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光
摘要:有效教學是指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有效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還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文化水平。 作為教師應該把有效教學的理念帶進課堂。如何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效呢?文章從有效教學的概念、有效教學的衡量標準和提高有效教學的措施三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有效教學、 衡量標準 、措施
1、有效教學的概念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2、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標準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教學有無效果,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累,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衡量指標。
3、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3.1教師方面
3.1.1課前做好準備:目標要明確,清晰、簡明。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內容要合適,適量、適度。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教法要適當,靈活、恰當。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3.1.2課堂組織周全:組織好語言,語言組織準確、簡練。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組織好上課時間,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組織好學生,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3.1.3課后加強練習:課后練習不在多,貴在精。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的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1.4教師要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素養
首先,教師教材研究轉為教材、學生雙研究。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考試說明、備教法、備學法、備學生。平時還要做到六個有,即;有課必做,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評,有評必補;其次,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全面落實“三講”精神。三講是在講清、講透、講活上下功夫。講清是基本要求,知識的傳授必須準確無誤,不犯科學性錯誤,教案中選題要精,講題要準確、清楚,使學生聽懂聽明白;講透是較高要求,教案設計還要考慮選題的經典性,知識覆蓋面要廣泛,使學生觸類旁通,教師講得透,學生才能學得會;講活是更高境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個性特長,努力調節課堂氣氛,學生不僅能學懂、學會、還能學透、學通;最后,面向個體”轉為“面向全體。傳統的教學中,多數情況下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問答或對話形式,牽著學生鼻子走,不能給多數學生參與的機會,這樣就不能積思廣益、思維互補,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引導作用不能和諧統一,教師的指導有時是不必要的,有時又會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有時指導又不夠充分,以致讓學生感到手足無措。在實施新課程后,教師要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發揮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3.2學生方面
3.2.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2.2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學生學習,最關鍵是在上課的45分鐘內提高聽課效率,要提高聽課效率,學生必須做到;課前認真預習,課上認真聽講和課后認真復習。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學生一定要先預習新課內容,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哪部分內容自己覺得有難度,可在旁邊寫下疑問作上記號。上新課時要著重聽老師講解這部分的內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上課必須認真聽講。老師上新課,會對書上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講解,碰到重點、難點講解時往往會加重語氣,還會重復多遍來強調。此時學生一定要全神貫注聽課,適時做筆記。課堂筆記主要是把聽課中的要點、思維方法等記下來,以便復習、消化、思考;做好復習和總結工作。上完新課后,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工作,利用空余時間采取回憶式的方法復習,在腦海里回顧一遍今天上課的內容。
3.2.3提高課后練習的效率
不管什么學科要學好,不做練習是不行的。雖然做題的關鍵不在量多而在于做題的效率,但是這要因人而異,要看學生的水平來決定。好學生一堂課下來可能已經理解并掌握了解題規律,那么課后只要練對應的習題就可以;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講解一遍還不理解,轉不過彎來,那么就要講兩遍、三遍直到學生理解掌握為止,還要對同類型的題目反復練,在重復多遍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解題的規律,知道哪一類題目用哪種方法。另外讓學生準備一個糾錯本,對平常練習中常出錯的題目要記在糾錯本上,認真訂正清楚,并將每次試卷上做錯的題目也訂正到上面去,總結教訓以保證下次練習時不再出錯。
結束語:總之,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要想做到“教學有效”。首先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要改變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其次學生要做到有“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教與學才能產生共振,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論有效教學的三重境界[J].肖慶華.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5)
[2]關于有效教學的再認識[J].吳永軍.課程·教材·教法.2011(07)
[3]有效教學三大內涵及其意義[J].余文森.中國教育學刊.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