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護理服務”已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失能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但“互聯網+護理服務”在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該文從“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起源與發展現狀、“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趨勢分析(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以及對策與建議3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國內各地區“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開展及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SWOT分析;“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路徑
“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指醫療機構利用本機構的注冊護士,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護理服務相銜接,依靠“線上申請+線下服務”模式為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殘疾婦嬰等特殊群體提供護理上門、就醫陪診、中醫理療等服務,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網約護士”。“互聯網+護理服務”不僅僅滿足了目標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護理需求,同時也為護士多點執業及職業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然而護理質量難以保障、安全隱患頻發等諸多挑戰也在困擾著“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推廣。由此,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探討當下“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所具備的優勢與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期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提出針對性建議。
1 “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的 SWOT分析
1.1優勢
隨著我國護理模式由“以病人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互聯網+護理”的思維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還可完美解決過往護理工作缺乏自主性、工資低等問題。由此可見,“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可以在護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最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護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帶動護理人員價值目標的實現。
1.2劣勢
由于“互聯網+護理服務”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對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均提出較高的要求。為保障上門護理服務質量,上海市衛健委明確指出:醫療機構派出的護士需有執業護士注冊資格、職稱為護師以上、且擁有5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1],護士執業準入門檻較高。但目前符合此準入條件的護士數量較少,供不應求。
1.3機遇
1.3.1廣泛的政策支持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推動了“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護理”應運而生。2019年初,國家衛健委為了進一步規范“互聯網+護理服務”,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6個省市試點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并逐步推廣,同時,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部分地區率先嘗試護士多點執業[3]。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對試點范圍、試點工作的規范性、護理服務供給、護士培訓力度以及價格支付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1.3.2“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及跨界融合已有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已經為很多傳統行業帶來質變和飛躍。但是在醫療領域,“互聯網+”的應用還很不充分。我國擁有巨大的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近3億的用戶規模,“互聯網+”與護理服務的結合,將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助力醫院延續護理服務、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等的發展。
1.3.3老齡化增加“互聯網+護理服務”需求
截止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50%,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而截至2017年底,約1.5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近4000萬。老齡化社會對醫療、護理、康復、生活照料等服務存在龐大的剛性需求,高效、全方位、全周期的護理服務迫在眉睫。
1.4挑戰
1.4.1各方利益集團可能存在顧慮
用戶方最大的擔憂在于用藥的安全、服務質量的安全、護士的資質等問題。護士方的顧慮在于用人單位不允許參加、工作繁忙導致沒有多余時間執業、護患糾紛等情況。提供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擔心如何保障完全,而配合醫療機構建設“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可能會考慮如何避免個人隱私泄露、如何確定醫療糾紛的責任歸屬等等。
2“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健全“互聯網+護理服務”法律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對“網約護士”服務環節重點監控,加強對風險的防控,降低醫患沖突事件發生概率,促進服務效率的提高;其次,加強護理人員衛生法規的學習,培養法律意識,并通過規范操作流程,盡最大可能減少醫療事故發生;此外,護理人員大多為女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門服務的安全隱患,因此在服務前期,就應當建立相應的安全保障機制。
2.2建立“互聯網+護理服務”多元籌資機制
“網約護士”的收費應做到惠民親民。為推進“網約護士”制度發展,應按照當地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根據服務項目確定相對合理的收費區間。此外“網約護士”應適當納入醫療保險范圍內,以商業保險為基礎,社會保險作適當補充。
2.3完善護士上門服務激勵及考核機制
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勵及考核機制,是提高“網約護士”服務意愿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一方面,國家應出臺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政策。針對“網約護士”上門服務,制定一套可量化、可考核的評價方案,對護理人員上門服務的質量、次數等指標進行量化測評,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提高護理人員上門服務的積極性[4]。另一方面,通過構建適用于“網約護士”的績效評價機制,并加強激勵機制,提升其服務意愿。
2.4加強“網約護士”服務培訓
“網約護士”不僅關系到患者的人身安全、患者個人信息安全,更關系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就培訓內容而言,首先要將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相結合,其次在技術上要依據服務項目內容對其進行培訓;最后在職業素養上,要加強護理人員道德風險的防范,以提高其職業素養,從而建立嚴格的護理職業道德規范準則。
3參考文獻
[1]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關于印發《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辦法》的通知[EB/OL].(2019-12-23) http://wsjkw.sh.gov.cn/jcwsl/20191224/7ea979d1cllc
45f2a266a24of199261b.html
[2]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 OL].(2015-07-04)[2019-05-18]. http://www. gov. cn/zhengce/ 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 htm.
[3]胡靜超,王韜,章雅青.“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態勢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20,17(10):956-960.
[4]黃躍師,袁長蓉,宋曉萍,等.“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現狀[J].護理研究,2020,34(08):1388-1393.
作者簡介:
王懿程(1996—),男,漢族,山西陽泉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