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靈巖寺現(xiàn)存僧人墓志銘大多記述了其俗家姓氏、祖籍、修行經(jīng)歷、貢獻以及寺內(nèi)佛教建筑建造始末,均為人們復原、認識高僧大德事跡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另存詩歌碑銘,有的歌頌靈巖寺風景秀麗、佛法遠揚,有的記載游歷感想,時代大部分在詩歌繁盛的唐宋時期,作者既有封建帝王如乾隆皇帝,也有蘇轍這樣的大文豪,作者身份占據(jù)多數(shù)的還是寺內(nèi)普通僧人與官吏。
【關鍵詞】 靈巖寺;碑銘;高僧事跡;詩歌;歷史價值
【中圖分類號】K87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057-02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山東靈巖寺石刻及其反映的歷史”(SK202009)。
靈巖寺系位于今山東長清縣萬德鎮(zhèn)境內(nèi)的一座佛教寺院,從其開始興建時間東晉算起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山東地區(qū)建造時間最早、建筑保存較完整的幾個寺廟之一,人文底蘊深厚,自唐代開始,就有封建帝王、地方官員、文人雅士、高僧大德前往靈巖寺參禪拜佛、游覽勝跡。千百年中,他們其中一些人將所感所想或靈巖寺重要歷史事件(比如建造佛塔、高僧圓寂)刻寫在寺內(nèi)石頭上,內(nèi)容涉寺廟基層管理制度、經(jīng)濟收入和支出、高僧生平事跡、詩歌等。
在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中,記載靈巖寺僧人生平經(jīng)歷的墓志銘、謳歌靈巖寺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詩歌,其相關內(nèi)容不見于《高僧傳》《續(xù)高僧傳》《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以及詩歌作者文集等傳世文獻中,具有與眾不同的史料價值。對于這些“新材料”,有些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做過探索,取得了值得人們學習參考的學術成果,但是整體而言,他們大都采用某一方或某幾方石碑,而沒有全面系統(tǒng)地利用寺內(nèi)碑刻資料系統(tǒng)分析靈巖寺碑銘在保存靈巖寺名僧平生、詩歌歷史價值。鑒于此,本文采用材料分析法探討靈巖寺碑刻資料在保存僧人人物事跡、詩歌方面的特殊文獻價值。
一、重要高僧大德事跡
靈巖寺內(nèi)墓塔林乃歷代高僧逝世后安葬之所,現(xiàn)存元魏至明代墓塔林167個,其中立有墓碑的有87座,這些墓志銘大致書寫了在靈巖寺內(nèi)修習僧人俗家姓氏、籍貫、研習佛經(jīng)經(jīng)歷、貢獻等事跡。另有不少記述寺內(nèi)建筑建造始末的石刻,也提到建造人(大多是僧人)事跡。這些材料為人們還原、認識其人其事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現(xiàn)選取他們中名望較高、有突出貢獻且史料具有獨有性的僧人加以介紹。
宋代是靈巖寺聲名輝煌時期,涌現(xiàn)出很多名僧大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乃是住持釋仁欽。依據(jù)北宋大觀二年(1108)《靈巖寺崇興橋記碑》等資料記載,仁欽祖籍乃是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甌),曾經(jīng)在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政和元年(1111)受徽宗皇帝之命來靈巖寺?lián)巫〕郑诖笥^(1107—1110)初年,賜紫色袈裟以示表彰,并賜贈法號為“凈照大師”①。仁欽不僅德行高尚受到皇帝嘉褒,而且文學造詣精深,在靈巖寺內(nèi)石壁上保存有其撰刻《靈巖十二景詩》《心經(jīng)》《五苦頌》《住靈巖凈照和尚戒小師》等詩歌、散文。
