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鵬
(國有鞏義林場,河南 鞏義 451274)
雖然森林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對森林資源過度開發,造成了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國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迫切性,提出了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方面減少企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中的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一方面致力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維護,大力發展生態林業。
在林業的發展過程中,缺少長遠的宏觀規劃,在規劃和發展林業時,以盈利為主要的目的,缺少整體的生態意識,在進行森林資源的管理時,沒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重視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的管理模式,在進行林業資源的布局時,缺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比如缺少對天然林的保護,使得一些森林資源依然被過度砍伐;林業結構不合理,使得林業附加值較低,造成了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沒有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來布局生態林業,沒有與當地的農業、畜牧業進行充分的融合;或者盲目效仿其他地區的生態林業,造成林業發展水土不服,造林成本增加,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
森林資源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經濟效益,更關系到國家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進行規范,為相關人員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同樣相關部門,對于森林資源的管理,也需要有完善的規章制度,來對管理人員的工作進行明確,但是目前來說,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來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進行指導,使得管理工作的開展,缺乏依據,對于現有的一些法規,一則不夠健全完善,實際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二則由于缺乏監督體系。在管理制度方面,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而且由于涉及森林資源管理的部門較多,各部門間存在著權責劃分不明確的現象,使得一些管理方案沒有落地執行,尤其是監管方面制度體系的空缺,使得森林資源的管理缺乏監督,影響了森林資源管理的效果。
相關部門要加強生態意識的宣傳,使相關工作人員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進行林業資源的規劃和管理時,堅持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使林業相關工作人員,樹立起新的發展理念,并把新的林業發展理念,貫穿于森林資源的管理中。政府層面要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平衡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間的關系,平衡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間的關系,做好宏觀布局,加強監督引導,林業部門在貫徹落實中,也要把眼光放長遠,樹立生態林業意識。
由于森林資源管理涉及的部門較多,因此政府部門需要發揮自身的組織協調作用,為森林資源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首先要對參與森林資源管理的各部門,進行明確的權責劃分,使各職能部門都明確自身的職責,避免互相推諉和重復執法,并通過責任制的方式,把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個人,以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其次,各部門的管理制度要科學合理、具體詳細、切實可行,工作內容要細化,便于執行和落實,同時為了更好的保障管理制度的落實效果,還可以通過考核激勵機制,對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并把考核結果與工作人員的薪酬對應起來,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為了使林業資源的管理更加規范,有必要加快對相關法律的完善進度,通過健全的法律法規,為林業資源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據,使得林業資源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林業相關部門應做好林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提高林業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使之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自身的管理行為,定期對執法人員,開展專業培訓活動,并通過執法資格的認證,來確保執法人員自身知法、懂法、依法執法,同時對于破壞林業資源的違法行為,一定要嚴厲打擊,以儆效尤。還要使相關的企業和種植戶,以及當地的村民都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識,共同參與到林業資源的監督管理中,森林資源與當地的老百姓密切相關,人人都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了解相關的法律,并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可以有效的制約一些違法活動的發生,因此可以通過電視、廣播、新媒體、宣傳冊、宣傳海報等,普及林業法律法規,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管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很多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也應用于林業部門,比如地理信息管理技術、遙感遙測技術、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一些在精準農業實踐有效的技術,也都應用于精準林業的發展中,在進行林業資源的管理時,可以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這些技術設備的投入和使用,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對舊的設備和技術進行更新,同時對林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操控這些設備,采集和分析相關的數據,做好林業資源的管理。比如森林中可以放置傳感器,當樹木被砍伐時,就會實時傳感,使森林資源管護單位可以及時發現違規采伐。比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病蟲害、火災等進行預測。比如對于林地資源的測繪,可以利用技術手段使數據更加精準。總之提高林業工程的科技含量,通過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提高林業部門的專業水平,并通過科技示范點、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鼓勵林業技術人才投身于林業生產一線,并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把一些先進的技術研究,推廣到林業生態工程中,打造高新生態林業工程,推動科技興林,促進林業創新,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
生態林業,顧名思義就是要使林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生態保護的終極目的,因此在發展生態林業時,要協調好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系,在進行林業規劃布局時,就充分對現有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充分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對當地的林業進行布局,這就需要國家和政府層面,從宏觀上做好布局,通過微觀任務的形勢,由當地的林業部門來具體的落實執行,對農、林、牧進行統籌安排,從而科學合理的進行天然林保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比如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好林業的發展計劃,對于天然林區,要加強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實現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濕地的保護、森林資源的保護等,對于速生林區要優化林種結構,合理培育和砍伐,解決林產品供應問題,并使林業生態工程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使荒山造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使老百姓可以從林業生態工程中,獲得自身的切實利益,以便更好的利用當地的力量,來建設和保護生態林業工程。
在發展生態林經濟時,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經濟模式,來促進林業資源的發展,把生態林與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林中的系統多樣性,保護野生動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并合理布局林業生態系統,培育現代化林業生態系統,把林業與休閑旅游、森林康養等經濟模式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發展林業循環經濟,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盤活當地的經濟,同時達到生態保護的目的,林業屬于可再生資源,在布局當地經濟時,要朝著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在開發林業產業的同時,做好林業的培育工作,實現林業產品的生態化發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把林業與農業統籌起來,打造生態經濟模式,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低碳經濟模式,比如生態果林、林下養殖、林菌、林花、林藥、林蔬、林蜂、林油、林糧等多種經濟模式,打造出林下經濟的品牌特色。加強對高新科技成果的應用和引進,通過生態示范戶、示范點的模式,逐步帶動當地的林業經濟發展,使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結合起來,這樣農民才有信心和興趣,從林業生態中獲取自身的利益。以筆者所在的鞏義市來說,有經濟林精品示范園、鄉村振興林業產業、家庭林場中藥材、石榴基地、杜仲基地、森林康養產業等多元化生態林業模式,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林業資源的管理和發展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林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因地制宜布局林業經濟模式,通過多元化的生態林業經濟模式,把林業發展的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結合起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起來,同時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完善,加強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做好生態環保和法律法規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