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成 李欽浦 劉 光 徐 洋
(1.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4; 2.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 武漢 430056 )
目前我國的海外項目類別多為基礎建設項目,主要集中于非洲、東南亞等國家[1]。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緩慢,行業規范與風俗習慣與我國有很大不同。常由于行業規范上的差別,導致項目頻繁變更進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2]。企業必須提前深入了解這種差異可能帶來的后果,以消除工程建設風險[3]。通常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后,修建高等級工程的經驗少,所采用的本國規范往往受歐洲國家規范影響,與我國國內規范在多方面存在差異。我國企業在海外項目建設中已習慣于本國規范,時常因為規范條文沖突,導致工程成本增加,影響工程進度,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對待。本文以烏干達第一條高速公路——首都坎帕拉至恩德培機場道路改擴建(以下簡稱KE)項目為背景,探討我國和烏干達在交安工程中由于規范不同造成的設計施工等差異,分析比較交通標志分類、標志形狀尺寸、顏色和樣式等差異給施工過程帶來的問題,以期為今后我國企業遇到類似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交安工程是為保證道路使用安全而設置的,通常分為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護欄、防眩網等設施。烏干達現有規范將道路分為四級,即主要公路(主干線),二級公路(次干線),三級公路(集散公路)和支線公路(地方公路);按照規模大小分為主要道路和其他道路;或按照所在位置劃分為城市道路與農村道路[4]。由于歷史、經濟和人文等差異,烏干達和中國在交安規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著重對交通標志、交通標線進行梳理。
清晰高效的交通標志是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道路使用者提供信息與提示,進而實現對于交通的管理與控制,對高速公路的安全運用尤為重要。烏干達的交通標志總體可以分為4大類,分別是警告標志、管理標志、指示標志和信息標志。而中國規范分為警告標志、禁令標志、指示標志、指路標志、旅游區標志和其他標志。兩國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分類圖分別見圖1、圖2。

圖1 烏干達規范中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分類

圖2 中國規范中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分類
烏干達規范交通標志的分類[4]與中國規范[5]相比較,內容涵蓋也有差異,類屬有所不同,兩者對應關系表見表1。

表1 烏干達交通標志分類對應中國規范分類的差異
交通標志的尺寸大小與信息可識別性關系密切。兩國規范的交通面板[4-6]的尺寸表詳細列出見表2和表3。

表2 烏干達常用交通標志面板尺寸

表3 中國規范常用交通標志面板尺寸
烏干達規范中的指示標志與對應的中國規范中的指路標志相比,在尺寸上沒有統一的尺寸要求,而是根據面板的內容決定尺寸大小。
不同類型的交通標志面板形狀、內容和符號使用不同的顏色以體現其所表達的特定信息。交通標志中最為顯眼的是警告標志,用來提醒道路使用者道路上的危險,提醒其注意和規避[7]。兩國典型交通標志顏色圖案對比表見表4。在警告標志上,烏干達規范規定為白底黑色圖案紅色稱邊,而中國規范中為黑色圖案黃色背景和黑色稱邊。
烏干達管理標志分為禁令標志和強制性標志,強制性標志主要分為讓路標志、指向標志和固定路線標志,分別對應于中國規范中禁令標志和一部分指示標志。在顏色和圖案上,烏干達規范中管理標志顏色規定與中國基本相同。
指路標志可以幫助不熟悉道路的使用者快速到達目的地,指路標志的顏色通常選擇讓人們感到舒適和喜愛的顏色。烏干達規范中對于指示標志劃分了2類,一種為主要道路,顏色選擇為綠底白字,另一種為其他道路,顏色為白底黑字。而中國規范中規定高速公路和城市一級公路采用綠色背景,一般道路用藍底。

表4 兩國規范典型標志顏色差異比較
烏干達規范中信息標志主要分為道路與交通信息,服務區與服務設施信息,旅游區信息。與中國規范中指示標志和旅游區標志對應。兩國規范對于信息標志顏色均為藍色背景,基本相同。
道路交通標線用于規范和引導道路使用者的行為,保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和交通的有序高效。烏干達規范將道路交通標線分為縱向線、橫向線和其他標線。縱向線可分為中央分隔線、車道線和邊緣線;橫向線可分為停止線、讓路線和人行橫道。與中國規范對比表見表5。

