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文化自信就凝聚于每個中國人民的內心。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接力人和繼承者,新時代的大學生只有將“小我”從源頭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我”中,培育文化自信,才能享有與祖國和人民同出彩的機會,才能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
關鍵詞:文化自信;培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2
只有匯入國家事業的大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融入時代發展的江河,奮斗才能無限精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廣大青年的責任與擔當問題作了深刻論述,并寄予廣大青年學子厚望。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的責任之重。為了能夠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為了能在我們身上看到中國人志氣、骨氣、底氣的縮影,我們必須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需要青年大學生做到自覺、堅定地培育文化自信,因為只有將培育文化自信事業的細流匯入國家事業的大海,涓滴才能永不干涸;只有將培育文化自信事業的發展融入時代發展的江河,才能將青春奮斗鐫刻在培育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上。
1 堅定理想信念,守住文化自信之初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來,我們黨始終心懷崇高理想和堅定偉大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理想與信念之間的關系就像水與乳一樣,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統一體。理想是人們追求的航標,信念則提供給人們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意志和力量。崇高的理想可以堅定信念,堅定的信念才能堅守住我們的理想。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源于中國人民對上下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吸收、繼承和發展。我們堅守文化自信的初心是因為我們生于華夏、扎根于華夏、身為華夏兒女。
從“小我”視角來看,從孩提時代的懵懂無知到少年時期的略顯青澀再到青年時期的滿腔熱血,我們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領域受到中華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在孩提時代,我們以好奇為橫軸,以信賴為豎軸,聆聽師長和父母講授中華文化的淵源,暢游在二維空間里感受著中華文化的奇妙與美好;在少年時代,我們以疑惑為x軸,以勤奮為y軸,以探索為z軸,在師長、父母、自我的三維空間里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然而,到了滿腔熱血的青年時代,我們以認知為x軸,但x軸上還多了經驗的延長線,以積淀為y軸,但y軸上還摻雜了外來文化,以涵養為z軸,但z軸上缺少了信仰的支點。我們開始逐漸忘卻來時的路,我們的文化自信意識變得如稀釋過的乳液一樣越來越淡。但是我們明明有理由對中華文化自信,我們也應該對中華文化自信。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和西方文化的滲入,大多數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淡忘,何談樹立文化自信。盡管是在短視頻、新媒體等快速發展的今天,盡管是在各種中華傳統文化節目滿目琳瑯、輕觸即得的今天,大部分大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依然薄弱。
從“大我”視角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廓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及脈絡、明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走向、講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特色,從而增強文化自信”[1]。我們應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身逢盛世,更應該深思中華文化的淵源、發展、價值以及走向。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深入交織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銘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在民族奮進的千百年間拼搏形成的。我們應該拾起孩提時代的好奇、續寫少年時代的勤奮、經受青年時代的誘惑,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與祖國和人民一道堅守和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
2 敢于擔當作為,擔起文化自信之使命
敢于擔當,有所作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由于不同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任務要完成,也有不同的矛盾要解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研究前人創造的優秀文化時,首先應深入思考前輩們是如何捕捉到文化的創新點以及是怎樣構想出文化的創造性的,通過汲取、總結前人的寶貴經驗,大學生可以順勢乘著前人文化創造和創新的快車深刻領悟文化自信的內涵,自覺擔起文化自信的重任。其次擔起文化自信責任意味著當代大學生不僅要認清新時代可能面臨的復雜局面、棘手問題和攔路虎,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新時代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急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這一航標,引導大學生明確文化使命,培養文化自信也就指日可待。
我們這一代人的擔當和使命就是與祖國和人民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培育。大學生是時代的寵兒、奔騰洶涌的后浪,應自覺擔當起增強自身文化自信的使命。
從“小我”角度來看,在如今這個全球化、信息化波濤洶涌的時代,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滲透影響,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開始崇洋媚外,逐漸喪失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但大學生以其富有活力和具有創造性等特點,在黨和國家的發展事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青年一代的理想與擔當是國家前途與希望的壓艙石;青年一代的理想與擔當在國家各方面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自身對外來經濟、文化、科技、政治等知識的選擇、過濾和吸收以及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等知識的了解和鉆研無疑是新時代大學生擔起文化自信使命的千斤頂。
從“大我”角度來看,可以說,青年是一個社會生命力的象征。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精神上信仰什么、熱衷什么、追求什么、相信什么,有沒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直接反映著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2]。所以大學生應該從自身感性情感認知出發,進而實現理性情感升華,以肩負起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從感性情感認知出發維度來看,我們見證了太多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的高校大學生用實際行動詮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五四運動時期,在李大釗等人的引領下,一批北大青年在北大紅樓齊聚,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傳播;改革開放之初,北大學子在燕園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激勵無數青年投身國家紅色文化發展建設進程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有無數人秉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信念舍生忘死,其中有大批逆行出征的援鄂醫療隊員;有攜筆從戎的特戰女兵;有潛心鉆研“卡脖子”技術的科研骨干……他們的生動實踐讓我們明白應如何擔當起文化自信的重任,如何將這份積淀已久的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些事例深深觸動著我們的感性認知,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這些事例去深刻領悟其背后的理性情感歸屬。從理性情感升華的維度來看,我們應該學會透過這些事件去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所在,真正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精神特質。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新中國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從歷史發展中汲取文化自信養分,樹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中國發展文化等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立足實際、自強不息、努力拼搏、掌握本領,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和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形成和培育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提升自身修養和精神品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祖國和人民一道在增強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奮進追逐、勇敢奔跑,讓擔當文化自信的汗水在廣闊天地間揮灑。