在仁欽任靈巖寺住持之前,靈巖寺發(fā)展處于低谷,經(jīng)濟入不敷出,佛教建筑破敗不堪,前來進香香客不多。仁欽抵達靈巖寺之后,注重加強寺內(nèi)僧人之間團結(jié),凝聚僧人力量共同恢復靈巖寺生氣;同時還新建涼亭、功德殿、石橋等,方便來往旅客休息、行走,供養(yǎng)佛龕,增加知名度。經(jīng)過仁欽改頭換面改造,靈巖寺聲名大噪,在仁欽任住持第一年靈巖寺平靜安穩(wěn)沒有出現(xiàn)事故,第二年外地香客、學者慕名前往靈巖寺游覽、參拜,第三年佛法高深之名遠揚,第四年天下信徒都知道靈巖寺之名,前來靈巖寺香客絡繹不絕。以上內(nèi)容在上文提到《靈巖寺崇興橋記碑》中有所記載。
元代普覺和尚,俗家姓名是夏正廣,籍貫揚州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在14歲時脫離俗家來到靈巖寺充當沙彌,師承當時靈巖寺住持清安老人。其辦事靈活、與人為善,深受寺內(nèi)上下喜愛,遂為安置至靈巖寺寺門接待上下山賓客。以上內(nèi)容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樹立的《靈巖寺提點廣公壽碑》中有真切反映,除此之外,該碑還提及:“會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榮受宣命,保護院門,總統(tǒng)諸師知師多能,給付副身,俾為本寺東西兩架都提點,又賜‘普覺大禪師’之號。”②表明在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特意頒發(fā)圣旨,任命普覺為副寺一職,又賜贈法號“普覺大禪師”。
普覺認識到歷經(jīng)長久兵燹,不僅靈巖寺建筑遭受破壞,寺內(nèi)佛教經(jīng)典所剩無幾,導致寺內(nèi)僧人修習時沒有用來唱誦和閱讀的佛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佛教教義播揚。靈巖寺作為海內(nèi)聲名遠播大寺院,應該擔當起刻經(jīng)印經(jīng)、傳承與弘揚佛教典籍重任,于是在和住持、眾執(zhí)事商議后,決定南下杭州普寧寺求取《大藏經(jīng)》,并長途跋涉將之搬運至靈巖寺。從此,靈巖寺寺僧有充足佛教典籍用于學習、修行。以上內(nèi)容保存在前文提及至元三十一年(1294)鐫刻《靈巖寺提點廣公壽碑》:“天下三巖,靈巖為最,寺僧雖有,藏教殊無,其如法眾看念何?其如云侶檢閱何?”“至二十六年,與住持寶峰長老并眾知事商略曰:‘道離文字者禪,不離文字者教,奈教自禪來,禪從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遂領本寺數(shù)人,前往杭州南山普寧寺印經(jīng)一大藏,渡江而北龕于靈巖。”普覺刻印并帶回《大藏經(jīng)》,在傳播佛教經(jīng)典和教義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鞏固了靈巖寺在山東佛教的中心地位。
二、重要詩歌作者和詩文
靈巖寺碑銘現(xiàn)存詩歌有50多首,詩文長短不一,內(nèi)容方面有的歌頌靈巖寺風景秀麗、佛法遠揚,有的記述游歷感想,時代大部分在詩歌發(fā)展處于繁盛階段的唐宋時期,作者既有封建帝王乾隆皇帝,也有蘇轍這樣的大文豪,作者身份占據(jù)多數(shù)的還是寺內(nèi)普通僧人、官吏。現(xiàn)選取其中幾首比較有代表性的詩歌加以論述。
北宋嘉佑六年(1061),張掞《留題靈巖寺》曰:“再見祗園樹,流光二十年。依然山水地,況是雪霜天。閣影移寒日,鐘聲出暝煙。粗官奔走苦,一宿亦前緣。”落款作:“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兵部郎中、充真定府路都部署兼安撫使、知成德軍府事張掞。”③《留題靈巖寺》刻在靈巖寺般舟殿前西側(cè),作者張掞(995—1074),字文裕,山東濟南人。進士出身,先后知宜都縣、萊州掖縣,通判永興軍,任集賢校理、龍圖閣學士,知承德軍,官至戶部侍郎,在《宋史》《全宋文》等書中存其傳記④。《留題靈巖寺》作于張掞67歲知成德軍任上,作者家鄉(xiāng)是山東歷城人,在20年前曾經(jīng)游覽過靈巖寺,此時再觀靈巖寺,感覺時已是光陰荏苒,物是人非,感念時光匆匆,不饒人、不等人。
