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赟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20 級MPA 研究生,上海 200030)
在基層民主選舉工作中,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經濟控制、權益誘惑、黑勢力橫行、宗教操控等情況。拉票賄選是民主選舉的毒瘤,某些地區較為盛行。一些民眾反映,農村基層選舉中只有所謂“四大”的人,即口袋大、宗族大、拳頭大、關系大的才能當選。基層民主選舉主體對象是農民居民,但由于該群體的民主法律知識儲備量不夠,意識不充分,且并沒有意識到正確行使選舉權利的重要性,且對如何使用自身民主權利一知半解,從而會導致有部分農民群眾因小恩小惠而放棄正確使用自身民主選舉權。所以會出現某些地區拉幫結派賄選現象頻發,譬如有的村干部候選人會通過金錢、禮品等小恩小惠來賄賂選民,而選民認為選誰當村干部與自己并無多大關系,故根據非正常手段獲得的蠅頭小利來選舉村干部。也有地方存在著通過宗親勢力來控制著選舉,候選人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搞小團體,利用地方上的宗親背景來操控著基層民主選舉,這些非法違規行為成為他們操縱農村政治建設、營私舞弊的主要手段。
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封建社會時期長達兩千多年,在此歷史背景下,等級觀念以及官本位思想積重難返,廣大群眾深受此影響,政權長期統治著民眾,這直接導致著很大一批民眾缺乏民主參與意識。盡管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篇章的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基層群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越發積極投身于民主生活建設中去,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歌聲越來越嘹亮。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現如今仍存在著廣大農民基層群眾對基層民主選舉的認識并不深刻的情況。
在鄉村發展振興和鄉村民主自治中,一些貧困群眾對于自身生存、發展缺乏基本的判斷及認知,也存在著一些農民雖然脫離貧困階級,但對于鄉村振興和城鄉共同發展的理念并不熟悉,僅僅停留在經濟發展的層面上看待問題。農民群眾作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對象,對自身權利的維護意識以及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意識淡薄,不積極踴躍地發表自身觀點與想法,與現代化網絡信息及資源接觸甚少,并且對參與基層社會民主治理的交流探討和參與公共決策的水準不達標。
基層民主選舉程序不規范,存在著漏洞。村委會未對村民進行正確的選舉程序培訓,村民本身文化水平不是非常高且法律意識單薄,再加上村委會的宣傳力度并不大,這就導致著參加選舉的主體對象并不了解正確的選舉程序。而且有些地區的民主選舉程序透明度不夠,舉辦一場公開公平公正的民主選舉活動前提是該選舉程序合規合法且透明,若非如此,選舉活動容易被鉆“空子”.有些村民反映不了解初步候選人的名單是如何產生的,甚至對有的候選人背景、資歷一無所知,村民可以自主選擇的人員僅僅存在于已經形成的候選人名單中。這就體現了程序的不規范性,不合規的選舉最后的結果定不能反映民意。
并且監督程序以及方式不完善,監督效率較低,村民參加選舉監督的有效路徑較少。在現階段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生活中,仍有地區未能做到政務透明、辦事公開。公開透明是管理權行使是否符合正當程序的標尺,是村民信服村民委員會內組織的關鍵[1]。但是由于監督程序的不規范及不完善,村民的監督權未能有效實行。
在中國的很多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基層群眾對行使自身選舉權的意識淡薄,參與感極弱。這不僅與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關,也與我國不完善不健全的法律法規有關。雖然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已經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不斷創新及修正,但是與基層民主選舉有關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較少,這間接導致著違法違規選舉情況的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涉及的內容并沒有做到方方面面都兼顧。例如該法規并未對賄選的形式、涉及的金額數目等等作出明確規定。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它以法律規范形式凝聚民意共識、確認國家制度、維護社會秩序,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所以因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所以部分地方基層民主選舉活動未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從而影響了基層民主自治。
現有的關于農村居民民主自治的法律條例、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相關法律條款,應該以憲法為基礎,細化選舉細則,對違紀違規人員也要修訂相關處理條例,對要鉆選舉“空子”的人員起到警醒作用。因各級鄉鎮發展情況有別于城市,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條例明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2],分類引導、循序漸進,不應強迫號令、不刮風、不一刀切,根據鄉鎮的經濟發展、文化素養等相關水平結合實際來起草相關法律條款,讓基層民主選舉有法可依,有證可循,在合規合法的法律框架下進行公平公開的民主選舉,以此來保障村民的基本權益。
合格的監督體系可以讓選舉程序更規范、更透明。讓每位村民做到熟悉監督權、敢于使用監督權、善于運用監督權。拓寬選民信訪渠道,不漏看、不錯看、不輕視選民的意見。比如,可在鄉鎮綜治中心設立來訪接待室、舉報電話和群眾意見箱,安排專人受理村民在換屆選舉過程中的來信、來電[3]。鼓勵村民成立監督委員會,建立村民代表委員大會制度,選派正派懂法村民作為選民代表全程監督民主選舉過程,另外設立專門的調研人員,對候選人的思想、資歷等等個人情況進行審核,以此來保障基層民主政治生活風清氣正、規范有序。
加大對鄉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宣傳力度,鼓勵廣大農民基層群眾積極踴躍參與民主選舉。加強普法宣傳,讓村民了解民主選舉的意義、基本流程、舉報程序,因為選舉出的村委會是和村民自身利益掛鉤的,所以該團體的成員素質高低決定了以后是否能更好地順民意、貼民心。也可以拓寬宣傳渠道,例如通過手機、網絡方式發送選舉相關通知,組織村民參加有獎競猜形式活動、觀看相關電影視頻、參與民主選舉手抄報等等各類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增加村民的認知水平,提升科學文化素養,提高村民參與民主政治意識,以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代替落后的宗親觀念,有效使用自己的民主權力。
任何民主政治生活都應該緊跟黨的領導,與黨的步伐一致起來。加強基層鄉村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基層黨組織來源于鄉鎮居民群眾,要扎根于農民群眾,為農民群眾著想,努力辦實事、做正事。鄉村基層黨組織應該領導農民群眾正確使用自身民主權力,把握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正確路線及方針,地方上的黨委政府應該牢記自己的領導使命,做好組織者、監管者的角色,深化農村民主選舉各項程序的有效監管,定期巡查整改,堅決抵制拉票、賄選、改票等“灰色選舉”情況的發生。黨委干部要堅持群眾路線,要學會傾聽農民群眾心聲,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在黨委帶領下,共創更好的民主選舉氛圍。
農業興則國富民強,農業弱則授人以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合理化與規范化是村民參加基層民主自治的重要路徑,雖然現如今農村基層民主選舉中仍然存在著些許漏洞,但是萬物都是不斷更新與進步的,基層民主選舉亦復如是。我們要不斷總結、完善經驗,加快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的創新以及變革,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以此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