3 練就過硬本領,筑牢文化自信之底氣
青年時期不僅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刻苦訓練和人才成長的黃金時期。正如植物的生長分為幼苗、開花、結果這三個階段,大學生的成長也有不同的階段。青春階段就像植物的開花階段,這個階段吸收營養物質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未來果實的質量。大學生如何結出豐厚的文化自信果實,怎樣才能練就過硬本領?必須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文化使命、培養擔當意識、厚植家國情懷,并以此為磨刀石來錘煉過硬本領。
從“大我”的廣角鏡角度來看,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本領錘煉理應走出課堂,因為理論只有付諸實踐才有意義和價值。大學生應走出課堂,走到充滿歷史人文情懷、充滿紅色音符、充滿激情斗志的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去參觀有歷史烙印的敦煌莫高窟;去實地了解遍布紅色革命文化元素的延安、遵義等革命老區;去投身各種公益活動感受社會各界人士的人文關懷精神;讓實踐活動成為筑牢文化自信的壓艙石、釋放文化自信激情的加油站、成就文化自信大業的大舞臺。
從“小我”的顯微鏡角度來看,大學生既然身處高校,就應該利用好高校這塊巨大的顯示屏。沖破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維的峽谷,打破行動的枷鎖,緊跟主旋律、找準基準點、巧跟節奏點;以“滾石上山,負重前行”的決心打基礎;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作風練本領;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精神強落實。我們應該積極探尋、籌劃、準備、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理論和實踐活動。課堂毫無疑問是大學生錘煉文化理論知識的大熔爐,大學生應根據自己專業課程的特點,結合時代思政主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校影院、新媒體、選修課堂等平臺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與教育。大學生只有學透必修課,打好理論樁,補足精神鈣,筑牢思想魂,才能堅定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力更生的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心,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由衷認同感和歸屬感[3]。通過對各類課程的探究、思索、聯想,將專業課程固有的傳統知識嫁接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從而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從校園實踐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社團和學生組織的帶頭作用。學校社團和組織應按照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分享青年人故事、解說青年人疑惑、卸下青年人顧慮等與青年人息息相關的講座活動[4]。此外,在傳統節日、學校特殊紀念日等到來之際,相關社團和組織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藝紀念活動。讓大學生通過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活動點燃干事的激情;樹牢干事的航標;注重干事的成效;通過各種活動的參與真正做到將關于文化自信的感性認知轉化為文化自信的實際行動。最終使大學生真真切切通過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實踐鍛煉,將文化自信這塊主陣地越筑越實。
4 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食糧,是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身上的獨特精神印記。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發展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通道。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礎;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千百年來通過不斷實踐提煉出來的精神產物。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其他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播種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先鋒。沒有了文化自信這面正面鏡的指引,一個國家、民族的科技、經濟、政治、教育等發展都將陷入危機。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傳統,堅持傳統就要真正做到“中學為主、西學為用”,面向未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只有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只有不忘本原,才能開拓未來。我們要繼續深入挖掘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精髓,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從根與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不容忽視的是我們應該全面、客觀、理性地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大化利用其價值。新時期的大學生要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自覺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與新時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展與弘揚相結合。在時間軸上,把握歷史、現實和未來;在精神維度上,把握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把握住文化的對抗、交流和融合,如此才能增強真正的文化自信,當代中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步伐才會堅定有力。
當代中國青年何其有幸,享有與祖國、新時代和人民同向同行的寶貴機會。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使命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與人民共事,青春才會燦爛;只有與人民共進退,青年才能振奮;只有和人民一起逐夢,青春才會無怨無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咫尺之遙,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將參與這一偉大進程。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國家和人民的“大我”,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堅定理想信念,守住文化自信之初心;敢于擔當作為,擔起文化自信之使命;練就過硬本領,筑牢文化自信之底氣。在奮勇搏擊中推動中國文化自信號巨輪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 李曉芳,朱一婀.簡談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J].文化產業,2021(8):128-129.
[2] 鐘天娥.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高教論壇,2021(7):4-7.
[3] 劉瑤,顧相君.論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42(2):130-132.
[4] 李汶玥,旺扎.淺論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3):84-88.
作者簡介:李雪(1996—),女,貴州畢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