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傅饒 呂紅春
摘 要:醫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一體,醫學院校不但需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有職業素養的醫生。將思政教育貫穿到教學全過程,需要每位教師發揮育人作用,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結合,為學生提供有實際價值的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文章分析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探索基于課程思政的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檢驗類醫學生;職業素養;提高;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2-0024-03
作者簡介:黃超(1991-),男,河南光山人,初級教師,從事寄生蟲檢驗教學與研究;傅饒(1990-),女,河南固始人,助教,從事語言學與漢語教學研究;呂紅春(1994-),女,河南光山人,從事預防醫學教學與研究。
醫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一體,醫學院校不但需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有職業素養的醫學專業人才。因此,醫學院校要重視課程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貫穿到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每位專業課程教師在教學中都要充分發揮育人作用,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結合,為學生提供有實際價值的思政教育,實現思政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有機統一。
一、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職業素養是一個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工作作風等。以下就一些醫學院校教育進行分析,得出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1.缺乏對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
醫學院校除了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但是,目前一些醫學院校缺乏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視。學校設置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少、課時少,教師不夠重視,課程教學單調乏味,很多醫學生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素養教育。這種忽略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導致很多醫學生在從醫過程中缺乏醫德熏陶,只關注治療,沒能關注到患者的心理情況及環境情況,這容易導致患者和醫生之間產生矛盾,影響患者的及時治療。
2.思政課程孤立存在,課程思政效果不好
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醫學院校的教育體系中,思政課程屬于公共課程中的組成部分。然而,一些思政課程教師對醫學專業沒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教學中難以結合醫學專業的特征及醫學生的特點很好地開展思政課程教學,無法引發廣大醫學生的共鳴,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力不夠。這樣的思政課程是孤立存在的,無法有效融入醫學生的知識和素養體系,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另外,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一些專業課程教師缺少育人意識,認為自己只需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思政課程及學工部負責的。這使得醫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不佳。
3.職業素養培養存在形式主義,缺乏德育實踐教學
一些醫學院校所開設的醫德課程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醫德課程占比越來越少,醫學生不能將學習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醫德。職業素養是需要長期進行學習和訓練才能逐漸培養而成的,充滿形式主義的醫學訓練很難將學生代入角色,使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學生也就無法內化為職業素養。一些學校在日常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成績、輕能力,不重視職業素養培養,而且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使課程思政成為專業課程教學中的一種形式主義,這直接導致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效果。德育實踐教學,是醫學生素質培養的基本課程。但是,一些醫學院校因為缺乏對該課程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只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沒能通過舉辦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效融合,導致德育教學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醫學生德育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實踐是檢驗醫學生醫德素養培養效果的根本途徑,沒有實踐,醫學生的醫德素養就不能取得實際成效。一些醫學院校沒有意識到德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只通過考試成績來評判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沒有建立系統的社會實踐評價和觀察體系。
4.課程思政教育方法不當
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是一個由表及里、由理論到實踐、由基礎到臨床的過程。一些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時,一方面難以找到思政教育素材及其與專業知識的切合點,找不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卻又操之過急,想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來迅速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這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還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抓不住學習的重點。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的路徑
1.尋找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的切入點
針對醫學生的學習內容,專業課教師可以遵循“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合”的原則,將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教學結合到一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在課前要深挖教材,積極聯系思政元素,找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的切入點,并設計成教學案例,讓學生在教學案例的學習中既學習到專業知識,又能接受思政教育,進而提高職業素養。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時,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師應該從臨床知識、醫學基礎知識等各類課程知識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根據課程的特性進行巧妙融合。比如,醫生在工作過程中可能會涉及病人的隱私,對醫學生來說,保護病人隱私是基本的職業道德。教師在相關課程教學中,便可以將保護病人隱私這一德育素材與專業知識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病人隱私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其次,教師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設計教學案例時,需要遵循實事求是、合理適當的原則,不能生拉硬拽,否則會弄巧成拙,無法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1+1>2”的效果。
2.采用情境教學法,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相應的課程學習狀態,從而深刻地體會教學內容。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學生更真切、深刻地體會思政教育內容,并在無形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素養。情境教學法可以為學生直接呈現相應的案例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觀看錄像等方式進行情境的解讀和體驗。教師設計情境案例時,可以將社會現象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認知沖突,再從情境中感知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實現專業學習和思政學習的交融。針對課程特征和教學要求,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課程思政教育中,是探索課程思政教育的一種有效路徑,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
3.深化醫學專業課思政核心內涵
