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丹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如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融合路徑成為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新媒體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諸多挑戰,高校網絡思政話語體系也遭受著一定的沖擊,如,話語主體的多元化、話語內容紛繁復雜、話語方式單一,等等。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健全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的轉換路徑,切實提升網絡思政育人效果。
話語“是一個語言符號和價值觀念的統一體,即它既是由一定的符號、概念、詞句、語音、語法所構成的語言符號,同時又反映了特定的認知、情感、意志”[2]。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話語是建立在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之間的橋梁,它使傳播者的思想能夠被受眾知曉”[3]。體系是指在特定范圍內,某一類事物按照一定規則組合而成的整體[4]。“話語”與“體系”組合在一起而構成“話語體系”,是指作為人際交往溝通手段的言語活動在一定社會境遇中運用的范式,即承載說話群體的主觀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話語建制。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話語體系,則是將話語置于“高校”這個場域,是指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組合而成的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話語建制。本文借鑒拉斯韋爾“5W”[5]傳播模式的相關理論,根據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話語“誰來講”“對誰講”“講什么”“在哪兒講”“怎么講”以及“效果如何”的邏輯,構建以話語主體、話語受眾、話語內容、話語載體、話語方法和話語效果為基本要素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話語體系。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話語體系話語主體呈現出多元化,即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也包括學生、校友、室友等;話語受眾則為學生本人、家長等,話語內容則是包羅萬象,覆蓋學習、生活、就業等方方面面;話語載體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微信公眾號、微博、bilibili 等新媒體平臺;話語方法有灌輸式、浸潤式等;話語效果也是因人而異。

本研究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建橋學院等10所高校新媒體平臺進行分析,考察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的現狀。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性質由于話語實踐行為的差異,在話語權歸屬上形成了以高校、職能部門為代表的“管理型”話語權和以大學生為代表的“自組織型話語”。兩種話語樣態構成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話語格局,根據研究發現,各高校、職能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無時無刻陪伴著大學生,新媒體平臺發布校園生活、先進典型事跡、文創作品、教學科研情況等,主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各高校團屬新媒體平臺紛紛推出原創作品,以團學活動、原創校園歌曲、微視頻等引起話語受眾的共鳴,以青年視角講述青春故事,以朋輩教育為抓手,通過青年話語體系進行傳播。大學生則以自己的鏡頭記錄青春時光、以自己的專業特長制作微視頻、原創MV 等作品,新媒體平臺一發布,大學生即會第一時間留言、轉發、點贊,觀看量、點贊量飆升,在朋友圈刷屏。
高校新媒體平臺話語內容多以報道事件、科普知識為主,缺乏理論供給、價值觀供給、文化供給等。即便是對校園里涌現出的一批批先進典型、志愿者的感人事跡進行報道,內容也不夠立體,對于大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共鳴的感染力還不夠。具體表現為:從文章主題來看,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內容主題變化趨勢主要可以概括為3 個階段:一是事前預熱,旨在引導大學生關注該事件,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的興趣;二是事中廣泛宣傳,多數以新聞報道的方式講好身邊的青春故事、校園故事,旨在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三是事后回顧報道,通過對參與者的報道、采訪等感召大學生。二是從信息來源來看,高校新媒體平臺發布的文章以引用中央媒體、地方媒體以及政府機構官方媒體的內容為主,缺乏原創性。三是從稿件篇幅與類型來看,新媒體尤其是微信獨有的即時性、互動性、貼近性等優勢特征,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推文采用視頻、圖片滑動、SVG 互動、投票等多種形式,強化交流互動。文章篇幅普遍短小精悍,契合當下大學生快速閱讀的習慣,趣味有余但思想性不夠。
調研發現,高校新媒體平臺呈現出話語方法過于宏觀、話語傳播較為單一、話語表達相對死板等現象,這說明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未能很好地融入大學生群體生活中。比如在微信公眾號推文中,語言風格多以官方陳述句為主;而感嘆和疑問語氣等具有明顯特色的青年用語較少出現,但實際這類用語更能起到迅速吸引青年注意力和對內容進行強調的作用。
總體來看,高校都意識到了新媒體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積極努力在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盡管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有不少矛盾亟待克服,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深思。

德國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說: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6]這是對語言和話語重要性的高度概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的命題。作為承載著“立德樹人”重任的高校,把黨中央的要求落實到位,把新媒體時代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氣、具內涵和感染人,重視網絡思政話語體系的轉換尤為重要。
新媒體傳播在最大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誠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思路。與此同時,更大程度上凸顯了新媒體平臺與話語受眾的互動意識,增強了受眾的主動性和自我意識。顯然,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形勢,新媒體平臺成為了高校與大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顯而易見的。但,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疑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抓住新媒體平臺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構建以權威性話語權為中心的話語主體,首先要有原則,實時跟進,保證新媒體平臺信息準確且及時公之于眾,避免謠言傳播造成社會恐慌等不良影響;其次要有態度,堅持以服務大學生為價值取向,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善用新媒體平臺以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引領,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堅定其理想信念;最后要有溫度,保證第一時間人文關懷大學生,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狀態,對于弱勢群體需及時溝通并給予援助。
新媒體平臺話語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影響。在當前“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平臺話語內容的質量必然有助于提升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新媒體平臺內容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類內容比重,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校新媒體平臺要簡單粗暴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類內容推送比重,而是通過對校園里“青春模樣”、“典型人物或者團隊”等宣傳,弘揚身邊人身上的家國情懷,比如,八一建軍節期間,尋找退役大學生士兵,請他們講講在祖國各個角落保家衛國的故事;又或者請西部志愿者講講自己在新疆、西藏等地志愿服務的故事,引導大學生紛紛為身邊的“青春模樣”點贊。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之間、大學生與主體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也通過朋輩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目前,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新媒體平臺共情傳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凸顯還不夠明顯,歸根到底主要原因在于新媒體平臺號本身的共情能力還不夠。共情傳播因人、因情境而改變,高校新媒體平臺要結合自身的特色打造自己品牌定位。“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很明顯,高校新媒體平臺的受眾主要是大學生,開通新媒體平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問題是新媒體平臺運營過程中要時刻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新媒體平臺才會有準確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做好共情傳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共情傳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充分挖掘校內的資源,結合學校學科專業特色,創作富有內涵、獨具特色、大學生喜愛推崇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合學校的特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具感染力。比如,每一屆華東師范大學的畢業生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花海,以畢業季的“花”為切入點,對大學生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想要提升新媒體平臺共情傳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還可以多推送一些高質量的原創,每一篇精心制作的原創推文都能讓受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更能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入腦入心入耳。
總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新媒體平臺,進一步健全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政話語體系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求。新時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講清楚中國人民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要在新媒體平臺共情傳播,與大學生共情、共識、共鳴,強化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陣地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內容供給,吸引大學生“走心”、使其信服,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