019(18):179-180.
[24] 駱瑋,彭俊,賈文婷.探索數字媒體背景下綿竹年畫的傳承與創新之路[J].美術教育研究,2018(12):21-23.
[25] 劉雨柯,駱瑋,葛雪恒.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攝影藝術[J].藝術科技,2020,33(3):97-98.
[26] 呂舒婷,孫琦.視覺傳達中的可持續性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46-47,49.
[27] 張寧,陳佳惠.淺析Vlog作為新興短視頻的現狀及治理[J].大眾文藝,2019(23):190-191.
[28] 湛磊,高靜怡.涂鴉藝術在當代城市環境中的視覺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29] 胡單靜,蔣暉.包豪斯與中國傳統造物技藝之間的碰撞與融合[J].藝術科技,2020(17):74-77.
[30]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2):60-61.
[31] 張寧,李君嫻.從《綠皮書》看當下美國黑人的處境[J].大眾文藝,2019(23):188-189.
作者簡介:彭楹露(2001—),女,江蘇宿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賈文婷(198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