各專業課程教師要結合課程特點,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要素,具備的德育功能,從而深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將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德育要素融入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教師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賦予學時及學分等多種方式,將德育內容融入教學綱要,深入挖掘不同專業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學校應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積極與實踐基地長期合作,為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供機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自身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針對急診醫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醫院急診科室進行實踐訓練,在真實的急診科工作環境中感受急診醫生的日常工作狀態,讓學生意識到醫生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能力完成高強度的工作任務,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緊一切時間救治病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實戰之后,醫學生就可以對救死扶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構建循序漸進的育人路徑。比如,教學臨床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具備醫學特征及內涵的儀式文化融入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醫學職業的偉大,進而逐漸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的意識,形成醫學品德,提高職業素養。
4.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職業素養
要想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就要大力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職業素養。教師本人的素養,可以說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教師的素養越高,學生就越能在與教師的日常接觸中,感受到教師身上的素養,進而潛移默化地效仿、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教師是教學的關鍵因素,是推進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所以要想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質量,學校就要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和職業素養。學校要鼓勵教師結合新理念、新理論,開展創新型教學,鼓勵教師之間分享教學經驗,分享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等,引領教師以德立學、以德立身,通過教師的人格修養、專業知識來更好地影響和帶動學生。學校還可以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優秀教師走上講壇,講述自己真實的育人故事。另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評比教師品德標兵,以宣傳師德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教師則需要將課程思政教育的總目標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聚焦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為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課程思政教育效果,提高育人質量。
5.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
所謂“醫者仁心”,對于醫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來說,作為職業素養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0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無數的醫護人員積極投身于疫情防控,甚至有醫生犧牲在疫情防控的一線,這體現了醫護人員在國家、社會需要中勇于奉獻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一事件,將這些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勇挑重擔的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從多種途徑搜集一些近年來發生的或身邊的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講給學生聽,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另外,制度建設必不可少,學校應出臺關于職業操守的相關規則,讓學生明確知道哪些事情是違反職業操守的,哪些事堅決不能做,從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將醫學專業的職業操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結語
在當前重視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實現立德樹人目標,醫學院校應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培養更多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醫學人才。課程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尋找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的切入點,采用情境教學法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注重深化醫學專業課思政核心內涵,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和職業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王春芳,周敬烽,羅艷紅.等.德醫交融:課程思政教育在檢驗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12).
[2]盧盛娟,彭鵬,黃杰安.等.思政元素融入《內科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21).
[3]殷樟鳳,朱姬瑩.課程思政對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現代醫生,2018(13).
[4]張效云,宋桂芹,郝敏,常曉彤.等.“課程思政”融入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
[5]趙臣,侯毅鞠,袁忠海.等.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醫藥學院臨床輸血學檢驗課程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08).
[6]張梅,南德紅,羅盈怡.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實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2).
[7]楊美霞,宋芳,蘇燕,白華民,郝廣煜.基礎醫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思政內涵的提升[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9(10).
[8]孫曉琪,康偉民,楊國華.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路徑探討[J].吉林教育,2020(06).
[9]孫靜.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途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6).
[10]楊會,嚴海霞.課程思政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價值、理念與行動[J].職教通訊,2019(08).
[11]曹三月,高瑞臣.課程思政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論壇,2020(07).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aboratory Medical Students
Huang Chao, Fu Rao, Lyu Hongchun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 Medicine is the unit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not only to impart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doctor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y for the society. To ru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each teacher needs to play an educational role,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value guidance,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nd explore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boratory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mprove; ro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