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娟,劉佳雨,曹筱敏,曹雨傲
(1.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38;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目前,雖然大運河(北京段)遺產整體體系保存較為完整,但是具體遺產點現狀保存狀況普遍較差,而且受城市開發建設的沖擊,一些遺產仍面臨繼續被破壞的危險。此外,與大運河遺產相關的展示、講解及游覽活動嚴重缺失。
本項目基于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立足于大運河北京段,通過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結合運河空間數據和河道、古遺址等專題數據,利用手繪專題圖的形式對大運河(北京段)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和展示,探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制圖技術應用于大運河后申遺時代遺產保護利用的新方法。
相對于點、面分布的歷史遺產保護,線性遺產的連續性、整體性不強,線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難度更大,其保護體系中涉及的保護范圍、保護職能、保護權利的劃定會相對復雜,容易受到破壞,因此線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十分很重要。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里程最長、工程量最大、使用時間最久的運河,承載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與創造力。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同意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給大運河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保護并利用好大運河這筆寶貴的財富,充分發揮其經濟、社會、文化價值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發布(圖1),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北京“三大文化帶”之一,大運河(北京段)的保護被提到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位置。

圖1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
相對于區域、點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表達,線性遺產的表達難度更大,既需要展現線性遺產的連續性,又要表現線性遺產系統中各個遺產點的獨立性,歷史文化遺產的延續和特色兼具,為遺產的表達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聚焦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 km,貫穿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個區,大多數為景觀與排水河道,擁有物質文化遺產40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10處。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從西北到東南,穿越北京城,如何利用地圖表達的方式來表現這 82 km的運河文化,處理好“山-水-城”的關系,是本次線性歷史文化遺產表達上最重要的地方。
本次研究通過《中國大運河·北京》文化地圖設計的具體案例實踐上,構建了線性歷史文化地圖設計的理念與思路。中國大運河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線性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基于測繪地理信息和地圖制圖技術,立足于大運河北京段,一方面通過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結合運河空間數據和河道、古遺址等專題數據,利用手繪形式對大運河(北京段)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和展示;另一方面探索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制圖技術應用于大運河后申遺時代遺產保護利用。《中國大運河·北京》文化地圖希望可以通過對于大運河(北京段)展示,解讀大運河文化。下文將針對主題內容、文獻考證、歷史文化資源梳理、表達策略進行詳細說明。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圖2 技術路線圖
基于大運河(北京段)的城市意象,通過確定文化主題-劃定區域范圍-選擇宏觀視角-提煉城市意象-遴選主題元素的步驟來確定主題的內容和主要表達方式。
(1)確定文化主題:在以“大運河”為表達對象時,應確定類似于“繪制大運河北京段的歷史與現狀遺跡空間分布,展示北京城市發展與運河的水城共融關系”這樣的文化主題。文化主題的選取將不僅決定著文化地圖的視角、主題元素和設計風格,更決定了地圖的立意和境界。
(2)劃定區域范圍:適宜選取北京市平原區作為主要創作區域,并意向性表達周邊山體,既反映了城市空間格局和水城關系,又突出表達了蜿蜒在平原區的大運河水系。
(3)選擇宏觀視角:采用俯視視角則顯得圖面布局平庸,對通州的文化主題元素集中的區域表達不充分,而若采用透視的視角從通州向西看,則按照“近大遠小”的視覺原理,既能夠充分表達通州的主題元素,又不會使遠處缺少主題元素的圖面顯得過于空洞。
(4)提煉城市意向:提煉與大運河主題及北京城布局相關的城市意象。
(5)遴選主題元素:主題元素即用于支撐地圖主題的、要表達的主要地物內容。考慮到圖面載荷,往往在選定主題元素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其按重要程度分類,以便在后續圖面繪制時進行擇要表達。
北京地區運河開鑿的歷史悠久:隋唐時期永濟渠的開鑿開啟了由水道運糧至北京的歷史。金代開鑿了以北京為漕運中心的人工運河。元代,郭守敬實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使北京地區的水利工程技術水平達到歷史最高點,運河進入最為繁榮興盛的時期。明、清兩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運河線路,到清末隨著現代鐵路興起,漕運終止。
利用全市1∶500、1∶1 000、1∶2 000數字地形圖和北京市城區自1949年至今各年代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以及部分明清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地圖,可以提取各年代的水系圖層進行分析研究。各個年代歷史影像圖資料如圖3所示,北京市水域分布如圖4所示。
通過對于基礎資料的梳理,在地圖上探索出大運河(北京段)的分布范圍,再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考證,如《北平歷史地理》《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中國古橋結構的考察》等,以文字描述推測遺產點的分布位置及具體形制。

圖3 各個年代歷史影像圖資料

圖4 北京市水域分布圖(2015年,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
目前北京市域范圍內仍存留大量運河遺產,以元、明、清京杭大運河遺產為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遺產和其他相關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大運河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河道總長約 80 km,目前均已喪失漕運功能,大多數為景觀與排水河道,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40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10處。
根據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具體地點在地圖上標記,建立大運河遺產點地址數據庫,如圖5所示。

