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落后、被殖民的舊中國,發展為當代世界強國,這種轉變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無疑是用唯物史觀率先改造自己思想后從而對于中國社會發展有了正確認識,中國建設發展的偉大成功無疑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中國共產黨;傳播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20年8月上海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是以唯物史觀為主,并且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創建所需要的理論所展開。
就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關于唯物史觀的傳播研究來看,李達、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做出了主要貢獻。
一、李達與唯物史觀傳播
李達作為中國共產黨創立者之一,許多理論活動與唯物史觀傳播相關聯。
李達主編《共產黨》月刊,該刊物先后發表六期,但其發表了《第三國際黨(即國際共產黨)大會的緣起》、《我們為甚么主張共產主義》、《奪取政權》和《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等文章。這些著作不僅介紹了諸如俄國十月革命等社會主義性質革命的勝利,用唯物史觀批判反馬克思主義思想,還為建黨思想理論打下了基礎。
就唯物史觀的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來看,李達在《共產黨》月刊5號上指出“我們共產黨在中國有二大使命:一是經濟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边@里其就提出了改造舊的經濟制度的方法就是社會主義改造,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錯誤道路。
就唯物史觀的觀點“人民群眾與社會歷史”來看,李達在《勞工神圣頌》中寫道“單單一個人是神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勞工神圣的時代了”“勞動者是萬物的創造主”此時,雖然人民一詞的范疇局限于工人,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已經實現了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的主體”這一偉大命題。
其翻譯的著作《唯物史觀解說》在1921上海出版,在中國影響巨大。李達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去解說唯物史觀的內容,說明了唯物史觀和一般唯物論的區別。例如“勞動技術,勞動器具,生產力,均是社會的根底。這是此大而且雜的社會組織賴以生存的根本基礎。”
除此之外,其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生產力與社會關系”“思想與階級斗爭關系”等思想傳播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李大釗與唯物史觀傳播
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唯物史觀”、“史學要論”等課程。也正因此,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成為了一種必然。
為教授相關課程,李大釗撰述了大量講義,其中與唯物史觀相關的代表就有《唯物史觀講義》、《史學思想史講義》、《史學要論》等。李大釗強調了新舊歷史觀的對立,強調了唯物史觀的重要意義,他認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他并不是籠統的范疇上敘述新舊歷史觀的內容,更加突出其兩者之間的對立性。
就“經濟與社會現象關系”,李大釗在《唯物史觀講義》中引用中國古代“刻石記號、形象文字、結繩記事”等原始文化現象來說明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在他看來,無論是原始人的“秩序觀”,或“記號多為園形”,亦或君王“偏愛黃色”,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反映?!爸刃蛴^”下的崇拜風雨雷電,是原始社會低下社會生產力的必然結果,哪怕“偏愛黃色”也是封建王朝人對于“火”認識加深和“農作物”重視的反映,并不存在什么奧妙,歸結到底就是社會經濟狀況的一種反映。
三、陳獨秀與唯物史觀傳播
陳獨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及早期領袖,撰述了宣傳唯物史觀的論文,為唯物史觀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20年9月《談政治》中提到“利用政治、法律等機關,把那壓迫的資產階級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將財產私有、工銀勞動等制度廢去,將過于不平等的經濟制度廢去”陳獨秀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防止資產階級陰謀活動的必然方法,也是懲治犯罪的制度保障。
其認為《共產黨宣言》的精華就是根據唯物史觀說明階級斗爭的必然性,這關于兩個方面:其一是過去的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近代有產者與無產者乃是“新的對抗,新的斗爭”,其二是“階級之成立和爭斗崩壞都是經濟發展之必然結果”。
另外,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9卷2號發表《馬克思學說》。其認為,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是其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剖析后得到的革命理論,在他看來是“經濟的歷史觀察”或“唯物的歷史觀察”。
他的觀點“馬克思社會主義所以稱為科學不是空想的,正因為他能以唯物史觀的見解,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所以成立所以發達所以崩壞,都是經濟發展之自然結果,是能夠在客觀上說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觀上主張當然的理想,這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和別家空想的社會主義不同之要點”至此,唯物史觀已經成為區分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要點。
總之,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的這段時間傳播,其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影響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并迅速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性成就。其傳播最大的直接貢獻就是培育了一批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后來的優秀中國共產黨人,也正因此,中國革命的道路更加清晰,中國命運注定改變。
參考文獻
[1]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李達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新青年簡體橫排版(第二卷)[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全濤,1994-,男,土家族,湖南人,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2021年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項目編號:320022143001)資助,本文系此項目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