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
[摘 要]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其不良貸款率也不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業銀行的發展。以往,對于不良資產,多采用債務重組、清收、核銷、打包處理等方式,這些方式效率低、耗時長、不徹底。資產證券化是金融領域處置方法的創新,是以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基礎發行的資產證券,是快速、批量處理不良資產的重要方法。文章主要闡述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原因及資產證券化運作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43
作為資金融通主要渠道的商業銀行,肩負推動社會發展及資金配置的雙重責任。因此,確保商業銀行良性、穩定的發展十分重要。[1]不良資產是商業銀行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影響其運行的根本。如何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穩定其發展是金融業的重要任務。資產證券化是處理不良資產的新方法,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起步較晚,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其運作還有待完善。
1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
有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社會融資達192584億元人民幣,其中156712億元人民幣為社會貸款融資,占81%。[2]銀行將貸款按質量分為正常、關注、可疑和損失,后三者被視為不良貸款。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如下所述。
1.1 不良貸款率仍處于上升趨勢
商業銀行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不良貸款也處于高居不下的狀態。資料顯示,我國商業銀行2014年及2015年不良貸款余額增速高達42.3%及51.2%。2016年出現下降,但2017年同比增長12.8%,2018年相比2017年同期增長21.66%。[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處于上升趨勢。
1.2 三無貸款占比大
從我國商業銀行報表中可以看出,貸款抵押率、保證率上升,信用貸款減少,但真正具備較強變現能力的如商品房、商鋪、存單等質押的比較少。而在貸款中不少擔保企業已無償還能力或貸款戶互為擔保。正常情況下,商業銀行貸款需要完整的資料,但很多時候,因企業個體差異或地方政府干預,導致一部分貸款無完整的擔保文件也放款,便成了三無貸款。
1.3 欠息現象多
在企業發展中,難免會出現資金回籠慢、資金鏈斷裂的現象,因此在還貸中無法保證全額還貸。加上商業銀行多為地方性銀行,為穩定當地的經濟,政府通常會加以干預、協調,要求商業銀行對利息進行掛息處理。如此雖保障了企業的發展,但商業銀行卻無利可獲或獲利甚微,長此以往,容易影響商業銀行的發展。
1.4 地域、行業差異大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2014年受經濟下行的影響,山西、內蒙古、陜西等地的不良貸款率反超長三角地區;2015年不良貸款向全國蔓延,多個省份不良貸款率超2%。根據16家上市銀行相關貸款數據顯示,農業相關行業不良貸款率高達47%,批發、餐飲、娛樂、文化等不良貸款率在13%~16%,房產、金融、建筑、運輸等不良貸款率低于4%。[3]由此可以看出,不良貸款有明顯的地域及行業差異,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2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
2.1 商業銀行內部管理不當
商業銀行經營的根本是盈利,存貸差是銀行盈利的主體途徑。但在經濟下行下,吸收存款難度大。而在收益導向及經營考核的雙重壓力下,使得商業銀行更多地傾向于貸款,這樣容易導致貸款安全性降低,從而出現“重貸輕收”“重放輕管”的現象。很長時間里,銀行的信貸資金管理處于粗放經營狀態,這給不良資產產生提供了“溫床”。
2.2 體制不健全
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商業銀行的不少資金注入了發展滯后的國有企業中。此種企業多依靠貸款勉強維持,且產品競爭力低、售后服務體系差、觀念陳舊。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轉變,國有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而70%的負債都出自銀行貸款,從而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很長時間以來,商業銀行承擔了大量的政策性貸款任務,雖然我國建設了不少政策性銀行,表面看商業銀行似乎脫離了政策性業務,但實際上仍存在業務交叉,迫使商業銀行仍要履行“無償獻血”的任務,從而導致不良貸款的產生。另外,銀行約束機制的缺乏導致部分工作人員違規經營,比如擅自調整數據、壓縮指標、為完成指標放松貸款條件等,如此使得問題貸款越來越多。
2.3 監管不到位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側重點為合規性,比較少見風險性監管。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也多是外部監管,對相關崗位的職責履行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問責。在監管方法上主要依靠現場檢查,檢查人員僅簡單地按照上級指示完成各項任務以及匯總報表等。這樣的檢查很難發現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是少數,局限性大,無法對整個銀行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及監管。甚至會出現提前“通風報信”的情況,“有備而來”讓監管人員更無法發現問題,如此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3 對策
3.1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現狀
2016年是我國重啟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關鍵之年,雖然在此之前也發行過,如2004年中國工商銀行寧波分行發行的我國第一批不良資產支持證券、2008年中國建設銀行發行的“建元200-1”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但此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良資產證券業務被暫停,直至2016年重啟,并開設了6家試點銀行,對14家商業銀行進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共處置信貸不良資產510.22億元。[4]但由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起步比較晚,在其推廣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流程不完善、評級困難、不良資產證券化流動性差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優勢,積極有效地處理“表內”不良資產,提高信貸質量大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