圖5 大運河遺產點地址數據庫
(1)線性資源表達方式
相對于區域性和點狀的遺產,大運河這一類以河道或道路為主線,串聯各種點狀或面狀存在的遺產點更難以用地圖形勢表達。通常這類遺產以河道或道路等線性資源為主線,并不是通常意義上地圖的圖幅能夠展示的,如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都是以長卷形式存在的,畫幅的增長也有利于場景的表達。如何讓線性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在通常意義上的畫幅上展現出全貌,且盡量能夠相對準確,做了以下突破和嘗試:
一是轉變閱讀視角。從通常意義上地圖的頂視視角變成鳥瞰視角,便于了解整個北京城和大運河走勢的分布全局樣貌。二是一改以往地圖以一點透視或兩點透視的表達方式,改為散點透視,以便將全部景點納入畫幅中,綜合考慮圖面美觀和表達等因素,結合北京市山形走勢,進行一定角度旋轉,凸顯高差和層次感,由于繪制區域較大,利用“近大遠小”的原理,充分表現北京城“山、水、城”的關系。三是改變了傳統地圖中真實比例和真實尺寸的設定,所有景點和標志物的表達均以相對位置為主,忽略了真實尺寸,使表達內容在相對準確的基礎上又有美學的價值體現。
(2)遺產點的分級表達
由于大運河(北京段)共有物質文化遺產40處,在一個畫幅內難以充分表達,而且對于大運河河道和北京城的關系處理,在地圖表達上也十分重要。因此采用了遺產點和標志物分級表達的方式來展現。對于重點的依然存在的大運河遺產點,我們使用藍色實線標注,對于已經消失的大運河遺產點,使用藍色虛線標注,而對于表示北京城的標志物用橙色實線標注。從而把整幅圖的遺產點進行了分級表達,如圖6所示。

圖6 遺產點分級表達示例
(3)地圖策劃與設計
①地圖策劃
設計專題手繪地圖的尺寸、布局、正反面內容。地圖共分為7部分:
正面為大運河總覽和暢游運河。其中大運河總覽以俯瞰的角度來觀看大運河與北京城的關系,從東南向西北看,圖上列舉了大運河的遺產點及北京市的地標建筑。暢游運河部分列舉了目前能夠游覽運河、實地了解運河的方式,包括水上轉轉——皇家御河、路上走走——重走故道和騎車逛逛——沿河騎行。
背面分為4部分:大運河詳解,是大運河(北京段)沿線遺產點的詳細介紹;運河線路,是中國大運河全線及北京段的具體分布;運河非遺,是與大運河相關的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開鑿歷史,是金、元、明、清及新中國成立五個年代的運河開鑿及發展變遷;運河傳說,是與運河相關的五個傳說故事。
②地圖設計
風格設計:本地圖采用三維透視、手繪風格。
符號設計:將地圖要素分為兩類,一類為大運河遺產點,另一類為北京市地標,分別進行符號設計。
底圖繪制:基于已有地形圖、影像圖、街景圖、三維模型、數字高程模型等數據開展,表現出北京市的山水格局和環路,重點突出中軸線和長安街。
人文故事嵌入:圖面加入游覽大運河北京段的游客,在近景部分展現通州漕運碼頭的繁盛景象。
(4)色彩設計
圖面內容繪制完成后,進行上色處理,顏色設計通盤考慮,正面采用藍綠色為主突出山水和現代感,背面以米黃色為主,突出歷史感。明信片和書簽與整體風格搭配好,并能夠烘托主題;對標題、注記和周邊介紹性文字進行排版,主題元素避免壓蓋,注記字體與整體風格一致,清晰、層次分明,確保圖面美觀。
(5)設計成果
《中國大運河·北京》專題手繪地圖已經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并已經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外觀設計專利(專利號:ZL202030230326X)。《中國大運河·北京》專題手繪地圖正面和背面分別如圖7、圖8所示。

圖7 《中國大運河·北京》專題手繪地圖正面
通過對《中國大運河·北京》專題手繪地圖的實踐,探索了一條線性歷史文化遺產地圖設計的理念和工藝。本項目將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地圖制圖應用于線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且在專題圖樣式設計和資源挖掘方面有了相對深入的研究。創建了一種手繪地圖與傳統制圖技術相結合的全新制圖工藝,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北京歷史文化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大尺度城市級別三維實景數據,提出了融入城市意象的區域邊界道路等地理底圖、標志物節點等專題要素手繪地圖的技術流程和方法,使地圖承載的內容由傳統制圖所強調的科學性表達轉向藝術性與科學性并舉的表達方式。將線性歷史文化遺產以文化地圖的形式展現,既能夠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產品,又能夠作為文化科普的產品向公眾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