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江 李麗江
【摘要】 云南明末清初的擔當,在詩書畫的成就上可稱“三絕”,人稱“滇中第一人”。本文從擔當的書畫藝術成就上,分析其書畫藝術特色。
【關鍵詞】 擔當;詩書畫“三絕”;滇中第一人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102-02
明末清初的云南藝術界詩書畫“三絕”“滇中第一人”擔當,身處一個朝代更迭的時期,這意味著當時的社會情況是十分動蕩的。然而在這樣的特殊時期還能集“詩書畫”于一身,擔當的藝術造詣之深厚在云南藝術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擔當的生平
擔當,俗姓唐,名泰,字大來(1573—1673)。他的祖籍在浙江淳安,在明代早期實行了軍屯制度后,擔當的祖先于洪武年間搬遷來到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明萬歷二十一年癸巳歲三月十二日,擔當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晉城東邊街道上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高祖、祖父、父親,三輩都能詩文。擔當小時候就非常聰慧,方圓幾十里的鄉里人們都知道他從小便善于詩文,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然而他成年后的仕途之路卻非常坎坷。社會動蕩、現實的殘酷和科舉的失敗,讓擔當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為他出家為僧埋下了伏筆。
年幼時的擔當跟隨父親到中原拜師學藝,擔當的繪畫藝術得法于董其昌,后面又師從于李維楨。擔當多數的時間是在靈山度過,他與志同道合的同伴寄情山水,或與同伴下棋、論書、寫詩、作畫、舞劍。董其昌曾稱贊他:“溫淳風雅不必去伏地驚及四界之藻,不必去伏前后之塞及有少陵之法。”
33歲科舉落選后,他返回云南,然而時逢崇禎元年貴州土司作亂便繞道而行,游歷江蘇、湖北等地。擔當在空山拜訪了陳繼儒(陳眉公),向陳眉公求教,學習繪畫,聽他們談詩論畫使其大開眼界,直至39歲時才回到云南,陳繼儒稱擔當:“靈心道響、當為世間奇男子。”在多年之后,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游歷來到云南昆明晉寧縣,與擔當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在游行記錄中寫道:和擔當見面的時候,都認為認識得太晚了。擔當雖然窮困,但不能辜負陳眉公之意,因為是朋友的朋友,擔當還救濟了徐霞客。兩人交談甚歡,頗有世間有伯樂,伯樂能識千里馬,千里馬很常見,但伯樂卻不常見之意,從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御史李一鵬也稱贊擔當為“南中高士”,云南巡撫錢士晉還稱擔當為“云中第一鶴”,世人則將擔當、蒼雪、介庵推為“滇中三僧”。
二、擔當的書畫藝術成就
世人提到擔當都說他是一個融詩書畫于一體的藝術大家,擁有超高的藝術天賦,加上每天潛心學藝,寄情山水,他的筆墨猶如游龍飛鳳般揮灑自如,其書法遠近聞名,草書近似懷素行書行云流水,信手拈來,擅長于山水筆墨。擔當的詩作有《修園集》八卷,記錄了他早期13—50歲的作品;有《撅庵草》七卷,記錄了他晚年50—70歲的作品。擔當所作的詩詞用詞新奇、非常新穎,并且視覺獨特,他的詩大多反映了明末清初之際整個動亂的社會,有一種壯志難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傷。正如他自述所說:“少年豪氣邁群雄,晚年生涯詩畫中。”
(一)擔當的書法藝術成就
擔當的書法藝術,早年深受董其昌的影響,清爽秀氣,運筆稍微偏軟,直到晚年之時才達到氣勢磅礴的境界。他自稱屬懷素家風,事實上卻獨創風格,晚年時候的擔當書法運筆剛勁有力、老辣、奔放豪逸,筆風卓然自立,筆骨神清,布局上常使用較疏行距,字體大小相間合適,給人看上去非常舒服,他的作品墨跡堪稱“云南書法之寶”。從擔當的書法中,似乎可以讀出他的人生所遇所感、他的潔身自好以及他的愛國之心、壯志難酬的復雜心情。
擔當在雞足山用10年時間學習研究書畫技藝,刻苦研習前人的書法造詣,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不斷地積累眾書家之所長。休息的時候還要和同伴大錯切磋書法,他們在一起寫書、作畫、論詩,與山水為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山上的石崖、山間的草木、山澗的溪流,每時每刻都見證著他們的友誼,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他們志同道合,在書法創作中彼此鞭策,不斷地提升都是為了讓自己更進一步。
擔當有很高的書法天賦,加上自己的勤奮學習,在書法創作中就像游龍飛鳳一樣灑脫自如,當時的人們都知道他的書法所長。擔當在他書寫的作品中,并不拘泥于成法,顯得十分豪放,同時,他常常采用詩書畫三者巧妙結合的方法,讓整幅作品的整體效果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了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體現出了擔當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這也是擔當詩書畫之所以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如《草書大癡畫訣手卷》書法以行、草為主,在構圖、布局、用墨上都恰到好處。通過運用筆畫章法表現自己的情懷,行筆毫不拖泥帶水,結體和分行布局相得益彰。又如《草書七絕詩軸》鋒芒畢露、蒼勁有力、豪放自如。雖短短幾句詩詞,便可以看出擔當對書寫的熟練,不僅有一種大漠孤煙的悲壯,而且更有渾厚有力的豪放,真是氣韻生動,讀來令人神往。