北宋蘇轍《題靈巖寺》云:“青山何重重,行盡土囊底。巖高日氣薄,秀色如新洗。入門塵慮息,盥漱得清沘。升堂見真人,不覺首自稽。祖師古禪伯,荊棘昔親啟。人跡尚蕭條,豺狼夜相觚。白鶴導清泉,甘芳勝醇醴。聲鳴青龍口,光照白石陸。尚可滿畦塍,豈惟濯蔬米。居僧三百人,飲食安四體。一念但清涼,四方盡兄弟。何言庇華屋,食苦當如薺。”作者落款:“眉陽蘇轍”。詩后有跋:“轍昔在濟南,以事至太山下,過靈巖寺為此詩,寺僧不知也。其后見轉(zhuǎn)運使中山鮮于公于南都,公嘗作此詩,并使轍書舊篇以付寺僧。元豐二年正月五日題。”“蘇子由從事于齊日有題靈巖寺詩,鮮于子駿后漕京東刊石,頃失之。妙空被命而來,寺之敝陋更新盡以諸公題櫛比于中間,兩壁恨亡蘇詩也。靖康初偶得墨本于茌平李時陛家,再摸石,空明居士跋。” ⑤
該詩刻在在靈巖寺御書閣石基上,作者蘇轍(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相繼任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河南留守推官、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據(jù)跋語可見,蘇轍在濟南為官(熙寧八年,蘇轍授齊州掌書記一職)時,曾游覽靈巖寺并賦詩一首,然僧人不知有此詩。后來有人在京東路轉(zhuǎn)運使鮮于侁(字子駿)處見到蘇轍《題靈巖寺》,始知蘇轍來過靈巖寺還題寫過詩歌,遂請求鮮于侁將此詩贈予靈巖寺僧人,并鏤刻在石頭上。再后來,蘇轍題詩石碑丟失,主持妙空和尚對此感到很惋惜,慶幸的是在靖康初年老友李時陛家偶然獲得蘇轍詩歌副本,于是請人重塑蘇轍詩碑。
蘇轍《題靈巖寺》作于其反對王安石變法遭貶官第6年,時作者已從仕宦不得志陰影中走出來,記述了靈巖寺濃厚的佛教氣息和靈巖山的美麗風景,抒發(fā)了游山的舒暢心情。值得一提的是,靈巖寺留存《題靈巖寺》史料具有獨有性,為《三蘇全書》等有關蘇轍詩文集整理著作失收。
三、結(jié)語
上文所述靈巖寺石刻中高僧大德事跡、著名文人雅士詩歌等,大都不存在于《高僧傳》《續(xù)高僧傳》《宋高僧傳》等僧人傳記,以及名人文集之中,具有獨特且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
注釋:
①李傳旺,張用衡:《泰山景觀全覽》,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404頁。
②金棨輯,陶莉、趙鵬點校:《泰山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37-638頁。
③金棨輯,陶莉、趙鵬點校:《泰山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11頁。
④脫脫等:《宋史》卷333《張掞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699-10700頁;曾棗莊,劉琳:《全宋文》卷413《宋故齊州鄉(xiāng)貢進士張君墓志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456頁。
⑤孟昭水校點集注:《岱覽校點集注》卷25《靈巖中》,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700-701頁。
作者簡介:劉蘭芬,河北保定人,歷史學碩士,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兼職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碑刻資料整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