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飛 李銀強 歐鳴雄
(1.江蘇雙達泵業股份有限公司;2.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院)
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期間, 某煤焦化企業的3臺大型脫硫液循環泵接連發生斷軸事故。起初, 泵制造廠以為是泵軸選材或熱處理不當、泵軸強度不夠所致,但經更換更高強度材料的泵軸后,斷軸事故依然發生。 筆者經過深入調查,并應用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找出雙吸泵斷軸事故發生的原因。
煤焦化企業脫硫工段共有3臺臥式雙吸離心泵,兩開一備。泵型為API 610標準[1]分類的BB1型臥式單級雙吸離心泵(圖1)。額定流量3 200 m3/h、揚程80 m、 轉速1 480 r/min、 輸送介質比重1.03~1.10,輸送液體為硫氰酸鈉、硫代硫酸鈉等,工作溫度30~50 ℃; 泵選用滾動軸承; 泵軸材料為3Cr13(馬氏體鋼)和05Cr17Ni4Cu4Nb(沉淀硬化不銹鋼, 亦即17-4PH鋼); 泵入口管路外徑DNS=600 mm,泵出口管路外徑DND=400 mm,泵的入口壓力約0.04 MPa;泵入口管路由DN800 mm變徑到DN600 mm,出口由DN400 mm變徑到DN700 mm;驅動電機功率1 000 kW, 泵與電機經膜片聯軸器直聯,但使用各自獨立的底座。

圖1 臥式雙吸離心泵剖面圖
斷軸基本上都發生在同一位置,即泵非驅動端安裝葉輪處(圖2)。 根據客戶和售后服務人員反映,新泵剛起動運行時振動并不大,監測點振動值為5 mm/s左右,但在運轉過程中逐步增大,甚至超過10 mm/s。斷軸位置為光軸、沒有退刀溝槽,只有一個軸向鍵槽。 拆卸檢查發現,葉輪耐磨環與泵體耐磨環有輕微刮拉痕跡,但此為正常。

圖2 軸斷裂位置示意圖
為保證生產,斷軸事故發生后泵制造廠及時為客戶更換了新軸,期間設計人員和材料專家也前往現場做原因分析,起初判斷是由于泵軸選材或熱處理不當、泵軸強度不夠所致。 但新制作的軸(3Cr13棒材)運行一段時間后,再次發生斷裂,泵制造廠又更換泵軸材質, 由原來的3Cr13變成了強度更高的05Cr17Ni4Cu4Nb(17-4PH),但運行數天后,泵軸再次發生斷裂。
因此,對泵設計計算、結構、選材及性能等進行了評審分析,排除了下列常見的可能導致斷軸事故的潛在原因:
a. 按照泵設計理論和相關力學知識,對泵軸強度重新校核, 表明在正常運轉工況條件下,選用3Cr13材料泵軸,強度已足夠,另外,此型號泵是非常成熟的技術產品,有大量同參數、同材質產品的使用業績,因此排除了軸材料強度不夠的可能性;
b. 排除了退刀槽部位應力集中的可能性;
c. 排除了熱處理不當的可能性;
d. 排除了泵軸選材不當的可能性;
e. 排除了泵軸遭受腐蝕后強度降低的可能性;
f. 排除了泵軸硫化物應力腐蝕(SSC)的可能性;
g. 排除了汽蝕誘發振動,導致泵軸斷裂的可能性;
h. 排除了葉輪轉子不平衡力引發泵軸斷裂的可能性。
為進一步分析事故原因,泵技術人員再次到客戶現場實地考察,詳細了解設備的實際使用情況。 經勘查,現場管路系統布置非常緊湊,在約10 m×10 m的地面上布置了3臺雙吸泵, 如圖3所示。

圖3 泵設備布置平面圖
調查人員站在檢修操作平臺上,幾分鐘雙腿就有被“劇烈高頻振動”振麻的感覺。 經檢查,平臺振動的原因是泵管路與平臺焊接聯結在一起所致,即振動來自于泵管路。
結合文獻[2],初步判斷與泵連接的管路、調節閥門、彎頭的布置至少存在兩個嚴重不合理:
a. 選用閥門類型和安裝位置不合理。 泵入口近距離使用楔式閘閥,不符合閥門中心線到泵入口的距離L≥7DNS的原則(如圖4所示,本例中DNS=600 mm,所以L至少為4 200 mm)。

圖4 雙吸泵入口直管段的長度要求
b. 選用直角三通和安裝位置不合理。 泵入口、出口都不應該直接使用直角三通,之前都應有一段直管段,并且遵循L≥7DNS的原則。
根據流體力學知識,液流在沖擊到三通底部后轉向90°時,會對三通底部產生沖擊力。 將泵入口和出口分別作為一個控制體(圖5),并對兩個控制體分別應用動量方程[3]。

圖5 泵入口、出口控制體
假設泵入口、 出口管道內流動都是定常、不可壓縮均勻流動,對泵入口管道來說,入口來流從閥門流出后進入直角三通, 轉向90°后、 經過DN800 mm到DN600 mm變徑后進入泵內。
經過計算,在泵入口側,入口直角三通和泵入口管道對介質的約束力為:=9594.3 N,=19137 N,據此,介質對入口彎頭等作用力為:-9594.3 N,-19137 N,因此,總受力為21 407 N在x-y平面坐標中如圖6所示。

