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烽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模式主要基于兩個層面,一個是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另一個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推廣。
生態文明建設在大學教育中被多次強調,大學也常開設相關論壇與講座,宣傳和分享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知識,在暑假期間,學生們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下鄉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例如水利系開展下鄉水利建設。
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由于理論和實際的脫節,地區容易陷入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以至于在過程中常常遇到問題,現有的生態文明的建設模式,都是在反思中繼續發展,深入改革,從過程中找到經驗,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適應地方民生情況,因地制宜。
同時,我國的復雜的國情導致了在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下,環境問題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以至于在面對環境問題的時候,不能單一的從環境方面思考解決方案,更多的要考慮到當前的行政服務體系對于環境保護的影響和意義。
根據不同的主體行為驅動來源,大致可將生態文明建設分成三類,一個是依靠政府推動的機制,一個是市場驅動的機制,最后一個是依靠個人自覺而行成的個人自覺機制。這三種機制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由政府作為主導,依托我國現有的行政體系,通過政策和法令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宏觀調節市場,對于市場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同時激發出市場的內生性,逐步建立起一個可以長時間自運行自調節的生態文明市場體系。同時不能忘卻的是個人素質的推動和建立,最根本的改變是在每個人的內心,只有當集體的價值體系建立起來的時候,才是生態文明建設最成功的樣子。所以要在現實社會條件下培育和素在“生態人”,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多渠道,多層次的開展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環境在惡化,局部環境在改善,治理能力無法趕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在逐漸變大,基本情況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幾個方面。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看見許多生態環境惡化所帶來的例子,無論是環境的變遷,亦或是人類健康的狀態體現,都可以直觀的展示我國壞境的惡化現狀。我國自然資源的稟賦較差。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的人均資源量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且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衡,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目前造成我國水資源貧乏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水污染加劇。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的3%,碳排放,污水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嚴重,總量巨大,70%的企業不能達到環境空氣質量,近年來,雖然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有工業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其中工業污染和交通污染占其中的主要因素。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犧牲后代人的利益,必須講究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環境問題的解決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就是轉變民眾對環境問題的觀念,尤其是轉變制定政策的相關部門的干部應當轉變觀念;第二,充分利用現代的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升級技術理念;第三,加強環境法治,用法律手段規制人們的環境行為。
在過去的漫長的20年間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習慣了保持著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認知習慣,盡管在一開始的時候,這種習慣可以帶來很快速的發展,可以給國家帶來及時的提升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感受到這種一味重視文化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后果,已經很直白和明顯的影響到了我們現有的生活,我們應當開始好好反思,并且開始從根本上進行一些巨量的改變了。我們都應當有這樣的一份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面對未來所共同生長的城市和國家,應該更尊重自己生活的國度,推崇環境思維和物種生態平衡的理念,尊重在這里面生活的所有的生靈建立起自己的環境社會生態憂患意識、生態責任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
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