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彤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隨著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各個高校建設官方媒體平臺,開展信息傳播和新聞宣傳工作已經蔚然成風。同時,高校的許多基層學院也建立了自己的平臺和窗口。這是對學校宣傳工作的有益補充和延申,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許多院級宣傳平臺難以發揮作用。
學院的宣傳,雖然并不像校級平臺,可以更為直觀全面展示一所高校形象,但是,正因為院級的宣傳覆蓋的范圍較小,新聞宣傳工作更可以圍繞工作實際縱深發展,深挖學院工作中的宣傳需要,為學院師生提供更多服務,建構起屬于學院的線上情感家園。
在一個學院的線下活動中,多是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信息流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信息難以在整個學院的范圍內充分傳播。借助線上的宣傳平臺,學院的工作、榮譽、信息通知等第一時間覆蓋到整個學院,學院工作中的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反饋。各個部門之間,師生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問題迎刃而解,學院向心力也進一步加強。此外,在學院的宣傳平臺經常會見到畢業校友的留言,或驚嘆學院的發展或寄稿回憶師生情誼,院級宣傳平臺跨越時空,成為學院畢業學生大學記憶的一個載體。對于外宣而言,借助學院內部的宣傳工作可以推動校園外媒體宣傳報道工作的開展,從而增強學院工作的影響力和師生的自豪感。
學院宣傳工作并不輕松,需要一定數量的學生參與其中,新聞采寫、拍攝修圖、排版美工,這些工作是或是辛苦繁瑣的,但是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以刊發,在師生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這其中也不乏樂趣和成就感。這些工作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溝通交流、時間協調、文章寫作、排版編輯等綜合能力,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基礎。對于新聞傳播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學院的宣傳工作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和有針對性的實踐平臺,推動實踐性教學的開展。隨著實踐的質量不斷提高,學院的宣傳工作或將成為“雙一流”專業建設的助推器。
校級的宣傳著眼于整個學校的工作,覆蓋范圍更廣,但是往往無法深入顧及每一個基層學院,一些工作服務到每一個學生也有困難。學院的新聞宣傳工作,雖然范圍較小,但是可以根據每一個學院的特色打造獨特的宣傳平臺,形成線上的“家文化”,并根據學院的具體情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若能在學院建立成熟的宣傳工作體系,院級與校級的工作形成聯動,院級的重要新聞能夠第一時間傳播到學校平臺,學校的方針、政策也可以通過院級平臺更精準地傳遞到每一個學院學生。在黨史教育、理論學習等重要宣傳活動中,學校和學院的宣傳聯合行動,開展全方位引領,筑牢線上的思想陣地。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學院對學生的思想情況以及近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有更加詳實的了解,借助學院的宣傳平臺,通過宣傳工作的學生隊伍,往往能提出更能引起學院學生共鳴的宣傳選題,進而對整個學院的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如圍繞著建黨一百周年,諸多媒體圍繞著厚重的黨史制作出新鮮活潑的作品,在青年中引起廣泛共鳴,這在學院的宣傳工作里也可以借鑒,結合學院特點,講好身邊人、身邊事的故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凝聚青年共識。[1]此外,學院對學生的關懷也可以在線上的宣傳工作中體現,如對新生的建議,對畢業生的祝福,通過線上平臺形成較好的傳播效果,更能聯結學生與學院之間的感情。
隨著各個網絡平臺的快速應用和發展,高校對新聞宣傳與思想引導工作都愈加重視,大部分學院都有特定的老師和學生負責宣傳工作。但是相較于校級宣傳,學院宣傳工作的質量以及規模都有待提升,許多學院新聞宣傳工作變為行政任務的一部分,從而難以真正發揮展現形象、凝聚人心的作用。
長期以來,學院的宣傳工作和人才培養普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隊伍一方面新聞宣傳的意識較弱,何時需要安排新聞宣傳、新聞宣傳工作如何開展,往往需要領導老師進行更多步驟性的指導而不僅僅是方向性的引領。另一方面,在一屆屆學生流動的過程中,多為老生帶新生,出現因循守舊,經驗老化的情況。同時,學生的專業能力不足,新聞宣傳工作的質量仍需不斷提高,尤其在視頻拍攝、新聞寫作、微信推送的專業度和規范性方面需要加強。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部分學院的新聞宣傳工作恪守傳統經驗而忽略了操作技術或者宣傳內容上“追熱點”的能力,難以在追求新鮮的青年大學生心中引起共鳴。
物質條件和獎勵措施的缺乏也是二級學院宣傳工作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部分學院的宣傳工作缺乏配套的設備,學生的練習和應用得不到保障,影響工作的實際效果。在校級工作中,高校往往針對宣傳工作的學生隊伍設置“優秀通訊員”“新聞宣傳先進個人”“新聞宣傳單項獎學金”等物質或者榮譽獎勵,各項加分也往往對新聞發表在院級還是校級平臺加以區分,校級宣傳自然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性,也吸納了更多學生加入工作。學院新聞宣傳工作從工作量的角度而言往往并不比校級的少,但是缺乏相應的榮譽以及物質保障,人才選擇較為被動,學生隊伍的積極性較難調動,學生在任期內中途退出的情況時而發生,每當學院學生宣傳組織面臨換屆和納新時,上一屆成員工作積極性下降,新一屆成員無法在短時間內接手和適應工作,造成日常工作中的脫節。
