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霜
【格言】師生共讀,繪筑美好藍圖
【時間】2021年7月28日
【書目】《溫儒敏談讀書》(溫儒敏著)
【版次】商務印書館2020年2月第一版
【感悟】讀書潤人生,促成長
溫儒敏先生的這本書是有一篇篇獨立的文章組合而成的,有一部分是溫儒敏先生在不同場合的講座、發言、訪談。內容質樸、自由、隨意,沒有嚴謹的結構和華麗的辭藻,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把44篇文章分成了四個版塊,根據讀過的感悟,我認為作者主要談了兩個方面的話題。
一、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耳熟能祥的格言也都定格在學生的腦海中,但從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閱讀狀況并不樂觀,怎樣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這個困擾我多年的問題,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好像找到了一把閃閃發光的金鑰匙……
適當改變教學模式,減少作業量。以往的課堂,迫于升學率的壓力,傳統的教學觀念驅使著我們總是爭分奪秒地進行精講、細講,進行滿堂灌,而忽略了學生品讀課文的時機,導致了語文教學成績的難以提升。如果我們適當的縮短講課時間,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多讓學生讀小說,讀詩歌,讀散文,課下把作業量減少,適當增加讀書量,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就得到提升了嗎?
區分不同的課型,采用“1+x”的方法。現在語文教材很多分為教讀和自讀兩類課型。但教學中我卻忽視了它們的區別,篇篇必講、課課詳講,結果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如果我們每講一課(教讀課),就給學生搜集若干篇同類或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可以在課內讀,也可以安排在課外。可以讀散篇的作品,也可以讀整本的書,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真正的落實“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學生的閱讀水平不就提高了嗎?
教會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不同的書籍讀書方法也不相同。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要因文而定,當然也可以結合使用。比如“檢索閱讀”,拿起一本書,要教學生先看書名、扉頁、內容簡介、前言等。再翻一翻目錄,或者挑一兩個與主旨聯系密切的章節重點看,跳著讀,讀幾段,或者幾頁。最后認真看看書的結尾部分,大致了解書的內容,判斷寫得怎么樣,再決定細讀精讀。
容許學生讀“閑書”。“閑書”就是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的課外書。比如男生喜歡的探險、破案、推理的書,女生喜歡的故事性強,情感優美的書。不要見“閑書”就大驚失色,暴跳如雷,武斷的沒收,這樣反而扼殺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其實讀“閑書”也是一種閱讀,可以引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提倡“海量閱讀”和“不求甚解”。讀書不一定做筆記,不一定寫讀后感,不一定“不動筆墨不讀書”,不要每一本書都死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只要讀得多,感興趣,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就會水到渠成。
二、教師做學生的“讀書種子”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特別是身為語文老師,在大力提倡學生讀書的同時,我們要做他們的榜樣。
教師要做好讀書規劃。平時可以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讓學生必讀的書目,教師要先睹為快,這樣不僅能很好地為學生排憂解難,最主要的也是提升了自己的個人素養。也可以讀專業書籍,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牢固,更多的接受新鮮知識,更新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從而更好地進行本學科的教學。還可以讀一些和自己職業相關的書,用來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總之,要讓自己先喜歡讀書,用書來涵養自己,滋潤自己的心靈,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
讀些經典的書。經典是經過歷史篩選沉淀下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經典需要沉得下心來,需要“磨性子”,實際上這也是“養性”,是涵養的過程。久而久之,自己的精神境界就會提升,博雅的氣質也會應運而生。
讀紙質的書。閱讀紙質書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裝幀、開本、版式、紙張,都可能含有獨特的美學意蘊,令人玩味無窮。每本書的流傳過程,都可能帶有文化記憶。特別是紙質書可以讓我們進行深層閱讀,更好地走近作者,和作者進行靈魂的對話,從而讓我們更有些許的“書卷氣”。
融入作品,做深層探究。也許是溫儒敏先生學問博大精深的原因,他知曉的名家數不勝數,名人軼事在書中層出不窮。特別是對魯迅先生及魯迅先生的作品、作品的特色都解說的精細入微。作者對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散文也都進行了剖析。這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魯迅先生獨特的個性、高大的品格,也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知識淵博的形象。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觸動,如果我能這么深入的去讀書,我會取得怎樣的教育成果呢?
讀完這本書,我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受到了觸動,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竟然有那么多的不足與瑕疵。教師的成長始于閱讀,也許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吧。希望以后的閱讀能繼續促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