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盈 楊瀟
摘要:元代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元代廢除了畫院制度,文人畫占據主流,不僅繪畫題材豐富,筆墨技法也有一定的創新與發展且繪畫史論著述亦有成就,觀其繪畫風格,多簡逸率真、曠遠平淡,我們可從元代繪畫風格來探析背后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元代水墨畫;沖淡;元代美學;老子
一、“沖淡”之出處
(一)關于“沖淡”這一美學思想,往前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晉書》與《世說新語》中都有對于“沖淡”這一概念的闡述,如《晉書·儒林傳·杜夷》中提到的“夷,清虛沖淡,與俗異軌。”《世說新語·政事》第九則劉孝標注引《名士傳》:“沖淡寡欲,無所循尚。”當中更多的是對于人格性情之類的評價。
(二)唐末,司空圖在他的《二十四詩品》中提到了“沖淡”,并將它列于二十四種詩風中的第二則,僅在“雄渾”之后。司空圖的詩大多流露出一種閑適淡泊之趣,他提倡“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司空圖的成就也主要在于他的詩論。在他的著述《二十四詩品》中,詩歌的藝術風格被細分為二十四種,包括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練等,體現出司空圖對于詩歌風格多樣化的審美追求,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代的文學批評與詩學。我們從他推崇王維與韋應物“趣味澄夐”的詩風可以看出,“沖淡”這一藝術風格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三)“沖淡”是指平和淡遠的藝術風格,它并不是簡淡寡味,相反,當中蘊含了作者的人格與藝術修養。人生修養與藝術修養的一致性,正是司空圖所強調的。他認為,只有秉持著“沖淡”的人生態度,才能體會到這種詩風的玄妙之處。想要達到“沖淡”的藝術風格,不可勉強,只能順從其美,所謂“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就是這個意思。司空圖認為,“沖淡”的詩風決不是由技巧構成,而是詩人性情的自然流露,人格修養在詩作上的投射。否則,只是形似,與真正的沖淡相行甚遠。從我國古代詩歌歷史來看,陶淵明的作品最能體現“沖淡”詩風的特色。到唐代,王維、韋應物、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繼承了這種傳統。宋代蘇軾提出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梅堯臣主張的“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等等,都體現出部分士大夫們對于“沖淡”這種藝術境界的追求。
二、“沖淡”在元代美學思想與繪畫中的體現
(一)直至元代,“沖淡”這一美學思想才真正得以開枝散葉。元代有它的時代特殊性與局限性,它是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但當時的統治階級對漢人采取政治壓迫和種族歧視政策,并取消了科舉取仕,在這種高壓政治的影響下,元代士人總體處于一種清閑消極的心態,他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詩文書畫與自然山水之中,這也是元代詩人、文人、畫家之間關系非常緊密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元代繪畫卻并未走向衰弱,反而呈現出獨特的時代風貌,且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前面說到“沖淡”這一美學思想在元代得到了很大發展。元代的繪畫美學思想中,主要以趙孟頫的“古意說”與倪瓚的“逸氣說”為主。趙孟頫的“古意說”提倡復古,所謂“古”,即是傳統之精神,借鑒吸收前人的經驗。所謂“意”,即是意味、品格或意境。這里的“意”還包括三個含義,其一是審美主體之意,意思是畫家作畫之前須先進行構思,思考如何經營畫面,包括如何取景、造型的準確與傳神的安排等。其次是審美客觀之意,即所描繪的客觀對象之意,對審美客體要有充分的感受。最后是審美主客體統一之意,即畫面中流露出的氣息能表達出畫家的品格、技藝、文化修養。
(三)趙孟頫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他所追求的“古”乃是晉、唐以來的繪畫風尚。而他反對的“今”則是南宋畫院。“古意說”這一繪畫主張的提出,正是為了一掃北宋以來的繪畫古風式微之勢,主張格調樸素自然,構造了元代的簡淡之風。趙孟頫的繪畫方法與理論,將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四)倪瓚的畫風平闊疏簡,格調平淡天真。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描繪太湖一帶的風光,構圖以平遠為主,以枯木竹石見長,多干筆皴擦,筆墨簡練,惜墨如金。倪瓚于《答張藻仲書》中所言,“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他的這種疏簡澹泊的藝術風格正是“沖淡”的美學思想在元代水墨畫中很好的體現,“逸氣說”也很好地豐富了“沖淡”這一美學思想的內涵。其代表作《漁莊秋霽圖》無論是從格調、畫面構圖或者是筆法來看,都能充分感受到“沖淡”這一意境。可以說“沖淡”的美學思想在元代水墨畫中的體現是最為強烈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由于元代復雜的社會背景,倪瓚的“逸氣說”亦成為一代人的心聲,也最能代表元代水墨畫的精神,且對后世影響極大。
(五)“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所謂“逸筆草草”只為“寫胸中逸氣”,并未刻意追求,只是天性使然。這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的人格修養在畫面上的投射。只有具備了這種心胸,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沖淡”。否則,只是形似,與真正的沖淡相行甚遠。二者是可以相互印證的。我們從元代水墨畫中能較為直觀地感受到這種思想的投射。
三、“沖淡”的美學思想之根源
(一)“沖淡”的美學思想背后的根源是源自哪里?我們再往前追溯可以發現,它源自老子提出的“味”的美學范疇與“淡乎其無味”的審美標準。這個味不同于“五味”的“味”,而是一種審美的享受。“淡乎其無味”提倡了一種特殊的美感,一種平淡的趣味,對后世影響很大。
(二)司空圖認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心胸,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沖淡”。這種思想我們可往上追溯到老子“滌除玄鑒”的命題。所謂“滌除玄鑒”,便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與成見,保持內心的虛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的這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滌除玄鑒”。“觀復”即觀照萬物之根源,意思是說,人心只有保持虛靜的狀態,才能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及其本源。莊子的“心齋”與“坐忘”也是對它的發展與補充。魏晉南北朝時期,老子的“滌除玄鑒”被美學家們直接引到了文學藝術領域。如宗炳的“澄懷味象”,郭熙的“林泉之心”等。包括倪瓚“逸氣說”中的“逸”,便是“自然”,其實也是道家哲學中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
(三)元代繪畫更多地重視筆墨韻味與書寫性,強調詩書畫的結合。文人畫在元代得到了很大發展,追求簡練、古意,更加重視個人精神的抒發,審美趣味發生了顯著變化。元代水墨畫中“沖淡”的美學,融合了道家與禪宗的思想,從而形成了具有獨特時代特征的自我風貌,并極大地影響并推動了后世文人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喬力.二十四詩品探微[M].齊魯書社,1983.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J].紫光閣,2011,000(010):P.83-85.
作者簡介
李大盈(1996—),男,漢族,湖北黃石人,藝術碩士,單位: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