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利 李 燕 謝景怡 宋曉婉
表象訓練法在高校女生乒乓球教學中運用的實驗研究*
張 利 李 燕 謝景怡 宋曉婉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體育教研部,北京 100083)
將104名女大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研究表象訓練法運用于高校公共選修乒乓球課的女大學生中能否提升技術水平與興趣愛好。結果顯示:實驗組發球技術測試值P<0.05;正、反手技術測試值均P<0.01,呈非常顯著性差異。對照組發球技術測試值P>0.05無差異性;正、反手技術測試值均P<0.05,呈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兩組相比,實驗組技術測試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呈顯著性差異。結論是表象訓練法有助于提高公選課中女大學生乒乓球技術水平。
表象訓練法;乒乓球教學;公共選修課
現高校乒乓球課普及率較高,因器材設備簡單易操作,無肢體碰撞,危險系數較低,深受學生喜愛[1]。現為進一步促進“國球”在我國體育教育教學中的發展,將“表象訓練法”融入其中進行教學研究實驗。
“表象訓練”一詞是美國心理學家理查?休因(R.M.Suine)教授在《想象——現在的理論和應用》一書中首先提出,是指利用所有的感覺對經驗進行重現或再造的過程[2]。簡言之,即有意識地積極地利用自己頭腦中已經形成的表象進行回顧、重復、修正、發展和創造自己新的經驗在腦中進行多次演練;提高學生表象再現及表象記憶能力[3]。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正確的技術要求,有利于提高心理穩定性,從而提高學生乒乓球技術水平,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4]。
(1)實驗對象: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8級參與大學本科體育公選課的大二女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選取了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接近的女生為實驗組與對照組[5](每組52名女生,共104人;如表1),分別對其進行正手定點平擊發球以及正、反手技術測試比較。
表1 學生基本情況
組別人數 年齡(歲)身高(cm)體重(kg) 實驗組5219.63±0.34159.03±9.8258.25±10.01 對照組5220.00±0.83160.05±9.9058.98±10.42
(2)實驗時間: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為期10周,一周2次,每次90分鐘。
(3)實驗地點: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沙河校區乒乓球室。
(4)實驗分組:將選取的104名女大學生進行隨機分組,其中52人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普通高校乒乓球公共選修課教學方法授課,另外52人為實驗組,采用表象訓練法授課。
(5)實驗統計:實驗數據采用 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利用 T 檢驗與方差分析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研究。
(6)實驗指標:技術測試采用教師與學生一對一測試方法;身體素質測試采用一對多測試方法;
①身體素質測試:測試內容有立定跳遠(兩次機會取最優成績)、50米跑和60秒仰臥起坐(各一組)。
②正手攻球技術測試:要求用標準正手攻球動作,在60秒內從本方右半臺擊球到對方右半臺,沒有過中線球不記入總數。每位學生2次機會,記最優成績。
③正手平擊發球技術測試:要求用標準正手平擊發球動作,在本方右半臺發到對方右半臺,沒有過中線球不記入總數。15個球,記成功個數。
④反手攻球技術測試:要求用標準反手攻球動作,在60秒內從本方左半臺擊球到對方左半臺,沒有過中線的球不記入總數。每位學生2次機會,記最優成績。
(7)實驗控制
①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身體素質、協調性、身高、體重與實驗前兩班乒乓球課上課時長以及乒乓球技術水平方面無顯著差異,兩組學生之間互相獨立無接觸[6]。
②實驗組和對照組測試環境、場地器材、教學進度要一致,練習和測試期間兩組學生獨立分開教學互無干擾[7]。
③在測試過程中,所有被測試學生由同一名教師進行測試。
(8)技術流程圖(圖1)

圖1 表象訓練法技術流程
實驗組和對照組共進行10周,前9周為技術教學,其中5周進行正手攻球技術和正手發球動作教學,4周進行反手攻球技術動作教學,第10周為測試周。具體訓練內容與步驟如下:
(1)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相同環境條件下進行教學實驗,由同一名教師單獨分開進行授課,兩組學生在身體素質、協調性、身高、體重與實驗前兩班乒乓球課上課時長,以及乒乓球技術水平方面無顯著差異,兩組學生之間互相獨立無接觸[8]。
(2)課堂教學開始部分,教師需介紹課堂教學內容,目標,任務及重難點;然后帶領學生進行準備活動以及乒乓球專項熱身運動(例如:步伐練習等或游戲)。
(3)課堂教學基本部分,教師介紹并講解本節課要教授的技術動作,并做出標準示范動作。
(4)在教師組織下學生進行徒手動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實驗組學生在教師組織下進行表象訓練與傳統訓練,學生先用所有感知覺去體會技術動作所用到的肌肉運動以及動作軌跡、框架與細節把握,充分鞏固練習并回想,模仿,記憶,表象及復現等多次重復和改正。
(5)對照組按原計劃進行徒手動作練習,不加其他任何訓練法。
(6)徒手練習和表象訓練法練習結束后,教師組織進行分組練習,2人一張球臺先進行多球練習,隨后進行單球練習,教師對學生動作進行指導。
(7)課堂教學結束部分,教師組織進行放松拉伸,并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3.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素質測試情況
表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素質測試情況
測試項目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 年齡(歲)19.63±0.3420.00±0.83-1.0500.294 身高(cm)159.03±9.82160.05±9.90-0.6320.510 體重(kg)58.25±10.0158.98±10.42-0.0340.200 立定跳遠(m)1.60±0.451.61±0.50-0.3350.463 50 米跑(s)7.99±1.897.65±1.880.3390.520 仰臥起坐(個)40.00±7.9638.8±7.890.9810.399
由表2可知,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在各項測試中均值較接近,且各項指標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一步研究以保證實驗準確性客觀性。
表3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正手定點發球測試情況
測試項目實驗組對照組 T 值P 值 定點發球(個) 8.00±1.047.80±1.061.6250.106
通過對兩組學生實驗前正手定點發球進行實驗分析。由表3可知,兩組學生在測試中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分析研究。
表4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正、反手攻球測試情況
測試項目實驗組 對照組T 值P 值 正手攻球(個)34.88±8.5433.18±9.641.3560.217 反手擊球(個)37.80±8.0837.59±8.070.5780.196
由表4可知,在實驗前兩組學生其基礎技術水平,正反手攻球測試中并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分析研究。
表5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正手定點發球情況
組別實驗前實驗后T 值P 值 實驗組個數8.00±1.0413.00±1.883.2090.012 對照組個數7.80±1.068.45±1.601.5530.051
由表5可知,實驗組學生正手定點發球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照組學生正手定點發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表象訓練法的正手定點發球練習優于傳統學生練習效果。
表6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定點發球情況
