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然
摘要:在中國的法律服務市場中,律師作為中國法律制度中最為關鍵的角色,其市場地位并不穩固,在《割據的邏輯》一書中為我們揭示這背后的原因在于政府管理規范體制,作者劉思達無處不浸潤刻印著“割據”這個關鍵詞:國家機關的割據對法律服務市場割據的形塑。不管是我國頂層立法設計的不斷發展,還是國家司法機關各自以及本身內部的矛盾,都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刑辯律師的處境,但刑辯律師只能“束手就擒”嗎?本文將探討在“割據”的條件下,刑辯律師的生存現狀以及改善情況。這不僅對于刑辯律師自身來說至關重要,最終也會影響到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刑辯律師;國家管理體制;權利保障
一、我國刑事訴訟辯護律師的處境
(一)從外部立法時間順序來看
1979年頒布實施的《刑事訴訟法》標志著我國法制建設工作重新恢復,但并不完善,規定律師只有在刑事案件進入審判階段之后才能介入,這使刑辯律師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準備辯護工作,導致律師的辯護意見對最后案件的審判結果只有形式上的作用。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取消死刑案件庭審的通知時間的決定,更是在事實上剝奪了被告人獲得刑事辯護的權利,刑辯律師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 看似律師的處境越來越好,實則不然,1996年《刑事訴訟法》和1997年《刑法》規定了律師偽證罪以及“三難”問題,使得刑事辯護變成了律師們都不愿涉足的區域。刑辯律師自身都在懸崖邊緣搖搖欲墜,怎么期望他們有精力去維護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沒有刑辯律師給予專業有效的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被恣意摧殘、冤假錯案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奇。若律師處境艱難,由此會引發蝴蝶效應,將不利于維護被追訴人在刑事案件中的訴訟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從而破壞法律的正確實施以及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實現。
(二)從內部案件審理順序來看
在偵查階段,“會見難”成為刑辯律師主要的障礙,雖1996年《刑訴法》將律師的工作范圍擴展到了偵查階段,但現實情況與法律規定的理想情形相差甚遠。會見時偵查機關會百般阻撓,即使會見成功,也多有限制。因為公安機關側重強調打擊犯罪,在他們看來,律師在這一階段會干擾偵查工作,對律師多有抵觸情緒。
在審查起訴階段,隨之而來的是“取證難”和“閱卷難”問題。“取證難”的原因有三:一、律師沒有強大的國家機構作為后盾,讓其取證有一定難度;二、中國是熟人社會,人們一般不愿意出庭作證,害怕報復;三、“306”大棒是最大的障礙。在“取證難”的情況下,檢察院的卷宗是刑辯律師的在法庭上主要辯護來源,但我國“閱卷難”的現象也普遍存在。由于1996年庭審方式從糾問制變成了對抗制,就又出現了新狀況:為了在庭審過程中獲得優勢,檢察官往往只是將一些對被告人不利的的證據移送給法院,這樣使律師更加被動。
在審判階段,很多情況下刑事辯護律師在與法官的對抗往往也很難保持平衡,即使律師在法庭上做出強有力的辯護,對法官的最終判決也影響甚微。法官對律師辯護意見忽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律師在正常發表意見的過程中時常被法官任意打斷;二、制作裁判文書中,法官往往給予“不予采納”等寥寥幾句搪塞律師的辯護意見。 根據學者統計,2012年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糾正的38起冤錯案件中,在訴訟過程中均有律師辯護,且幾乎均提出了無罪辯護意見,但遺憾的是全都沒有被辦案機關所采納,以致最終釀成悲劇。
(三)司法機關內部矛盾對律師的影響
在公檢法機關的內部,也存在著割據的現象,但他們的矛盾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若還不能解決,就依靠政法委的力量。但除此之外政法委對許多重大疑難案件都會干預,甚至做出最終的決定,而在這一過程中,律師被完全排除在外。
由此看出,不管是外部法律變遷還是內部案件審理各個階段,律師發揮自身的功能都有很大的限制,甚至連司法系統內部割據也會對律師的地位造成影響。
二、改善方法
在《割據的邏輯》中作者發現絕大多數辦理刑事案件并且比較成功的律師都是和公檢法機關具有緊密關聯的,這被稱為“政治嵌入性”。但有一個明顯的矛盾,辯護是控訴的對立面,辯護的根本目標是推翻或削弱控訴。 刑事辯護中,公檢法代表的公權力與律師代表的私權利有著天然的排斥性,但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最終目標得以實現,又不得不依靠公檢法機關的各種關聯。
(一)依靠國家公權力的改善方法
若管理體制對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那么理解一批關注司法改革的學者倡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就輕而易舉了。
1.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民對律師減少偏見。
一方面,隨著我國法制體系的構建,辯護制度作為一項西方舶來品傳入中國,刑事訴訟律師新時代第一次亮相就是為“四人幫”辯護,在民眾心中對刑辯律師有很深的誤會;另一方面,就算是受過法學教育的工作人員,也習慣對刑事犯罪的人做有罪推定。在律師的專業才能也難以得到發揮的情況下,直接的結果就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護。因此必須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提升律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從而更好地發揮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實際作用。