高校學院的融媒體建設多是順學校之勢而為,缺乏學院內部的規劃和思路,甚至只是將原來的學生組織名字中加上“融媒體”三個字,學生的能力仍然比較單一,宣傳各個部口在工作中存在壁壘或者工作推諉的情況,難以適應融媒體時代內容、技術和運營的綜合要求。受此影響,再加上學生自身獲取學院新聞信息能力的局限,往往直接聽命于老師的領導,宣傳工作負責老師有時則難以顧及學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信息傳遞不及時的影響,學院的新聞宣傳輻射力較弱,只是圍繞著學院的某一部分工作展開宣傳,而較難做到在關注和囊括學院整體工作,充分了解學院新聞信息的基礎上,根據新聞價值進行選擇。
雖然二級學院的宣傳工作存在種種制約,但是與校級相比,往往具有針對性更強、更具凝聚性的優勢。學生隊伍是新聞宣傳工作的主體和中堅力量,故對學生隊伍的培養也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納新之時,進行廣泛而有時效性的宣傳,可圍繞技能提升、交流學習方面展開講解,吸收感興趣學生的加入,并在開展筆試、面試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人才。同時還要吸收學院各個學生組織宣傳口的同學以及年級的宣傳委員成立院級的記者團。記者團首先要了解學院的基本信息、辦院歷史和當前工作,其次應在高效、便利的基礎上加強與負責學院各個工作老師的溝通與聯系,進而構建包括學院全部工作的宣傳網絡。當學院重要工作需要新聞宣傳時,能第一時間通知到負責的學生,提高工作效率。
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加入學生組織最大的收獲莫過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產生的幸福感。新聞宣傳工作的實用性很強,學好這門技能將為學生的人生簡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大學繁忙而充實的學習生活中,通過“講座”“茶話會”“定期作業”等形式對學生記者開展培訓,既要借助校外媒體、校級組織的力量不斷為學生充電,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開展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學生自主組織、自主學習、朋輩引領的模式,構建學習型的學生記者團,提高學生采寫編評綜合能力,“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并重,從而提高宣傳工作的質量。[2]
學院的許多新聞宣傳方面較出色的學生往往在校級組織中有一定的任職,接受了校級組織較為專業的新聞宣傳相關訓練,但是這類學生往往面臨著較大的學生工作壓力。在學院宣傳工作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初期,學院應有意識主動和校級組織進行溝通交流,學習相關經驗,在為學生記者減負的基礎上動員校級組織中的優秀人才參與到學院的工作中。作為思想和工作較為成熟的學生記者,已經在校級宣傳工作中有任職的學生可以更多充當引領者或者培訓員的角色,協助老師減輕工作壓力,并傳遞先進經驗。合作并不等同于合二為一,學院的宣傳工作在新聞內容、人員數量、工作分配等方面和校級往往有一定的差別,需要將校級的經驗和學院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校級引領、院級反哺”的工作模式。
記者團的管理、獎懲制度需要和負責行政工作的學生組織有一定的區別,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以新聞作品的質量、數量為核心,綜合考察工作情況的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制定榮譽獎勵和綜合測評的加分制度。在寒暑假,學院可以與校外媒體合作,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實習機會,這是宣傳工作的一份福利,也是學生記者難得可貴的成長機會。同時,學生在較為靈活的宣傳工作中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學院應將發揮學生主體性和老師的引導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施展創意的機會,并視情況給予支持,將學院宣傳在情感體驗方面逐漸從“老師的工作”內化為“學生大學階段的一份事業”。
院級的新聞宣傳平臺,除了記錄學院發展訊息,靈活開展思想引領外還可以借助傳播迅速的線上平臺服務于師生交流和學院的日常管理。如學院的學術講座可以通過H5 等形式收集參與學生的信息、物品發放借助線上形式進行確認,活動投票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等,這些工作在線上平臺服務師生的同時,也是平臺引流的可行方式。宣傳平臺并不只是一個領導或者老師向同學們宣傳學院工作、傳遞先進思想的地方,更可以動員學院全體成員參與共建。如結合學院特色開設學院達人秀、師生美文等欄目,廣泛接受師生的投稿,并進行篩選,為每一個學院成員的表達提供更多被關注的可能。同時,可以合理利用線上平臺的匿名性,搜集學院師生對學院管理的意見以及訴求,進而改進工作。
新聞宣傳工作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自身以及團隊可以成為一個學院的品牌項目,當一個學院的宣傳工作在學院被師生充分信任,甚至在學校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口碑,負責工作的每一位學生將能與有榮焉。宣傳隊伍自身越優秀,宣傳工作自身越出彩,學生將會收獲更多的自我價值感,團隊吸引越來越多的同學吸引其中,進而形成良好的循環。在逐漸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學院的記者團可以在工作外以新聞宣傳為特色形成自己的團隊文化,如郊游團建、送別畢業生、編寫團歌等等,甚至可以形成關于一個學院記者團的故事,由每一屆學生進行記錄,薪火相傳,團隊的凝聚力將在共同的工作中扎根生長。
受制于人數和發展基礎,學院的宣傳工作更需要穩扎穩打,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都需要積累一定的關注度和粉絲量后再開發新的平臺,避免學生的時間精力分散,雖開拓的平臺窗口多,但是影響力較小的局面。院級宣傳工作體系化的建立和發展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領導老師和學生一同,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老師持續關注和指導,學生盡己所能,從而形成合力,在學院的日常宣傳中實現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