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族音樂無論是在音樂的音色音調,還是節奏旋律,都具有其獨特性,體現了民族音樂特色和文化特色。本文從民族音樂的音樂特色出發,去分析這種風格背后蘊含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保留和加強這種文化特色和氣息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民族音樂;音樂特色;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8-0082-02
民族音樂的音樂特色與這個民族的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相關性,音樂風格源于文化內涵,同時也是文化內涵的一種體現,基于此,在進行民族音樂分析時,除了要從音樂風格的角度去探索其獨特性,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其背后隱藏的文化意蘊,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把握民族音樂的特征,了解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并為其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思路。
一、民族音樂的音樂特色
(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調
由于大部分民族民間音樂來源于相對久遠的時期,因而其采用的音樂形式往往以傳統的五聲調式為主,且很少運用和聲。雖然調式比較傳統,以單音體系為主,形式相對簡潔單一,但是這并不妨礙民族音樂表達和傳遞情感。其中音調的豐富運用就是其表達和傳遞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中低高音的運用和轉換,來表達人們的內在情感。而這種情感和音調的融合也具有著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低音表達相關低落低沉的情感和情緒,而高音則相反,往往是表達喜悅歡快的情感和情緒。如陜北的信天游往往音調比較高亢,這是由于這種民族音樂往往是用來表達愛情和抒發寂寞的情感,他們居住的環境是以山地為主,交通不便利,與愛慕之人相隔重山。在過去,有些人專門從事長途運輸工作,長期寂寞的行走在山間,他們就會通過高亢舒展的歌曲來表達思念的情感,聊以慰藉。如《腳夫調》等,音調開闊奔放。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
民族音樂雖然曲調簡單,但是往往會添加各種修飾音,使得旋律的起伏轉折更多,以此來增添旋律的韻味,從而能夠表達豐富多層次的情感。如很多民族樂曲中有滑音、顫音等等,且通過一些演奏手法實現高低音的快速轉化。之所以說民族音樂的旋律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因為同一個民族運用的旋律風格是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的, 如彝族撒尼人的音樂往往以大三和弦為框架,基于其民族特色創作的樂曲《歡樂的火把節》,就非常鮮明的突出了這一旋律特色。民族音樂往往更重視情感表達,因此在演唱和演奏民族音樂時,要格外注重情感的融入,這樣才能夠真正表現出民族音樂的風格特色。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詞
民族音樂的歌詞往往更加生活化,更加直白,直抒胸臆。而歌詞中往往體現了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實踐場景,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工作環境等。如江蘇民歌《采紅菱》,不僅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情感,而且還展現了當地獨特的生活工作方式,江南地區盛產紅菱,紅菱還有一個別名叫“蘇州紅”,人們會種植和采摘這種水生植物作為食物。除此之外,民族音樂的歌曲都是采用了民族語言,對民族語言進行了表現和傳承,如蒙古族歌曲都是用蒙古語來表達的,當下流傳的用漢語傳唱的蒙古族歌曲歌詞,都是后期人們翻譯的出來的。
(四)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民族音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民族樂器來演奏和詮釋,最初的民族音樂都是運用民族自身流傳下來的民族樂器來演奏的,只是后期有些民族樂曲被后人改編,通過鋼琴等其他樂器來詮釋。如馬頭琴就是蒙古族的民族樂器,最初的《嘎達梅林》等民族歌曲的樂曲部分就是用馬頭琴來詮釋的。而馬頭琴的造型非常獨特,身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用馬頭琴拉奏蒙古族民族樂曲,不僅僅能夠給人帶來聽覺上的具有民族情感的獨特體驗,還能夠在視覺上感受到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民族音樂的文化特色
民族音樂的音樂特色是其表象特征,而其產生這些風格的背后蘊含著深厚和多層次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價值。
(一)展現了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知識經驗
民族音樂對于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知識經驗的記錄和展現能夠從多個方面體現。首先,記錄和展現了民族生產方式和生產知識,在民族歌曲中不乏一些有勞作場景的歌詞,這些勞作場景不僅僅展示了這些民族的人民比較有特色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有些歌曲還傳遞了一些生產知識[1]。其次,記錄和展現了民族生活方式和生活常識,這些生產知識和生活常識也是民族先輩的智慧結晶,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
(二)展現了豐富深沉民族人民的情感
民族音樂的創作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其對于民族人民的情感的展現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愛情、親情等情感的展現。如河北民歌《回娘家》就展現了女子回娘家的喜悅之情。其次是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展現。如《打靶歸來》等民族歌曲,除了展現戰士打靶歸來的歡快情緒,還展現了戰士對于北京和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三)展現了民族歷史文化和制度規范