提高刑事辯護律師職業地位的認可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這樣既有助于刑辯律師樹立的良好形象,也有助于公民進行社會監督。
2.立法確定律師的訴訟地位,完善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
法諺道:“無保障的權利不是權利”。我國《律師法》第37條關于律師的職業豁免權的規定沒有得到《刑事訴訟法》的認可,《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律師的辯護權利,卻沒有相應的配套保障程序予以救濟,這一就難以達到立法者設計這項制度的最初目的。 為了消除律師群體的執業顧慮,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律師職業,壯大我們的法律職業隊伍,有必要完善刑辯律師的救濟制度。
3.強化“控辯平等理念”,重視律師的獨立辯護權。
控辯平等原則是刑事司法文明的基本準則,如何實現控辯雙方間的平等對抗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完善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所必須回答的問題。 理想的刑事訴訟構造應當呈“等腰三角形”狀,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由法官居中裁判,這是形式訴訟結構得以穩固的基石。
按照公平公正的司法理念,控辯雙方的地位應當相對平等,但現實中并非如此。檢察機關依靠強大的公權力,律師在辯護中的權利一再被侵犯,法官對案件結果做最終判決時也會忽略律師的辯護意見,要想解決這種情形,需要靠國家的力量來為司法工作人員樹立“控辯平等”的觀念,明確律師作為訴訟參與人的獨立訴訟地位。
4.建立刑事案件中律師有效溝通機制。
為了避免對律師濫用刑事追訴權,有必要建立一個全面的刑事辯護律師代理案件被起訴的立案聽證會制度, 在律師被指控犯罪后,應該先進行聽證,以確定是否需要被起訴。
(二)其他改善方法
國家機關的割據對法律服務市場是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既要“順流而下”,適應國家機關割據的腳步,但我們身為法律服務者,也要為矯正不公正的法律現象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里應外合”,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改變我國刑辯律師的不利地位。
1.充分發揮律師協會的職能。
律師協會應進一步通過制定行業規范維護律師的合法權益,組織和協調律師的執業考核和培訓,完善違法行為的處罰辦法以及違規行為處分的規則,對于違法違規的律師和律所要加大懲戒懲罰力度,不能放縱行業中的“毒瘤”而任其發展進而影響到刑辯律師行業的美好發展前景。
2.律師本身要努力提高個人素養。
刑事辯護關系到被追訴人的財產、自由乃至生命等基本權利,如果執業律師自身專業能力不夠硬,不僅被追訴人合法權益難以保障,還會影響我國人權保障事業的進程。
理論上,刑事辯護律師執業所面臨的種種風險高低與刑事辯護律師的業務能力高低成反比率關系,業務能力越高,其執業所面臨的風險就會越低,反之亦然。 律師們要謹記自身的職責,努力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素養、職業道德和執業操守、自身業務素質提升,在業余時間積極掌握法律大數據等科技信息技術,強化法律理論水平。
三、結語
國家管理體制的割據深深影響了我國刑辯律師的地位與發展,刑辯律師身上背負著的私權利公然要與國家公權力相對抗,但又不得不依靠公權力。我們都清楚這樣不利于律師自身的發展,不利于被追訴人合法權益的實現,最終影響到我們國家整個法治社會的建設。但我們并不應該就此沮喪,本文在針對性地提出了依靠國家力量改變這種局勢的情況下還提出了律協、律師自身的力量,只有各方努力,最終才能改善這種病態的生存環境,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刑辯律師的權利,進而推動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楠.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問題研究.南京大學.2019年
[2]顧永忠.刑事訴訟律師辯護全覆蓋的挑戰及實現路徑初探.中國司法.2017年:23-28
[3]田文昌,陳瑞華.刑事辯護的中國經驗[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孫錦程.比較法視角下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實質地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40-44
[5]陳仕菊.律師在刑事辯護中的執業風險和救濟機制探析.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3年:33-34
[6]劉源.新刑訴法視野下的刑事律師辯護權實現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7年
[7]李奮飛.論控辯關系的三種樣態.中外法學.2018年:178-195
[8]謝佑平,萬毅.刑事訴訟法原則:程序正義的基石[M].法律出版社,2002.
[9]劉豐銘.刑事訴訟中律師權利的保護.遼寧大學.2020年
[10]黎龍敏.論刑事辯護律師執業風險及防范.蘭州大學.2020年
[11]崔元河.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問題與對策.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西北政法大學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