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鐘瑤 吳煥 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我國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為了擺脫傳統發展路徑、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產業結構不斷調整。1996 年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國家也由經濟產業產業結構調整向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轉變,奠定了產業結構轉型最初的理論基礎。2005 年,中共十六大五中全會又一次強調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是使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推動,轉向主要依靠提高各類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推動。在黨的十七大中,細化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八個加快”實施意見。“十三五”中央將經濟轉型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宏觀調控的關注點從需求側向供給側轉變,把激活內需、刺激投資作為探索經濟增長點的主要驅動力。2016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供給側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轉變過剩產能,倒逼基礎行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傳統向新興、資源消耗向高新技術、產業低端向產業高端的發展。
在產業本質方面上,什么樣的產業動能就會催生出什么樣的產業結構。精準招商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吸引高科技含量和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企業,從而使地方經濟快速增長。讓招商工作配合城市建設,規劃地方產業鏈發展業態,構思產業鏈發展結構,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加之產學研的高速發展和生產要素價格的宏觀調控,與傳統基礎服務業相比,使生產力和投資更多的流向高新技術企業和高附加值企業中,增強地方經濟發展后勁。
在產業周期方面上,產業的更迭換代必然推動產業結構的發展,招商工作就是產業發展的問路石,精準招商就是將行業內最前沿的或者在某一細分領域的藍海市場中尋找未來能夠引領地方經濟的黑馬,搶占產業發展的至高地,減少由于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局限性。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變革釋放的市場紅利,實現經濟和技術由跟跑的被動態勢轉變為領跑的主動態勢,充分發揮市場對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有機融合,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力。增強產業轉型的內生動力,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當地方經濟水平足夠支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需求后,地方經濟發展又反哺到產業升級換代中,再使產業結構發展向更高端價值鏈提升,形成產業結構的良性發展機制。
在產業發展方面上,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制造2025 的進一步推進,以石墨烯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技術,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等產業與生活的深入融合,這些新興業態的技術水平也在穩步提高,精準招商就是以實體經濟與新業態深入融合,拓展經濟增長的突破口,把握產業結構變革的機遇,把握科技發展的脈搏,將區域內閑置資源進行盤活,使低效能資源變廢為寶,通過產業功能升級、產業空間轉移、產城融合發展,逐步騰空低效能企業,實現新舊產業動能的轉變,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水平,提升區內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地方傳統產業加速轉變,倒逼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通過對地區規劃、重點企業、產業園、樓宇等資源的調研走訪,對于區域建設廣泛征求意見,結合區域整體發展構想,通過與專業策劃團隊進行合作,因地制宜的對區域發展規劃進行包裝策劃,初步構建產業集群模型,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和實施細則,將傳統的企業招商模式轉變為產業集群招商模式,著重吸引對區域規劃產業重點產業鏈進行補鏈、建鏈、強鏈、延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對國內500 強企業、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登門拜訪,在對接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和橫線產業集群資源上下功夫,召開區域內知名企業推介會,加大筑巢引鳳力度,將招商重點放在不斷填充和完善產業集群上。實施增量帶動戰略,引進產業鏈重點企業,實現“引進一個”實現“帶動一批”的經濟乘數效應,加快產業轉型速度。
加大對重點發展產業鏈的優勢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兼并和收購,實施差異化引進策略及精細項目管理,不斷強鏈補鏈,構建完善的產業鏈,著力在縱向上引進上下游企業,在橫向上引進關聯性企業,增強產業集聚效應,產業布局合理、產業集約、企業集群、產品配套的發展格局,擴大優勢企業產業布局。

轉變招商引資固有思維模式,提升地方存量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通過精準招商將傳統產業與新業態、新技術、資金等要素有效的融合,發揮市場機制對于生產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抓好“產學研”結合、“苗企業”培育、“生態圈”打造工作,配合企業在新市場環境下尋找到屬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培植形成一批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使企業貼近需求市場,逐漸培養企業發展為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針對制約產業轉型發展的瓶頸技術、短板區域、資金配套、產業鏈配套,進行精準招商,積極促進共享經濟、電子商務等與制造業深入融合,支持生產企業從產品制造向“產品+服務+連鎖”的后端延伸,促進消費市場的活躍和發展。使企業立足當前生產水平和技術手段,加速技術創新與生產配套的供給。建立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加速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按照市場導向優化配置,為企業擴大生產和產業升級做好補充,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機制,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最大限度的激發企業發展動能和創新活力。

對于區域內企業規模不大,布局分散,產業趨同化現象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小企業于受產品單一、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中型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不明顯;大型企業業大而不強,市場份額不高等問題企業,下定決心解決不符合區域發展的低效能企業和呈星狀分布的低端產業產能,同時著重解決“僵尸企業”占用的土地資源的問題,擴大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面積。以“畝產論英雄”,通過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以“舊瓶裝新酒”和“騰籠換鳥”的方式,為規劃發展的新動能騰出發展空間。
以管委會加產業發展公司的模式進行產業投資和招商引資。健全公司企業化管理制度和企業管理構建,加快推進管委會與公司的聯動作用,通過優化管委會對公司的考核,強化激勵機制,理順政府職能延伸和企業自主經營兩者之間關系。
鼓勵產業發展公司參與市場投資,通過對區域內國有資源的整合,將整合、剝離后公司的人、財、物全部劃轉公司管理,并賦予公司充分的管理自主權。逐步探索通過以公司行為與企業進行多途徑多渠道的政策對接和產業和合作。
推動壯大產業發展公司自我造血功能。以逐步清理國資體系內存量債務、優化國有資產結構、提升資產質量,統籌國有資產運營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逐步明確高新區管委會與平臺公司間市場化業務合作關系,建立國有企業重大事項監管責任清單,給予企業經營自主權,激發企業自主經營意識。發展專業化的產業投資和招商引資團隊。以產業發展公司為主體,積極對接與社會合作方共同開展項目合作,形成從招商引資到項目落地開工、投產運營、扶持壯大多層次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