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婷
【摘要】學前教育的改革背景促使了幼兒園推進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其成為了培養幼兒身心的重要方式。體育活動的開展作為幼兒園開展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不僅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也可以促進幼兒的各項身體機能發展,在幼兒的成長道路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改善。本文基于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從而達到促進幼兒茁壯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學前教育改革;幼兒園;體育活動;策略
引言
學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促使了人們逐漸重視體育活動對于幼兒成長的作用,推動了體育活動在幼兒園的開展進程,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體育活動在幼兒園的開展,不僅可以提升幼兒在身體方面的各項機能,如:平衡能力,肢體協調能力等;也可以幫助幼兒培養陽光活潑,積極向上的性格,促使幼兒形成堅韌果敢的精神品質,這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而言大有裨益。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學前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們的成長特點,開展獨具特色、生動有趣的體育活動,調動幼兒的參與性,促進幼兒的成長。與此同時,體育活動的開展也應該遵循幼兒身心成長的客觀規律,選擇幼兒可以接受的游戲形式進行組織,從而凸顯學前教育的教學理念。
一、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活動缺乏趣味
學前教育的改革對于幼兒體育活動的開展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促使體育活動更為注重于培養幼兒的技能動作,而不是強調動作的數量,導致動作形成機械化、僵硬化的狀況,從而使體育活動缺乏趣味。在以往的幼兒體育教學中,教師主要以機械練習為主要方式,令幼兒獨自或者結伴進行動作的練習,而忽視了體育活動趣味的重要性,容易使幼兒之間產生差異,如:表現較好的兒童時常會因為符合自己的樂趣在教師和其他兒童之中極力地表現自己,而滋生驕傲自大的心理,而表現較差的兒童則會因為體育活動缺乏趣味性而消極對待體育活動,從而滋生懶散不屑與自卑的心理現象,從而對于幼兒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以跳繩為主,鍛煉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與靈活性。因此,在跳繩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跳繩對于兒童的趣味性,通過生動形象且具備趣味性的演示引導兒童去模仿練習,感受跳繩的樂趣并開展練習,使兒童在自然輕松與愉悅的氛圍中開展體育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
(二)規范動作缺乏指導
在體育活動的開展之中,教師時常將關注點集中于發揮兒童的主動性,讓其自由的進行練習,而忽略了動作規范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造成兒童缺乏有效的動作指導,使體育活動無法體現強身健體的功能,從而喪失了體育活動的本質含義。在這方面最常見的體育活動便是“拍球”,在開展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讓兒童自主進行皮球的拍打,選擇舒適的方式進行運動,但是并不會注重對于兒童動作的調整。此外,兒童也會出于對皮球的興趣,應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拍球、運球而忽略其中的規范動作,造成彎腰拍球,皮球彈跳高度不足的現象,這是由于缺乏教師對其進行動作指導的原因造成的。
學前教育的改革不僅需要體育活動的教學注重調動兒童的主動性,給予兒童適當的空間探索,也不能忽視動作規范對于兒童的作用。在開展體育活動時,教師既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主動性,也需要向兒童親身示范標準動作的規范,指導兒童該如何在活動中規范動作,糾正兒童的錯誤姿勢,從而使幼兒們可以規范體育動作,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難度設計缺乏經驗
體育活動的開展依賴于活動難度的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可以使體育活動的效果事半功倍,而難度不適的體育活動則會使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達到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綜合考量幼兒的能力水平與經驗狀況,設計難度適中的體育活動,使之既不會給幼兒造成輕而易舉的局面,也可以給與幼兒一定的困難挑戰,從而促進幼兒的成長。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以幼兒為主體,分析各位幼兒的能力強弱,有針對性地設計體育活動的難度,為幼兒制定合理的活動方案。
例如:在設計“小猴子運西瓜”的體育活動時,教師制定了活動規則:由幼兒用雙手同時拍球的方式使球直線運行。但是根據幼兒的運動狀況而言,大多數的幼兒并沒有采取雙手排球的方式開展活動,而是采取熟練的單手形式進行運球,這是由于教師沒有充分地考慮幼兒的能力水平,設計了難度不適當的體育活動,導致幼兒采用了水平較低的方式進行,從而拉低了體育活動的難度水平,無法使體育活動達到其開展的目的。
二、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的策略建議
(一)理解體育內涵,增添活動趣味
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具備強身健體的功效,也需要引導幼兒們感受其中的樂趣,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幼兒們摒棄負面的情緒,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實現茁壯成長的目的。
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教師對體育活動內涵的理解,認識體育活動的本質含義,教師們需要樹立趣味體育的教育觀念,使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既注重實現體育活動強身健體的目標,也可以將趣味的特性融入其中,推動體育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教師需要理解體育活動的內涵,將體育活動與幼兒的樂趣緊密地結合,使活動的樂趣滲透至活動的動作之中,改變體育教學原先枯燥乏味的模式,將趣味的元素融入至活動之中讓幼兒們感受。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把握體育活動的內涵,明確體育活動的開展目標,引導幼兒們掌握活動的相關基本動作,從而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二)提升體育素養,規范指導動作
學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兒體育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示范,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提高自我的體育素養,使自身不再拘束于理論的教學原理之中,增添體育實踐的部分,為幼兒提供規范化、標準化的動作,使幼兒體育活動可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在這方面,增強教師的體育素養需要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使教師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之余可以親身實踐,領會動作的要領,增添自身的實力,從而幫助幼兒規范活動的動作,指導幼兒糾正動作的姿勢,使幼兒可以應用正確的姿勢將強身健體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此外,幼兒園也需要對教師進行體育方面的培訓,系統化地強化教師的各項技能水平,使教師可以掌握開展體育活動的各項技巧,達到提升體育素養的目的,促使教師可以更好地指導幼兒開展體育活動。
(三)完善活動設計,提高游戲質量
幼兒的體育活動作為擁有著明確目的的教學內容,必須要充分地考慮體育活動難度的適當性。因此,完善活動設計,提高游戲質量便成為了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前提。
首先,教師需要充分地考慮幼兒所處年齡段的平均發展水平,以此作為參考依據制定難度恰當也便于觀察的體育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完善活動設計還需要教師考慮活動的游戲趣味性,借助游戲趣味的形式合理地調整活動的難度,使幼兒可以獲得全新的活動體驗,提升游戲的質量。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對于活動的接受程度,對以往開展的活動進行反思與研究,引入一些多樣化且具備一定難度的活動玩法,增添幼兒的新鮮感,從而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使體育活動可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保障幼兒的茁壯成長。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教師轉變以往的觀念,注重于培養幼兒的綜合發展,使幼兒可以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形成堅韌勇敢等優良品質;也需要教師揚長避短,彌補體育實踐方面的不足,教導幼兒正確的動作姿勢,促使幼兒掌握基本的動作模型;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活動的難度,使學生可以在適宜的范圍內達到鍛煉的目的,促進幼兒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淑麗.學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兒園體育活動實踐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4}(05):41.
[2]郭安.學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兒園體育活動實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