首先,一些民歌會對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故事等等進行記錄,也可能是對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小人物的經歷和情感進行描述,從側面去反映歷史文化,記錄了歷史的變遷。如蒙古民歌《諾恩吉雅》就描述一個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傳奇女子遠嫁他鄉的經歷,而蒙古民歌《達那巴拉》則描述了一個普通青年被強征入伍的悲慘故事,表達了當地百姓對于被迫入伍的痛恨之情。其次,一些民族音樂中體現了民族制度或道德規范,這些制度或者規范通過樂曲或者歌曲傳遞下來,能夠加快它們的傳播速度,使人們牢記于心,從而使得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井然有序[2]。
(四)展現了民族風俗文化和語言特色
一些民族音樂還記錄和展現了民族風俗文化,如苗族的《哭嫁歌》,展現了當地哭嫁的民族風俗文化。除此之外,前文中提到民族歌曲會運用各自民族的語言來進行歌詞創作,這也是特定民族語言特色的文化體現,這些歌詞中展現了特定民族的語言習慣,蘊含了豐富的語言知識[3]。
(五)展現了民族音樂和文學的文化特色
音樂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文化,其自身的藝術特色也是一種文化特色,也體現了人們的性格和思想。我國的民族音樂相對于西洋音樂,曲調單一,但是旋律非常多樣,通過滑音、顫音等表現手法,使得旋律非常多變,但是這種變化又并不是沒有規律和美感的,自由中又是存在秩序的,民族音樂的結構往往是對稱均衡的,這樣才能夠做到形散神不散,既能夠通過旋律的變化展現出的聲韻來深化情感,又能夠保證音樂的和諧統一[4]。與此同時,民族音樂往往會有一些留白,通過這種方式來營造虛實結合的意境,做到“聲斷意連”。此外,一些民族歌曲的歌詞往往能夠做到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采用一些修辭手法,寓情于景。
三、實現兩種特色有機結合,促進民族音樂發展
(一)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音樂之所以能夠成為獨立的音樂形式,就是因為它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使得它與其他音樂形式區分開來。因此,想要促進民族音樂發展,首先需要了解民族音樂的風格,抓住其風格的主要特征和規律,并在民族音樂或者其他音樂中突出這種風格元素,這樣才能夠讓聽眾快速感知民族音樂的民族身份,讓聽眾一聽旋律就知道這段音樂是什么民族的音樂,或者一聽就知道這段音樂融入了什么民族的音樂元素。
(二)保留文化特色
在音樂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民族音樂也需要通過融合發展的方式去傳承和發展,而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在突出風格的同時,也要體現出民族文化,這樣才能夠讓音樂的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刻,才能夠真正成為經典高雅的音樂作品,真正達到傳承民族音樂的目的。如果只是突出風格,聽眾聽了以后只覺得好聽,不會再去深究。如果體現了文化底蘊,聽眾在獲取了這些信息之后,才可能對這個民族的歷史和風俗文化產生好奇,從而去了解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聽眾不僅對這個特定民族所在的地區、生活習性有著更多的了解,也能夠更多的去了解這個特定民族的音樂。也就是說,有民族文化基礎的音樂才能夠讓聽眾感知到音樂背后的文化氣息,并被這種文化氣息所熏陶,使得更多人承擔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責任,這就是保留文化底蘊的重要價值。
(三)實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有機結合
在突出民族特色和保留文化的同時,要注重這兩者的和諧統一,風格是表象,文化是內在,兩者是存在非常強的內在關聯的,不能用割裂的方式來看待。如果在民族音樂的實踐過程中,創作的民族音樂只注重音樂特色不注重文化,那么音樂就缺乏底蘊,無法傳承民族的核心價值,最終會被時代淘汰;如果只注重文化不注重音樂特色,那么就無法很好的表達文化;如果既注重音樂特色又注重文化,但是不注重兩者的和諧統一,那么音樂中展現的民族色彩與民族精神不統一,或者與民族審美原則不一致,這就說明音樂實踐者自身都沒有很好的理解民族音樂,也更無法傳遞和發展民族音樂。在民族音樂的實踐過程中,實踐者或者創作者一定要在抓住突出音樂特色的同時,去把握其內在蘊含的文化,并以兩者融合一致為原則和目標,進行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四、結束語
綜合以上內容可知,民族音樂的音樂特色從多個方面體現,包括音調、旋律、歌詞等等,與此同時,民族音樂蘊含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展現了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知識經驗、民族情感、歷史文化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在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的過程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民族音樂特色和文化的內在關系,要注重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丁朝霞.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走出困境的思考[J].四川戲劇,2016,(06):42-43.
[2]徐偉均.鋼琴音樂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及融合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9,(11):29.
[3]楊民康.少數民族當代節慶儀式音樂與民族文化身份建構——以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實踐為例[J].中國音樂,2020,(01):104.
[4]姚禮,李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9,(11):58.
作者簡介:張龍,男,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