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成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的關鍵,使區別對待、繁簡分流的多層次刑事訴訟制度體系構建成為可能。通過內容描述的定性分析方法,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量刑建議”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整理的2018年以來的核心期刊文獻為載體,歸納并引申關于量刑建議權屬性、精準量刑以及量刑建議效力的學術觀點,以期對深化研究認罪認罰從寬中的量刑建議機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量刑建議、精準量刑、量刑效力
2018年《刑事訴訟法》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寫入法律,確立量刑建議制度的正式法律位階[1],隨后的量刑建議實踐也取得顯著成果。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2021年1月至3月的辦案數據,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案件中,檢察機關共提出量刑建議252127人,其中確定刑量刑建議220796人,占提出總數的87.6%,同比增加37.5個百分點;對檢察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法院采納人數占同期提出量刑建議數的95%以上。①現階段,適用認罪認罰量刑建議的案件數量、量刑建議的實施程序、精準刑比例、法院采納率等量刑建議的一系列施行愈發成熟,但實踐的快速發展也凸顯出現出頂層設計的缺陷,引發理論研究的探討。在中國知網上以“量刑建議”為主題詞進行檢索,2018年到2021年,核心期刊的年度發表數量倍增,2018年僅有61篇,而2020年達到了114篇,認罪認罰從寬中的量刑建議問題受到刑訴法學界的關注。通過知網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發現,量刑建議性質、精準量刑、量刑效力等成為期刊中出現的熱頻詞組,反映出該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需要深化研究。
一、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中量刑建議權性質的界定
國內學者界定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中的量刑建議權屬性時,通常將其歸屬于公訴權范疇。陳衛東認為,討論量刑建議的性質及效力,可從檢察機關在特定刑事訴訟環節的定位切入,在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追訴犯罪之控訴權,應定位于公訴機關,故在起訴階段的量刑建議理應界定為公訴權。[2]該視角基于刑事訴訟環節中檢察機關的職能定位,闡釋量刑建議屬于公訴權的合理性。再此基礎上,因協商過程形成包含被追訴人方的意見,不再是檢察機關單方面意志的強加,因此具有不同于非認罪認罰下量刑建議的性質。楊立新認為,認罪認罰中的量刑建議權屬于求刑權,但權力內容上不再是檢察機關單方的意志,而是控辯雙方達成的合意。[3]這里的控辯合意是否改變公訴權性質,有觀點認為,2018年刑事訴訟法未明白規定控辯協商,認罪認罰案件的量刑建議是否具有特殊性,亦有疑問[2]。也有觀點從司法改革趨勢層面,認為仍將認罪認罰程序中的量刑建議權歸屬于公訴權,不符合協商性司法改革趨勢,因仍然僅認定公訴權可能會導致被追訴方參與量刑建議地位的不公平性,無法真正促成公平的量刑協商結果。陳瑞華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面臨的困境,可從改變檢察機關主導,改變法官參與量刑協商的方式,確立檢察機關推動認罪認罰,法官確認認罪認罰的新思路。為使控辯雙方的量刑協議盡早受到法院的司法審查。[4]這類觀點更新了傳統的量刑建議屬于公訴權理論主張,可見,量刑協商性質的發展是否會對量刑建議屬于公訴權范疇形成挑戰有待深化考量,而量刑建議權屬性的界定直接影響量刑協商各主體地位的確定和量刑協商參與方式。
二、精準量刑的合理化方式
量刑建議提出具體方式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以來備受爭議,最高檢提出“精準量刑”的改革思路,出于認罪認罰案件的合意性質,維持法定刑的幅度樣態以及防止不必要的上訴等原因,主張檢察機關應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但有學者認為精準量刑的發展方向并不意味著確定刑量刑的絕對化,“確定刑為主、幅度刑為輔”的精準量刑發展方向才符合量刑理論和實際。陳瑞華認為,應建立一種確定型量刑建議和幅度型量刑建議相結合的起訴方式。卞建林認為,囿于刑事案的疑難性、復雜性與多樣性,對于檢察機關量刑建議而言,不宜一刀切式地強令只適用精準刑建議。考慮到量刑建議的合理性與規范性,應以幅度刑量刑建議作為補充或例外選擇。[5]也有學者對精準量刑提出質疑,認為確定刑量刑不符和責任性量刑理論。周光權認為,責任性包含客觀事實本身和量刑時對事實的評價,責任性應該具有幅度,精準量刑建議的提出不僅難以做到,而且可能有悖于法理。[6]陳瑞華認為,最高檢察院提出的“精準量刑”改革思路,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不適合全面推開,更不應將精確量刑建議采納率作為對檢察官和檢察機關的考核指標。還有的學者從精準量刑的前提出發,認為精準量刑的實施需要架構一定的基礎,石經海認為,量刑實體公正是精準量刑的價值基礎和實現根據。[7]盡管理論與實踐均已認可“確定刑為主、幅度刑為輔”的做法,但對于確定刑與幅度刑具體適用比例的確定,如何提升精準量刑的合理化還需研究。
三、量刑建議對裁判的約束力
