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藝節目的熱浪促使“CP文化”從邊緣文化逐漸成為現象級的流行文化。在媒介的廣泛傳播下,關于“CP”的話題量、報道量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從大眾心理、粉絲文化等方面解讀綜藝節目CP熱的原因,最后得出其積極意義和可能引發的問題。
關鍵詞:影視;綜藝節目;CP文化;《奔跑吧兄弟》
1.“CP文化"現象簡述
“CP”是英語單詞coupling的縮寫,起源于日本的ACGN同人圈(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游戲)、Novel(小說),中文譯為情侶、配對,主要用于二次元世界,即假想世界。CP文化發展到現在,已不僅僅局限于二次元世界了,更趨向三次元世界,即現實世界發展,內涵也向更廣的范圍擴展,指所有角色之間的配對關系。CP文化所衍生的作品的主題也擴展到小說、綜藝節目、電影和電視劇等領域。江蘇衛視在2015年播出的戀愛實境綜藝節目《我們相愛吧》,觸發了“CP文化”在國內廣泛傳播的契機。媒體敏銳地洞察到了“CP文化”的商業價值,于是紛紛開始在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等影視作品中打造各類CP組合捆綁營銷,為作品宣傳造勢,這被稱為“CP模式”,與之而來的是相應的“CP經濟”。“CP文化”的逐步發展,使其由“不起眼”的邊緣文化搖身一變成了全民狂歡的流行文化。
2.綜藝節目CP持續火熱的原因分析
“CP文化”在影視行業的迅猛發展,迅速成為當今的流行文化,其背后必然有其離不開的深刻社會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情感需要的滿足和大眾窺私欲
在中國傳統的婚戀觀里,愛情是莊重私密的。然而節目里塑造的各種明星CP重新構建了傳統的婚戀觀。然而各種被節目所塑造的CP在資本的要求下所生產和表演出來的愛情打破了傳統的婚戀觀,這引起了人們的圍觀。綜藝節目中打造的CP的相處方式是一種理想化的相處模式,觀眾通過觀看CP相處的點點滴滴,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現象級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里大熱的“陸地夫婦”,也就是迪麗熱巴和鹿晗的CP組合,曾在節目播出期間紅極一時,被人們稱為“屠榜”B站。當時B站娛樂榜前一百名有80+都是關于“陸地夫婦”的視頻。人們喜愛一對CP除了作為娛樂消遣,還隱含著人們對美好感情的向往。
2.2“CP粉”對文本的二次創作促進CP文化傳播
作為Z世代的互聯網原住民90后、00后是追星的主要人群,他們熱衷于新媒體技術,深諳傳播規律。媒介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提出了粉絲進行文本制作的主動性。他稱在挪用文化成品方面,粉絲非常積極,創造力也極其豐富,是通俗文化中的盜獵者和游牧民。UGC是網絡技術賦權環境下的主要趨勢,粉絲實現了從接受者到創造者的反轉。為CP引來新的流量的同時,也促進了CP文化的傳播。
3.CP文化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3.1釋放情緒壓力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使情感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割裂成了當代人們的常態。對年輕人的影響尤為嚴重,甚至已經引發了其在情感上的矛盾心理。他們一邊憧憬著愛情的到來,一邊標榜自我為單身貴族。媒介市場利用當代年輕人的這個痛點,開始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甜蜜CP。部分觀眾也確實注意到且陷入進了一些“CP”,這歸結于其對甜蜜愛情的憧憬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媒介平臺塑造的CP,互相之間的愛意乍一看有些夢幻卻又不脫離現實,他們以浪漫和理想化的方式相處,其互動的氛圍非常輕松愉快。CP粉通過磕CP滿足自我的情感需要,轉換心情,釋放情緒壓力。
3.2實現自我價值和結交同好
CP圈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稱為“大大”。有為CP畫畫的“畫畫大大”,有為CP修圖的“修圖大大”,有為CP剪視頻的“剪視頻大大”,還有為CP寫歌、寫小說的大大。這些大大們“為愛發電”為自己磕的CP進行各方面的藝術創作,產出大量作品。他們作為內容創作者,將其對CP的主觀理解融入于自我的再創作中,創作出了介于現實世界與想象內容之間的全新作品。獲得了大批CP粉的支持與喜愛,從而感到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同時,CP粉們為進行進一步的粉絲身份認同及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通常會加入各種社交平臺的粉絲群,通過與其他CP粉的交流與參加CP圈內的各種活動來建立粉絲身份認同,CP粉們也在圈內結交到了不少好友。
4.可能引發的問題
一個好的文化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也必然伴隨著潛在的問題。“CP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可能會帶來影視作品同質化和低俗化等問題。
4.1影視作品同質化,引發觀眾審美疲勞和反感
近年來,由古裝雙男主劇《陳情令》引爆的爆款雙男主CP劇的大熱,使得各媒介平臺為盈利爭相出品大量類似的劇作,致使該類型影視作品趨于同質化。先打入頭陣的是由優酷出品的近期小爆了的《山河令》。騰訊視頻也蓄勢待發,即將先后推出《皓衣行》、《殺破狼》、《張公案》、《左肩有你》等劇集。芒果TV和愛奇藝也不甘示弱,目前正在制作的有《夜燕白》、《恨君不似江樓月》、《逆光者》、《奪夢》等。如此大體量的雙男主CP劇,縱是熱愛CP文化的CP粉們恐怕也會審美疲勞,熱情逐漸消失殆盡,而對此類型劇作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的觀眾更是會更加反感。因此,媒介對CP文化產品的過度生產最后可能會引起市場反噬。
4.2影視作品質量下降,趨于低俗化
媒介市場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迎合大眾的需求,在制作影視作品時對如何進行CP捆綁、炒作與營銷這方面大做文章,而對作品本身的質量粗制濫造,致使所生產出來的作品內容越來越趨向于幼稚、膚淺,甚至低俗化。例如,有些綜藝節目為吸引眼球、增加節目看點,通過故意安排節目嘉賓進行擁抱、對視等親密行為,打擦邊球去“炒CP”,而違背了展現正能量的節目理念,也使CP文化在大眾心目中的印象變得越來越低俗不堪。
5.結語
CP文化由邊緣文化到流行文化的轉變,其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受眾心理的滿足、女性主義的發展、粉絲創作文本的價值實現、媒介利益的驅使等。積極的一方面,“磕CP”為我們紓解壓力、實現自我價值。消極的一方面,CP文化也可能引發影視作品同質化、低俗化等問題。資本與媒介的介入使CP泛濫化,過度生產終將招致反噬。媒如何在克服問題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CP文化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進行更優質的CP文化生產,是媒介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丹陽."CP文化"的消費解讀與奇觀化批判[J].西部廣播電視,2016(7): 3-4.
[2]李茜茜.娛樂節目"CP文化"奇觀化解讀與反思[J].新媒體研究,2017, 3(013):P.81-82.
[3]黃瑤.“CP粉絲”的符號生產和異托邦想象[J].東南傳播,2018,No.163 (03):55-57.
作者簡介
劉鷺虹(1996-)女,江西瑞金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