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法社會是我國傳統社會的社會基本解構,主要理解為“人治”。現代公民社會則是“法治”的必然結果。公民社會的成熟度體現了法制落實、實現的程度;相反,公民社會的成熟又有力地作為社會法制健全、完善的推動者。
關鍵詞:宗法社會、法治、公民社會
我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宗法社會,它形成于封建社會漫長時期,有著悠久的歷史,用一句話來梗概即是在封建社會中,王國與封邑要維持其統一,執政方式為一人來統治。這種宗法制度的形成,使得我國古代的社會形態大概率的往宗法社會過渡延伸。宗法社會是一種以血脈相承為紐帶與前提,以嫡庶制度為中心,以“周禮”為藍本的社會結構形式,其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成為了封建統治階級建立和鞏固其政治權力的先決基礎。
以“周禮”為藍本的宗法制度,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逐漸發展成熟,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形成了“宗法社會”。在宗法社會中,人們從社會地位的確立至財產的繼承,祭祀的排位,且至婚喪嫁娶,都有嚴格且固定的模式。此模式的核心梗概為以身份地位的確立為基礎的等級關系。
“在宗法制度和君主集權的專制制度結合的統治下,家庭和社會都將人分成若干等級。然而這種等級除了靠政治、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靠家族長幼、尊卑的次序來維持的。天子視全國為一‘家’,全國人視天子為家長,于是,‘家’成為全國政治統治的基本單位,而個人則是隸屬于家庭等級系列中的醫院。”[1]嫡庶制度是確立人的身份等級的基礎。這種制度經過長期演化,最終形成了一個以家族等級體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因此,以身份為基礎的等級制度成為宗法社會的基本特征,并積淀成一種精神文化、民族性格、歷史傳統。
很多人會以為,在我國的歷史傳統中具有“德治”的悠久歷史,應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傳統的德治與現代語意里的“德治”從本質上講不是一個意思。因為在以身份為基礎的等級制度中,統治者強調的“德”都是以實現身份角色的個人道德修養為目的的,無視人的道德權利,壓制人的道德獨立性。同時,當個人違反了道德規范時,往往要受到宗教內部的嚴厲制裁,甚至是國家的嚴厲制裁。這就是道德的法律化,其使得道德喪失了意識形態本性,道德主體沒有任何道德獨立性,人們一旦違反了道德規范,必將受到與法律制裁相同的懲罰。因此,道德的法律化作為宗法社會所謂的“德治”,它是實現高度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統治的重要手段而已。國家的公民權力正是以法律化的所謂道德,通過宗教組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公民也沒有任何獨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空間,這是我國傳統宗法社會的一基本特征。
在道德法律化的宗教社會中,個人基本上是無權力可言的,個人的道德行為,都是為了實現自身的社會角色或家族角色的道德義務,正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種等級體系的社會、家庭角色中,個人無道德選擇空間,也沒有任何道德獨立性和選擇性,有的只是如同法律義務般的道德義務。如余涌先生所說“: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權利意識極不發達,人權觀念、權利平等觀念、權利保護觀念等等都因缺乏相應的經濟、政治和法律基礎而難以形成。中國的封建傳統道德更因其維護一種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而與現代權利觀念格格不人。”[2]
因此,我認為,我國傳統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等級制度、公權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缺乏基本的權利觀念,是傳統的宗法社會的基本特征。在這樣的社會土壤中是不可能具有現代法治精神那樣的法治的。
社會的變遷不同于社會制度的變化。社會制度的變化可以通過社會革命在短時間內發生質變,而社會的變遷則是社會成員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歷史過程。在我國,不到40年(1919-1956)的時間,不但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而且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著我國傳統的宗法社會的社會結構已土崩瓦解、不復存在。幾千年植根于社會基層的歷史傳統的慣性,在中央集中領導下的管理體制和計劃經濟模式中是不可能被根本抑制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身份等級的特征至今依然十分明顯。例如,直到現在,雖然我國憲法早已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作為憲法性法律的《選舉法》中,在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的代表名額分配中,都體現了對農民的不公平;[3]在戶籍管理制度中,也長期以“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身份的區分體現出城鄉人口的等級差別。更有甚者,作為教育功能的學校的等級差異,還使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也不平等。
國家公權力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形式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種宗法社會的傳統,在今天就表現為公權力對私人生活空間的態意侵犯。實事求是地說,這種現象現在是非常嚴重的,法學家們也對此有大量論述。例如,學者梁慧星先生就指出當前:“濫用行政權力,侵犯公民人身權的違法行為,侵犯公民和法人財產權的違法行為,是多么的嚴重和普遍。”[4]
可以說,公權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傳統宗法社會的突出表現,它與現代法治精神是格格不人的。所以,宗法社會傳統與人治相輔相成,共同阻礙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
但是,一切都在變化,共和國的成立,不再需要宗法社會作基礎,宗法社會沒有了賴以存在的政治條件。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快了法制建設的步伐,特別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后,我國法制也日益走向完善。
結語
我認為,只有真正實行法治,在法治化的進程中,我國傳統的宗法社會才會逐漸瓦解,代之而起的將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在大力提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必須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法治觀,努力推進法治進程,才能逐漸消除不平等,遏制住公權力的濫用,是公民具有平等的獨立人格。基于此,在法治的過程中,就形成了有獨立人格的公民之間的平等交往的公民社會,與傳統的宗法社會徹底決裂。因此,法治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就好似人治與宗法社會的關系一樣,相互依存。可以這么說,我國公民社會的基本形成,也即是法治的基本實現。
參考文獻
[1]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M].長春:吉林文化出版社,1998
[2]余涌.道德權利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趙曉力.選舉法中的四分之一條款[J].中國法律人,2004(09)
[4]梁慧星.靠什么制約公權力的濫用?[J].時代法學,2004,{4}(03):3-5.
作者簡介
殷志鵬(1995.05.03--)男,漢族,籍貫:遼寧大連,碩士研究生,單位:湖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