圖6 泵入口側受力


圖7 泵出口側受力
可以看出, 由于泵出口使用了直角三通,因導致整個泵體受力非常大。 所有這些應力由管道支承來承擔,不應該由泵入口、出口法蘭承受,否則會引起嚴重的泵扭曲變形,損壞設備,這正是該設備的安全隱患。
雙吸離心泵葉輪的兩個入口流動狀態必須均勻一致,才能使軸向力自動平衡。 如果閥門的安裝位置距離泵入口很近,或者在泵入口處有彎頭管路, 葉輪兩側液流的流動狀態將不一致,葉輪一側會產生漩渦區[2],這樣兩個葉輪(雙吸葉輪相當于兩個獨立單吸葉輪)的實際工況點不一致[4],因此軸向力也不會自動平衡。
此外,雙吸泵入口閥門中線到泵入口法蘭的距離L1應至少為入口管路外徑的7倍以上,即遵循L1≥7DNS原則, 并且禁止近距離使用楔式閘閥,因為此類閥門除了嚴重損壞葉輪入口流動狀態外,還會誘發泵汽蝕[5]。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輸送介質受力主要在泵出口側,因此將泵出口側作為研究關注重點。
從泵出口法蘭流出的液體,沖擊到彎頭底部后,液體的水平方向速度U2x瞬間變為0,然后液流轉變成垂直方向速度U2z,如圖8所示。

圖8 泵出口直角三通示意圖
根據動量定律,流速變化時,會產生一定的沖擊波,即流體力學上的水擊現象,此沖擊波會反向向泵出口側傳遞,反擊葉輪。 參考茹柯夫斯基(Joukowsky)公式[2],水擊波的壓力為:

式中 a——壓力波傳播速度, 鋼管中介質為水時,取800~1 200 m/s;
g——重力加速度;
Δc——流速變化絕對值 (即沖擊彎頭底部速度變化值)。
本例中Δc=1.8 m/s(在DN700 mm的管中平均流速沿x向瞬間降為0)。故ΔHmax為216 m液柱高度(ΔHmax=1200÷9.8×1.8=216), 是本泵揚程的約2.5倍,可見,水擊波的壓力遠比泵的揚程高。
此反向沖擊波到達葉輪的傳遞時間t=L2/a,即1.67 ms。 L2為三通彎頭底部到泵葉輪的距離,本系統中L2=2 m。
因水擊波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葉輪出口液流的流動速度,水擊波會傳遞到葉輪腔,并將在1.67 ms內傳遞到泵轉子 (與泵出口液流方向相反),持續不斷交互作用在葉輪葉片和蓋板上,由水擊波產生的荷載可以視作一種額外的荷載。
文獻[4]對泵水擊過程的描述為,水擊波通過泵出口管道返回至葉輪腔內, 葉輪的葉片、蓋板、泵體都將受到此交互作用的影響;進入到葉輪流道腔內的水擊波進入葉輪內,受到旋轉葉片的阻抗后返回。 而進入蓋板腔的水擊波在到達耐磨環部位后,也受到阻抗,然后水擊波返回,如此反復。 結果是葉輪受力會以某種方式增大,在其反復作用下,泵軸可能發生疲勞性斷裂。 文獻[4]中還表示,目前泵內水擊波產生的作用力還難以應用理論進行準確計算。
綜上所述,本裝置雙吸泵運轉時,葉輪除了承受產生流量、揚程所需的載荷外,還承受由水擊波作用產生的額外的交變應力載荷,這些載荷也會被傳遞到平鍵和鍵槽上,泵軸因此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形。 為了應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軸受力情況,假設泵軸發生了一定的變形,在此情形下計算泵軸的應力強度。
圖9是按照泵軸、 鍵和鍵槽的真實尺寸建立的泵軸斷裂模型,主要關注軸的鍵槽位置和平鍵的受力、強度變化情況。

圖9 泵軸斷裂有限元分析模型
泵運行時,平鍵、鍵槽受力過程為葉輪擠壓平鍵、平鍵擠壓泵軸。
圖10是泵軸發生0.2 mm變形情況下的平鍵受力圖。 平鍵內部的應力強度約為800~900 MPa,最大應力可超過1 000 MPa, 大于高強度軸料05Cr17Ni4Cu4Nb(即17-4PH,固溶+550 ℃時效)的屈服強度值1 000 MPa。

圖10 平鍵應力強度
圖11是泵軸變形為0.2 mm時,泵軸上鍵槽部位的應力強度。 可以看出鍵槽部位強度為800~1 000 MPa左右,最大應力超過1 000 MPa,也大于高強度軸料05Cr17Ni4Cu4Nb (即17-4PH, 固溶+550 ℃時效) 的屈服強度值1 000 MPa。 并且最大應力的位置也在平鍵長度方向的范圍內,在超出平鍵范圍外時,泵軸的應力明顯下降。

圖11 鍵槽應力強度
圖12是鍵槽底部受擠壓一側沿鍵長度方向的應力強度曲線。 可以看出,最大應力位置在平鍵的端部,這也與泵軸斷裂位置基本吻合。 亦即,越靠近平鍵端部,軸上的應力越大。

圖12 鍵槽底部(受擠壓側)沿鍵長度方向的應力強度分布
4.1 應用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認為,斷軸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泵入口閥門型式和安裝位置不當、出口彎頭位置和結構型式不當造成的泵內均勻流動狀態被破壞,引發水擊波,從而加大葉輪交互應力荷載,泵軸發生疲勞斷裂。
4.2 雙吸離心泵的進、出口管路布置、閥門、彎頭的配置必須遵守產品使用規范要求。
4.3 本例中對現有泵軸進行了加粗設計,對底座和管道支承等采取了加固處理、加強監控等臨時措施,待裝置大修時再徹底整改。
4.4 本斷軸事故是一例非常特殊的、幾乎齊聚了雙吸泵管道配置中所有不合規方式的典型實例,最終導致斷軸事故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