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之銘
【摘要】文化是每個民族精氣神的內核。確立國家文化的價值取向,離不開對民族文化基因深層次的認識與覺醒。文章認為,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上,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堅持文以載道,強化責任擔當;堅持文以傳情,砥礪家國情懷;堅持文以植德,涵養民族心智;堅持文以化人,培育時代新人;堅持文以聚力,壯大復興偉力,方能守正創新,在新聞輿論工作中擔負起文化責任。
【關鍵詞】中華文化;新聞輿論;電視媒體;文化責任
“新聞輿論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宣傳一旦出了問題,輿論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中,不按照黨和人民的意志、利益進行輿論導向,就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損失。”[1]當前,中國正在闊步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都在加劇變化,“成風化人、凝心聚力”需要優秀的中國文化深入滋養。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新聞工作者要更善于在愈加開放的環境中傳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中國人民所做的文化選擇,將決定“我們去往哪里”,這就提出了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擔負起什么樣的文化責任和使命?
一、堅持文以載道,強化責任擔當
“文者,貫道之器也。”“道”是“文”的意義與目的,“文”是“道”的方式與手段。文以載道既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古代文人探究世界的重要主題。例如,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這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彰顯了“文貴明道”的合理內核。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重視“文以載道”的同時,進一步肯定了“文”自身的特點與規律,他認為:“蓋文固所以載理,文不備則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理。”從而形成了道不離器的文道統一論。可見,文與道自古便是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當然,古時候,“文以載道”中的“道”更多強調的是“自然之道”“人倫之道”“圣賢之道”。在新時代,應有嶄新的新時代之道,“文以載道”應結合時代特色推陳出新。當前,以“文以載道”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大國,就是要把“文以載道”的觀念轉化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在今天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中,新聞工作者抓住了“文以載道”,就抓住了根本、關鍵和要害。
道不能遠文,文不能遠道“。文以載道”的文化傳統須臾不能湮滅。文以載“道”的“道”,是人間正道,是數千年來葆有良知的仁人志士在面對國家民族時的道義擔當、文化擔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化傳播必須堅持文以載道、文道統一,那些“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2]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堅守正道,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領社會風氣,堅持弘揚優良傳統、匯聚向上力量,方能更好地啟人入“道”、幫人悟“道”、引人守“道”。任何新聞報道都有導向,報什么、不報什么、怎么報都包含著立場、觀點、態度。當前,堅持文以載道對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時代要求,就是要傳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要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3]。如此,新聞輿論工作者才能擔負起“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職責使命。
二、堅持文以傳情,砥礪家國情懷
“文生于情,情生于文。”“情”既是新聞輿論傳播的內在動因,也是新聞作品好壞的審美本質。好的新聞輿論作品,必定蘊藏著豐富的、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情感。這其中不乏深厚的思想之美、感人的情感之美、生動的語言之美、高尚的境界之美。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浴火重生,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數千載而生生不息,則更多是因為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之美”。華夏文明五千多年,家國情懷早已寓“己”于“群”,化作民族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因此,才會有那么多以詩言志、以詞抒懷、以文傳情的文人墨客,用精練的文字表達對家國的抱負。例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的“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陸游《病起書懷》中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日知錄》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可以歸于對家國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可以說,正是所有這些有擔當意識與濟世情懷的經典篇章,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以傳情的深層底蘊,成為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強大精神支柱。
然而,在“資本為王”和“娛樂至死”風行時,當前的新聞輿論領域,也出現了傳播一些低級趣味、創意平庸、無病呻吟的劣質作品的不良傾向。緋聞八卦、“顏值”指數博人眼球的信息有占上風之勢,向大眾提供的精神產品缺乏真情實感注入,從精神上難以震撼靈魂、打動人心。此風不止,國運堪憂,新聞工作者是以“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為重任,因此,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需要新聞輿論工作者堅守文以傳情,喚醒更多人的家國情懷。
作為時代的近距離觀察者和深切體驗者,新聞輿論工作者須心系蒼生,憂國憂民,努力實現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感的同頻共振。要秉持人民立場,增進人民情感,多講家國故事,多講大國大愛。應當堅信:只要沉淀在文化基因里的家國情懷尚在,新聞輿論工作就能讓中華兒女持續迸發出對家國的持久熱愛。
三、堅持文以植德,涵養民族心志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當代中國,“文以植德”乃是“先立乎其大者”,是從文化層面尋求安邦定國之道、安身立命之道。新聞輿論工作是滌蕩人心、塑造靈魂的工程。好的新聞作品能給精神澡雪,使思想閃光,令品行高尚。這與優秀的文藝作品有共通之處,“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4]。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以植德既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所在,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職責。
新聞輿論工作,有著孕育社會品格的職責,積微成著,傳播高尚文化,涵養民族心志,久久為功。事實上,無論社會商業化到何種程度,真善美的道德追求與價值理念永遠是人們的精神追求,更是新聞輿論工作者進行價值傳播的前提和成就事業的基石。
作品要涵養人心,傳播者要錘煉自己。新聞輿論工作者應立志做“文以植德”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德為人先、文為人師、行為世范。要把崇德作為一生的必修課,努力成為時代精神的優秀傳播者。通過“文以植德”涵養民族心志,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中華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四、堅持文以化人,培育時代新人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優秀的文化總能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深受啟迪、倍受鼓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5],并多次強調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這充分彰顯了文化在培育時代新人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要知道,時代新人不是新在外表、外觀、外形和外貌,而是新在內心、內在、內蘊和內涵。
“是非曲直報中分,一紙風行四海聞。”新聞輿論從誕生那天起,就具有引領風向、引導風潮的作用,具有成風化人、孕育人心的動能。因此,新聞輿論工作堅持以“文”潤物無聲,用“文”潛移默化,靠“文”打動人心,能有助于培養起時代新人的大理想、大格局、大情懷和大擔當。時代新人的培育迫切需要新聞輿論工作者做好時代精神的塑造和引導,堅持不斷把文以化人推向縱深。一方面,“文以化人”呼喚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新聞傳播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通過精品力作滿足培育時代新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文以化人”要求新聞輿論報道的作品不僅要能“觸目動心”更要能“賞心悅目”。這需要讓新聞作品中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面對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堅持“文以化人”,不斷提升時代新人的內心素質和精神境界,才能使時代新人在世界文化激蕩中更加堅定地站穩腳跟,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
五、堅持文以聚力,壯大復興偉力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身份證,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正是由于幾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最廣泛地團結了全國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才打不散、壓不垮,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凝結成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涅槃重生。可以說,沒有蘊藏于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文化精神,就不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在意識形態斗爭復雜、多元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如何確立自覺自信自強的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在文化立場的堅守中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力、向心力,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新聞輿論工作者承擔著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的職責。新聞輿論傳播既要通過文化承載輝煌的過去,也要展示繁榮的現在,還要指引光明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實現文化發展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復興,光明在前、使命在肩。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常懷愛民之心、常思興國之道、常念復興之志。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國精神為靈魂、以中國夢為時代主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持續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六、結語
新聞輿論工作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先進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只有正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擔當得起時代賦予新聞輿論工作者“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光榮責任和神圣使命,成為社會主義輿論陣地的合格守望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2002年12月24日在新聞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上的講話[M]//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307.
[2][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3]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
[5][6][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164,161.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