擔當在書寫過程中,將筆墨剛柔、輕重緩急運用得信手拈來,可見擔當對書法創作的領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二)擔當山水畫藝術成就
擔當的繪畫藝術也是得法于董其昌,他早年在中原學習繪畫,直到科舉落選時才回到云南晉寧縣。在他晚年時期,經歷了世俗變化、朝代變遷,終于打破藩籬,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擔當對于自己晚年的畫法也十分得意,他還寫了這樣一首詩:“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萬里有傳燈。后來多少江南秀,指點滇南說老僧。”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繪畫藝術造詣的自信。
雖然擔當向董其昌學習,但對書畫的思想內容和情懷卻產生了相反的影響。董其昌反映了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而擔當則表現了現實主義的反清思想,多寫山水遺跡,具有重要意義。擔當的畫風屬于清冷枯淡,大部分以潑墨山水畫為主,并結合寫意人物畫。臨習他的書法和繪畫時,能深切體會到他所下的功夫之深,畫面上的寥寥幾筆,確實是真山真水凝練于筆墨之間,章法布局中的風景人物,擔當只需幾筆就表達了人物的外形、動作、身份,甚至內心,給人一種活靈活現、躍然紙上的感覺。
擔當作畫時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擔當畫面的墨構圖非常簡單、高度概括,黑白之外留給人們很多想象不盡的空間。擔當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一筇萬里》《三駝圖》等,從《三駝圖》的畫面中和題畫詩里,可以看到具有強烈的諷刺附庸權貴之意,可以看到擔當是一個敢于仗義執言的人。在他的繪畫世界里,許多事物都是難以理解、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充滿激情的山水畫已經沒有最重要的構圖方法。擔當的山水畫就已經沒有山水最重要的皴法,所謂“大象無形”,也許他的藝術成就就存在于構圖的險峻與破險之上。
在明清之際的美術史發展歷程中,人們只知道著名的八大山人和石濤,擔當卻沒有占據一席之地。主要原因是由于云南地處偏遠的客觀條件造成的。擔當和石濤、朱耷素未謀面。但是石濤對擔當的評價很高。當他讀到擔當的詩作時,也情不自禁地認為擔當太厲害了。當石濤看到擔當的“米點山水”時,感嘆道:“這不是米南宮,這是高貴的書啊! ”可見擔當的詩書畫藝術之高深。擔當繪畫的題材大多為寒山古寺、荒野渡口、疏林冷色一類。在欣賞他的畫作時會感到寒冷和荒涼,冷和安逸的氣體自然而然地產生。這個結果和“我心”是一致的。正是作者從強烈的主觀感受出發,穿過簡單的形式,從對象的高度概括來看,從“我心”出發所作的。擔當稱這種繪畫為“無畫之畫”,因此與“無詩之詩”相似。他晚年的山水畫大多為十分蕭瑟的山水,筆墨十分簡練,這實際上也是畫家一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一種心境。
擔當的簡筆山水人物畫,用筆十分突出,個性鮮明,在他繪畫的大多作品中都是直接用水墨來表現,很少用色,不潑墨或暈染。他常常利用筆法和墨色的有力結合,每一筆都體現出筆法的變化和墨色的變幻,這也是擔當形成自己獨特繪畫風格的原因,讓自己在國畫技法中獨樹一幟。
三、結語
擔當圓寂至今已有300多年,他與他的書畫藝術不斷啟迪著人們藝術創作的靈感。作為“三絕”的詩、書、畫,交相輝映,不是一個城鎮,一個城市,而是整個世界。讓學習書畫的人猶如珙壁。正所謂:天地正氣中不磨滅于人間,當此百花齊放之日,使其芬芳馥郁,彌漫于瀛寰,是所望于……
擔當能夠打破藩籬,大膽創新并不容易。因為他長期處在云南昆明的偏遠山區,還隱居在叢山峻嶺的雞足山上,幾乎與中原隔絕,這也是他的名氣不及八大山人和石濤的原因,但是他對明清畫壇的貢獻,在云南藝術上的奉獻,即使不被譽為“遺民繪畫的第一聲音”,也應該承認他在西南邊疆的“獨特”。擔當用一線一筆將一山一水升華為一種境界,端莊而不呆板,流暢而不輕浮,在筆墨創作中營造出豐富的意境,他的畫作亦有奇氣。
擔當曾說:“老衲筆尖無墨水,要從空處想鴻蒙。”后人稱他的詩書畫“三絕”藝術特點有:生辣豪縱,冷逸超脫,形神兼備,大巧若拙。擔當能在動蕩混亂的社會之際,將詩書畫合而為一集于自身,于詩書畫言情,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細細品他的各種作品時,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作品的力量,給人一種不一樣的領悟境界。
明末清初的云南藝術,擔當可稱“滇中第一人”。
參考文獻:
[1](明)擔當著,余嘉華,楊開達點校.擔當詩文全集[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方紹忠,黃云松.發現點蒼山[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7.
[3]高奣映著,侯沖,段曉林點校.雞足山志[M].上海:中國書畫出版社,2004.
[4]李昆聲.擔當書畫全集[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溫紹江,男,保山學院,本科,美術學國畫專業。
李江麗,通訊作者,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藝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