測試項目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 定點發球(個)13.00±1.888.45±1.601.0500.043
經過9周表象訓練法教學實驗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可發現(表6),實驗組定點發球均值為13.00個,對照組平均為8.45個;實驗組與對照組P值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上述數據表明采用表象訓練法能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表7)可知,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對比中,正反手攻球成績均遠高于實驗前成績,都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表象訓練法對提高乒乓球正反手技術訓練具有高效性。
表7 實驗前、后實驗組正反手攻球測試情況
組別實驗前實驗后T 值P 值 正手攻球(個)34.88±8.5447.95±4.965.9300.003 反手攻球(個)37.80±8.0851.00±5.355.8100.005
在配對樣本T檢驗(表8)可知,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后對比中,正反手攻球成績均高于實驗前成績,都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傳統訓練法對提高乒乓球正反手技術訓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表8 實驗前、后對照組正反手攻球測試情況
組別實驗前實驗后T 值P 值 正手攻球(個)33.18±9.6440.58±5.173.1960.016 反手攻球(個)37.59±8.0744.52±4.014.0090.023
表9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正手攻球測試情況
組別實驗前實驗后T 值P 值 實驗組(個)34.88±8.5447.95±4.965.9300.003 對照組(個)33.18±9.6440.58±5.173.1960.016
由表7、表8、表9可知,兩組學生正手攻球技術均呈現出不同程度提高。實驗組在教學實驗后其正手攻球技術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正手攻球T值差異性大于對照組,其T值為5.930,表明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后其正手攻球技術進步程度更為顯著。通過均值分析,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正手攻球均值為34.88,在實驗后均值提升至47.95。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正手攻球均值為33.18,在實驗后均值提升至40.58。相比之下,實驗組學生正手攻球回合增長更多。
表10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反手攻球測試情況
組別實驗前 實驗后T 值P 值 實驗組(個)37.80±8.0851.00±5.355.8100.005 對照組(個)37.59±8.0744.52±4.014.0090.023
由表7、8、10可知,實驗組在教學實驗后其反手攻球技術呈現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分析T值:實驗組在實驗前、后,反手攻球的T值差異性大于對照組,其T值為5.810,表明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后反手攻球技術進步程度更顯著。通過分析均值,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反手攻球均值為37.80,在實驗后均值提升至51.00。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正手攻球均值為37.59,在實驗后均值提升至44.52。經對比可發現,實驗組學生反手攻球回合增長更多。
表11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正、反手攻球對比分析
測試項目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 正手攻球(個)47.95±4.9640.58±5.17-7.4700.017 反手攻球(個)51.00±5.3544.52±4.01-7.0610.012
由表11可知,實驗組、對照組在正反手攻球數量上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均值分析,表象訓練法和傳統教學法都能使學生正反手攻球技術得到提高,但采用表象訓練法提升效率更明顯高效。
5.1實驗組在實驗后正手定點平擊發球技術測試中有著顯著性差異;正、反手攻球技術測試中有著非常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在實驗后:正手定點平擊發球技術測試中無顯著性差異;正、反手攻球技術測試中有著顯著性差異。
5.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正手定點平擊發球、正反手攻球技術測試均有著顯著性差異,表明表象訓練法有助于技能學習掌握。
5.3運用表現訓練法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性更高,參與感、求知欲與表象欲更強,思維與表象能力更加敏捷、快速,思路更加清晰,學生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更突出,課堂氛圍更活躍等,極大促進并有利于教學開展和實施[9]。
[1]吳豪.表象訓練法在初中乒乓球教學中運用的實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2]張國峰.表象訓練法在初一學生乒乓球預備級技術教學中運用的實驗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9.
[3]鐘霞,柯敏.內一外表象訓練影響乒乓球技能學習的教學實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 (2):165-168.
[4]Martin. K. A.,Moritz. S. E. &Hall. C. R.工manger use in spor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pplied model[J].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9(13):245-268.
[5]杜叢新,李改,王郁平.表象訓練的理論依據及應用模式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4):76-80.
[6]季瀏,殷恒嬋,顏軍.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8-32.
[7]Han, 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internet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table tennis difficult movement skills[J].Multimed Tools Appl,2019 (7):74-80.
[8]黃家勇.表象訓練在國內研究綜述[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3):7-8.
[9]Da-Wei C, Chao L, Shun Wet 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digital platform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J]. J Intell Fuzzy Syst,2018,34(2):893-901.
An Experiment-based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presentation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Table Tennis for Female Universitiy Students
ZHANG Li, et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20SKTY0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越崎青年學者”資助計劃。
張利(1980—)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與體育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