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英
(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248)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要在厚植家國情懷上下功夫”。家國情懷不是生而有之的,需要在長期的培育和滋養中才能深入人心和落地生根。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才能解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提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本文將以我校開展的“廣州花城有我”勞動研學線路課程為例,探討如何依托勞動研學,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個體基于最初的血緣和地緣形成對家庭、家鄉、國家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呈現為個體對家庭、鄉親、家鄉故土等的依戀和眷戀,對故土山河、民族、國家的熱愛和認同,對家鄉、民族和國家的使命擔當。習總書記指出:“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唯有體認“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的深層價值,才能將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與認同深化為投身國家治理與社會建設的行動自覺。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感召引領青少年將小我融入大我,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主動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教育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攸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廣州花文化是中國地方花文化的縮影。課程接地廣州花文化,學生通過了解廣州花文化,講廣州花故事,栽培花卉,應用花卉等勞動實踐活動,提高對廣州市情的了解、提高對廣州城市的認同度、提升家國情懷。課程涵括三個維度。一是生活緯度:課程以生活情景為起點和終點。通過在生活真實情景引入課程內容,學生識別身邊常見花卉,掌握家庭花卉栽培管理技術,掌握花卉生活應用技術——壓花藝術等,并將其通過勞動實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二是科學研究維度:學生了解現代花卉大棚的生產設施設備,了解花卉品種小嬌紅掌新品種的研發過程,了解并掌握花卉組織培養技術,與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感受科研人員的魅力,感受科研對廣州花卉行業及城市發展的巨大推動力。三是城市發展戰略緯度:學生從廣州花城歷史、花文化產業經濟、花城城市品牌建設規劃等全方位了解廣州城市的市情,拓寬視野,學習從廣州城市規劃發展戰略角度看待和分析社會民生、廣州花文化歷史及文化和廣州城市建設,學會把個人和家庭的發展融入家鄉城市的發展中。課程實現三個“走”的研學形式:學生走出學校、走進基地、走進科研機構,用雙腳丈量大地,隨行隨學,隨學隨思,用勞動實踐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廣州。
國家教育部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課程體系,研學課程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舉措,旨在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家國情懷,中國底色,未來意識,獨立人格的優秀公民。研學旅行中的“行”是研學的基礎手段,依托研學旅行,同學們走出學校、走進基地、走進科研機構,隨行隨學。走進基地,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廣州濃厚的花文化及廣州花城現代建設,掌握一些的花卉基本知識、掌握一些花卉栽培的技術;走進科研機構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參觀花卉現代生產大棚的設施設備,深入了解自主研發的品種“小嬌紅掌”的研發過程,參觀花卉組織培養生產設施設備及過程,動手操作花卉組織培養的擴房環節。參加研學后的梁同學寫到:“對于我來說,花已不再只是生活里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愛花者護花者們辛勤汗水的結晶,更是廣州千年絲路文明無聲而美麗的見證。”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體認。文化認同對于家國情懷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些研學活動把同學們和廣州花城聯系起來,學生的每一個腳印都行走在廣州城市的一花一草一木上,提高對廣州市情的了解、加深了對家鄉城市的情感,提高對廣州城市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度,進而轉化成對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理念和價值取向高度自信感,積淀成濃濃的家國情懷。
在“廣州花城有我”勞動研學線路課程中設計了走進科研機構廣州花卉研究中心“科研人員面對面”活動。學生聆聽《花卉自主研發品種小嬌紅掌的前世今生》科普講座,和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在科研人員親自指導下實踐組織培養擴房環節。這些活動學生能感受到科研過程的艱難,科研人員的魅力及嚴謹的科研品質,從而激化學生的責任擔當及使命感。正如廣州鐵一中學嚴同學在研學后寫到:“時而為科研人員不懈的意志而感動時而又為研發的成功而喜悅,每個同學都油然而生一股對科研人員的敬意。是啊,如果不是他們那敢于探索的勇氣,廣州的花卉品種還像現在這樣五花八門嗎?如果不是他們那堅持不懈的意志,我們還能見到這般嬌小美麗的紅掌嗎?研學結束后,每當我暢游在廣州各處美麗花海中時,都會想起這次研學,想起這些繽紛的花朵背后蘊含著多少努力與汗水,想到未來花城廣州的建設還需要我們去勇敢探索,不懼路阻且長。”
最生動的教材是科研故事,最好的教育是精神的傳承。科研人員都是一些普通人物,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這樣一些“草根英雄”,他們往往更接地氣,更具親切感與感染力,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科研人員的經歷能夠激發學生 砥礪強國之志,在個人與時代、中國與世界、過去與未來、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勞動教育在家國情懷的培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教育思想泰斗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脫離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他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有疲乏的勞動,人的心地才會變得敏感、溫柔。”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現象,他們會對需要幫助者產生同情,會了解他們的情況,去理解他們的情感,他們能與每一個人產生心靈上的感應,在感同身受中思考為他人和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勞動青少年對待人民、家庭、城市、國家的態度是與沒有真正勞動過的人完全不同的。
在“廣州花城有我”勞動研學線路課程中,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把自己的智慧、技藝,把對生活、家鄉、國家的熱愛轉化成勞動的物質成果。在《百花園管理勞動》課中,一些同學拿起小鋤頭為花卉松土;一些同學拿著竹箕拔雜草;一些同學拿著枝剪修建黃葉老葉……在《花卉繁殖實踐》課上,同學們學習扦插、組合盆栽、移栽等的種植、繁殖技術,用自己的雙手栽培養護花卉……在《壓花藝術實踐》課上,同學們親手采摘花卉、使用壓花器進行脫水干燥花材,然后用花材黏貼制作壓花作品……這一些離不開同學們的雙手實踐,離不開同學們的創造性勞動。由于勞動實踐,更感受到家庭美居、廣州花城城市建設中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汗水,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由于勞動實踐,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感受到貢獻自己的勞動是一種美,感受到作為勞動者的光榮和自豪;由于勞動實踐,更加熱愛家鄉和城市的一花一草一木,更加熱愛生活;由于勞動實踐,更會相信自己能用雙手創造為自己、為家人、為城市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為造福整個社會而從事的勞動,是童年時期、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都公民教育的實質。”勞動正是讓一個人了解家鄉、城市、社會、國家的最好方法,在勞動中學生付出汗水,付出艱辛,為了一個勞動目標不懈奮斗,在共同勞動中取得巨大的成績,讓生活更加美好,讓社會更加和諧,同時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集體勞動的意義。勞動使學生能在為家庭、城市做出貢獻時更好地理解家國情懷,更好地接受家國情懷,更好地樹立為國家奮斗終身的偉大目標。我們要像愛護無價之寶那樣愛護學生心目中的家國情懷。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家國情懷并沒有過時,是由家延伸到國的遞進圓融關系,是優秀傳統家國理念的傳承與發展,是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里最應有的傳承和滋潤。青少年是中國夢的守護者、踐行者、續寫者,依托“廣州花城有我”勞動研學課程,通過"個人—家庭—國家",從認知、情感、意向、信念、行為五個層面,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一步步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