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對法院的效力是學界爭議的難點問題。正如閆召華所言,協商模式下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對法院量刑裁判的制約力,在實踐和理論以及構建于理論之上的量刑規則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抵牾。實踐中,審判機關不會輕易不接受檢查機關的檢察建議,庭審通常是形式化地對控辯交易結果進行正式的確認。理論層面,審判機關被賦予專有量刑權,擁有最終決定權,為保障量刑公正,法官不會完全受到檢察官量刑建議的約束。規則層面,雖然有些國家允許法官直接參與量刑協商,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法律中賦予量刑建議對量刑裁判的必然拘束力,從而在形式上否定法官對量刑建議的自由審查權。[8]多方層面沖突導致量刑建議的效力難以準確界定,具體來說,法院是否應受到量刑建議的特殊制約,這種制約的程度應如何界定。不同于一般的量刑建議,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中,被追訴人實質放棄部分程序或實體權利與檢察機關達成某種量刑結果,檢察機關代表了國家公權力,該結果理應受到審判機關尊重,基于此大部分學者肯定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對法院的特殊制約。陳國慶認為,認罪認罰具結書和量刑建議,對法院的量刑裁決都應具有法律約束力。[9]特殊制約的效力如何限定,有學者基于責任性理論基礎對量刑建議對法院的剛性效力提出質疑,周光權認為,不能過于看重量刑建議對裁判的剛性制約。從給被告人提供確定的心理預期的角度論證量刑建議對法官的剛性約束應建立在量刑建議自身準確合理的假定之上。該觀點將量刑建議對裁判的剛性效力施加合理化前提,即若量刑建議不具備合理性則不具備對裁判的剛性制約。由此可見,認同立足于控辯雙方合意的量刑建議對法院的約束力具有區別于傳統量刑建議的要求,但該約束力的程度仍需明確。
四、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
這里利用中國知網作為數據來源基礎,通過文獻內容描述的定性分析方法,,以認罪認罰中的量刑建議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了國內學者關于認罪認罰中量刑建議的內涵界定、精準量刑的合理化方式、量刑建議對裁判的約束力,在文獻閱讀中,筆者也發現了我國學者關于量刑建議研究的共識與爭議。
通過刑訴法學界學者的潛心研究,在一些問題上形成了基本共識:一是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中的量刑建議權不僅屬于公訴權,因其形成包含被追訴人方的意見,因此具有不同于非認罪認罰從寬下的量刑建議的協商性質;二是量刑建議形成機制依賴法院和檢察院共同規范化量刑意見文件的出臺,以規范化為保障促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統一;三是量刑建議的提出堅持精準化方向,采用“確定刑為主、幅度刑為輔”的原則;四是量刑建議的調整程序需規范并堅持從簡方向以實現制度實施目的;五是量刑建議因立足于控辯雙方合意,對法院的約束力具有區別于傳統量刑建議的要求;六是推動實現量刑建議與量刑裁決的良性互動關系,構架價值導向合理的刑事司法業務考評機制;七是采納量刑建議時的證明標準應與傳統證明標準相協調但也應有所區分;八是法檢雙方應加強對量刑建議提出和采納的說理,提升量刑建議提出和采納的透明度和合理性;九是對被追訴人上訴行為導致量刑建議效力的后果應進行規范,保證法的公平運作。
在此基礎上,也有產生了新的理論難點與爭議,對應上述達成的共識,未解決的爭議為:一是仍將認罪認罰程序中的量刑建議權歸屬于公訴權,是否會導致被追訴方參與量刑建議地位的不公平性以致于該歸屬是否符合協商性司法的改革趨勢;二是,現階段《最高法量刑指導意見》對檢察院的效力如何,怎么實現檢察機關量刑建議與審判機關量刑建議決定一致性的最大化;三是精準量刑的合理化問題,確定刑與幅度刑具體適用比例的確定;四是量刑建議調整的類型、程序、前提和限制不明確;五是如何正確對待量刑建議對法院的效力;六是目前刑事司法業務考評機制主要內容的合理性存疑;七是怎么區分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中的量刑建議證明標準與傳統程序的證明標準;八是量刑建議的形成是否需要專門程序記錄,法院將認罪認罰從寬作為單獨量刑情節考慮的可行性;九是對上訴、抗訴的二審程序中認罪認罰從寬獲得量刑建議效力的考量和審查范圍的界定不明。對這些量刑建議中的爭議或難點問題還需深化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喜芬.論量刑建議制度的規范結構與模式——從《刑事訴訟法》到《指導意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0(01):3-16.
[2]陳衛東.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研究[J].法學研究,2020,42(05):158- 174.
[3]楊立新.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量刑建議問題的思考[J].人民司法, 2020(01):9-14+30.
[4]陳瑞華.論量刑協商的性質和效力[J].中外法學,2020,32(05):1126- 1149.
[5]卞建林,陶加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量刑建議[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20,28(01):132-145.
[6]周光權.量刑的實踐及其未來走向[J].中外法學,2020,32(05):1150-1167.
[7]石經海.量刑建議精準化的實體路徑[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0(02):3- 22.
[8]閆召華.論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的裁判制約力[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0(01):17-28.
[9]陳國慶.量刑建議的若干問題[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05):3-18.
注釋
①2021年1至3月全國檢察機關主要辦案數據。
作者簡介
周俊玥,女,1998年3月17日出生,漢族,重慶墊江,研究生在讀,刑事訴訟法方向,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