表5 烏干達規范與中國規范交通標線對比
經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到烏干達和中國在交安規范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給中國施工企業施工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表現在:
1) 從兩國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分類可看到,2種劃分都包括了交安工程中出現的所有交通標志,但與中國規范相比,烏干達規范中交通標志的分類不夠詳細、明確,不能體現某一種類別交通標志的共性,特別是對于管理標志和信息標志對應的內容太過于廣泛,可能出現部分標志劃分沖突。如管理標志的強制標志中的指路標志可能與信息標志中的道路、交通標志出現沖突,進而可能影響交安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分類不夠精確則會影響工程的明確性,妨礙道路交安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 由于烏干達國內高等級公路較少,其規范中對于速度的劃分并不細致,只是大概地劃分了三檔,對于超過80 km/h的規定更為籠統,導致高速公路交通標志尺寸過小,可識別性差,難以保證交通標志的效能。此外烏干達規范中的指示標志相當于中國規范中的指路標志,兩國規范對于尺寸并沒有明確要求,應根據面板上所要表達的信息而選用不同的尺寸,由于文字的差異,在決定尺寸大小時往往也給施工企業帶來困惑。
3) 在交通標志的形狀和顏色方面,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差異性,對顏色的理解和感受既存在共性,也有差異。交通標志的顏色選擇應能保證使司乘人員快速識別其含義,同時又與本土文化中約定俗成的顏色代表含義相吻合。我國與烏干達由于文化不同、生活習慣、建筑環境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兩國交通標志的顏色也存在差異。如警告標志背景的選擇,考慮了兩國的建筑風格和環境地貌有關,目的都是為了突出危險標志。在指示標志(中國對應指路標志)上,烏干達規范在一般道路上為白底黑字,中國規范則為藍底白字。
4) 雖然兩國交通標線的含義和基本樣式相同,但是交通標線的尺寸,即線長、線寬、間隔等有很大差異。相對于中國規范對交通標線的規定,烏干達交通標線寬度偏細,且對于不同類別標線(如車道線和邊緣線)的線寬是一樣的,只能適應于路面不寬的低等級道路,對于新建高速公路或改擴建高等級公路,常帶來設計、施工、使用和管理上多方面問題,如線寬還與專業施工機械相關,需要施工企業特別定制。總體來說烏干達交通標線并不能很好地適用于高等級公路。
中國企業在非洲地區承建高等級公路,面臨著前述規范不一致帶來的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規范的差異性開展較深入的研究,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本次KE項目包括烏干達國內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和非高速段(包括舊路加鋪段),針對上述交安工程中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 項目前期應明確遵循的規范。交安工程在整個項目上的比重小,容易被忽視。在項目初期沒有明確采用何種規范的前提下,常會造成工作上的被動。KE項目中方施工單位從使用者角度安全考慮,與業主方協商,指明烏干達現有規范的不足,并說明中國的規范是中國經過幾十年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后總結得出的比較完善的一套標準。而烏干達國內并沒有高等級公路,其規范的編制主要參考歐美規范,并且已經十余年沒有更新,指明其現有規范已難以適應現代高等級公路的要求。說服業主在項目的實施上明確以中國規范為為主,以烏干達本國規范為輔,并適當參考英國標準的原則,為企業后續施工爭取了主動。
2) 充分考慮規范的適應性問題。由于采用了非烏干達本國規范方案,在實施過程中不能盲目執行,還應充分考慮交安工程在本地的適用性問題。采用中國規范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研究了與烏干達規范的銜接,保證了烏干達公路使用和管理的連續性。KE項目包含新建高速段和支路舊路加寬段2個部分,高速公路段速度快,烏干達規范規定的交安標志牌尺寸不能很好適應,標志牌面板尺寸、布置原則、標線的布置均按照中國規范進行設計。而對于支路舊路加寬段,標志牌尺寸按照烏干達規范進行了設計及施工(按照設計時速50 km/h,警示標志牌面板尺寸:三角形的邊長為720 mm,圓形直徑為600 mm)。施工完成后發現,標志牌尺寸在視覺感官上十分不協調,且該段落道路寬度較大。對此業主也意識到標志牌尺寸偏小的問題。因此在后續加寬段的設計過程中,建議業主變更標志牌尺寸(按照中國規范進行設計,警示標志牌尺寸:三角形的邊長為900 mm,圓形直徑為800 mm)。補充了修改合同內容,明確設計及驗收采用標準。
3) 尊重本地人文習慣。兩國規范中的交通標志無論是從顏色、尺寸及使用方法都有差異。主要表現為兩國對于警告標志和指路標志顏色的偏好問題。KE項目交安工程最初施工合同中一開始按照中國規范設計的指路標志牌顏色。即高速公路段為綠色,非高速公路段為藍色。但是烏干達規范中規定的主要道路標志牌為綠色,綠色為其偏愛顏色。針對此問題,項目上決定按照當地行為習慣及相關標準進行了重新設計,變更高速段顏色為藍色,非高速段為綠色。
KE高速公路經過完善合同和工程變更后,順利完成了交安工程的交付使用,表明項目可以正常投入使用。總結KE項目工程,應當在工程設計初期就對工程所在地相應的行業發展情況進行廣泛研究和探討。詳細比較兩國規范的不同之處,在外業設計之初了解該地區的規范能否適應該工程,特別是能否適應高等級工程。在項目合同中,需要盡可能地明確設計、施工、驗收的標準和職責的情況,避免由合同約束不明導致工程無法使用而進行變更。設計過程中還應該充分尊重所在地的行為習慣、文化等。避免一味遵循規范,而違背當地的行為習慣、宗教文化等,導致不良影響及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在施工過程中還應該采用施工監測措施,除了監測工程質量外,還應該請當地相關部門參與檢驗工程部件的使用情況、是否符合使用條件和當地習慣。采用施工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相應改變,避免工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