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勤
烏魯木齊市建筑市場運行服務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以下簡稱“危大工程”)是容易導致人員群死群傷或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分部分項工程。隨著我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超高層、大跨度、深基坑等工程項目漸多,施工工藝日趨復雜,技術難度越來越大,超過一定規模的危大工程數量不斷增加,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將帶來災難性后果。據統計,2018年全國共發生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較大及以上事故22起、死亡87人;2019年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23起、死亡107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2019年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事故情況的通報》指出“在較大及以上事故方面,以土方和基坑開挖、模板支撐體系、建筑起重機械為代表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事故占總數的82.61%,依然是風險防控的重點和難點”。
《建設工程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監督管理規定》(以下簡稱37號令),加大了對危大工程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了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增加了拒不整改重大事故隱患犯罪,對安全生產法治形成強有力的法律震懾。運用信息化管理措施,圍繞施工管理過程構建智能監控和管理體系規范的安全專項施工方案,保證用科學合理可行的方案指導施工,解決風險管控“想不到”的問題;嚴格按照方案組織施工,加強施工過程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措施“做不到”的問題;有效彌補傳統管理中信息不共享、隱患不整改、責任不落實的短板,規范建設工程各方主體責任落實,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監控,把被動“監督”變為主動“監控”,對危大工程管理和事故預防具有現實意義[1]。
當前,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應作為重要模塊納入智慧工地平臺建設。結合37號令相關要求,危大工程管理模塊內容包括危大工程專項方案編審論證管理、危大工程施工過程管理、專家庫管理,運用信息化手段全過程、全方位加強重點環節管理,堵塞安全管理漏洞。

圖1 危大工程管理模塊內容框架圖
根據危大工程的安全管理職責,信息化管理用戶包括建設單位、施工企業(項目部)、監理單位、行業專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機構)等,建設工程項目各方責任主體管理信息共享,相關用戶可在智慧工地平臺申請賬號,并關聯手機。

圖2 危大工程管理主體用戶圖
1.3.1 危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審批流程
危大工程專項方案的編制審批程序通過監管信息平臺完成,相關方、項目監督機構可見。
1.3.2 超過一定規模的危大工程方案論證流程
專家論證結果為修改后通過的,施工企業履行編制審批流程(圖3),論證結果相關方、項目監督機構及行業管理部門可見。

圖3 危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審批管理流程圖
1.3.3 施工過程管理

圖5 危大工程施工管理相關主體關系網絡圖
按照危大工程管理職責,前一級管理部門應對后一級及其所包含的層級進行管理。
設區的市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立行業安全生產專家庫,按照危大工程類別對專家進行專業小組劃分,并按照1:4比例選定組長,專家論證實行組長負責制。成立專家委員會,制定方案論證標準,分階段組織開展對危大工程論證情況的抽查,加強方案論證質量管理。專家參與論證、檢查、行業管理等相關情況作為對專家考核管理的依據,運用智慧工地平臺對專家進行管理[2]。
危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由施工單位組織項目技術人員負責編制,編制完成上傳平臺,由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核,由項目總監理工程師審批,后報建設單位、項目監督機構;施工方案發生變化的,重新履行審批程序。
超過一定規模危大工程專項方案論證按圖4流程,施工企業提出申請后,平臺接收申請,按照專業類別隨機抽取一名組長和四名組員,并向專家發送參加論證告知信息,專家接收論證任務后回復平臺,平臺發送需論證的方案,組長適時組織現場踏勘及論證工作。專項施工方案論證結果為論證不通過的,應修改后重新履行論證管理流程;論證結果為修改后通過的,施工企業按照論證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相關情況及時反饋論證專家;論證結果為通過的,直接組織實施,論證管理相關情況同步上傳平臺[3]。

圖4 危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論證管理流程圖
項目專職安全員在危大工程施工過程中現場監督,填寫監督檢查記錄并上傳平臺,存在的隱患平臺預警,項目負責人組織限期整改,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企業信息共享,督促整改。
項目負責人在危大工程施工過程中帶班生產,填寫帶班記錄或巡視檢查記錄,相關信息上傳平臺。存在的隱患逾期未整改平臺預警,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企業信息共享。
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機構在危大工程施工過程中開展帶班檢查,相關記錄上傳平臺。
結合專項施工方案、監理實施細則以及施工企業自查情況,監理機構對危大工程實施進行巡視檢查,存在事故隱患的下發通知單,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簽發暫停令,停工整改。監理工程師簽發暫停令后,逾期未整改的或拒不停工、拒不整改的平臺預警,項目相關方信息共享。
危大工程實施期間,論證專家組長協調論證小組成員對項目進行跟蹤服務,檢查情況上傳平臺,項目相關方信息共享。施工企業自查、監理單位巡視、專家跟蹤服務過程中發現的隱患,按照規定時限落實整改的,可視為企業自我管理完善的過程,不作為行政處罰和刑事責任追究的認定事實。
項目監督機構結合監督計劃、各方責任主體落實情況、平臺預警情況,對監督項目實施監督執法檢查。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違法違規行為,自查和監理檢查、專家跟蹤服務發現的隱患未按照規定時限落實整改的,作為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的認定事實[4]。
運用智能物聯網傳感器、應力應變檢測儀器、數據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開展深基坑監測、起重設備監控、高大模板及支撐體系監控,實時采集數據,自動分析,自動預警,綜合形成危大工程基本信息數據,動態掌握危大工程態勢,加強危大工程監管。
建設單位委托具有相應勘察資質的單位進行深基坑監測,按照批準的監測方案對基坑支護變形情況、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具體包括圍護水平位移、圍護沉降位移、支撐軸力、立柱隆沉、坑外水位、地表沉降、基坑周邊管線及建筑物沉降等內容。監測單位對監測成果負責,發現異常及時向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報告,建設單位立即組織相關單位采取處置措施。
在塔式起重機上加裝承重、幅度、高度、傾斜度、風速、防碰撞等監測設備,監測塔式起重機的主要工作狀態,實時傳遞,當監測到相關指標超過預警值時,平臺報警提醒,及時消除隱患。起重設備操控裝置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提前錄入已備案的具備特種作業操作資格人員信息,操作人員人臉信息認證通過才能開機操作,保證特種作業人員人證合一。
根據排架及腳手架的結構及使用特點,選取相應傳感器對包括立桿軸力、立桿豎向變形、立桿傾斜等相關參數進行監測。運用自動化變形監測設備對混凝土澆筑振搗過程中支撐體系的實際受力情況及變形數據,分析受力和變形數值是否在規定允許范圍,監測自動觸發多種報警功能,提醒作業人員在緊急時刻撤離危險區域,以確保支撐體系的安全可靠,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風險。
危大工程是建設工程項目安全管理的重點所在,在整個項目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管理應充分結合建筑業智能建造的改革發展趨勢,以專項方案的編審、實施環節為重點,以信息化管理為保障,以責任落實為導向,以法制化為震懾,有效管控安全生產工作風險及隱患,防范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