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朋
摘要:在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國土空間環境修復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的生態系統已經遭到破壞,特別是主要功能開始衰退,通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解決這些問題勢在必行。本文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概念的核心內容,探討國土空間環境修復工程的概念,考察環境修復工程技術創新的關鍵點。同時分析陸地和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的創新問題。希望可以提供相關領域的研究資源。
關鍵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創新
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含義
1.1何為生態修復
現如今,國內外學者對于生態修復的定義趨于統一,生態修復就是幫助已經退化、損壞甚至破壞的生態系統重新恢復如初的過程。我國學者們習慣將生態修復為生態恢復,亦或生態恢復重建等,并且將生態修復作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總而言之,生態修復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在生態學相關理論的指導下,以生態修復為基礎,通過相關物理、化學和工程技術結合修復,通過不同的組合,來發揮最大的作用,使生態修復的效果和耗用降到最低的一種生態修復方法,把人的主動參與和自然的主動性相結合,實現可持續利用,從而達到讓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到一種穩定、可持續的狀態。
1.2何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國土空間作為政治名詞的同時,還包括了其它概念,例如各類的國土要素以及在國土空間中綜合地理單元的特性功能。國家為何會提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呢?這是因為國家想讓人民明白生態系統已經被破壞,所以才提出了生態修復,又將這一概念與國土空間相結合,表述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將這個概念擴大到整個國土,在空間上更加宏觀,并且修復對象也囊括了不同空間內的生態系統,削弱了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通過調整、重構國土要素結構,在生態系統自我調整能力的基礎上,人類進行適度的干預,幫助生態系統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繼而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2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
2.1生態修復細則不完善
生態系統修復不單單是可以靠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它需要的行業有很多,比如農業、林業、水利、海洋等部門。因此,我國相關的行政機關應該履行自身義務,去完成相應的整治工作。雖然我國生態修復相關文件不在少數,但是對省、市、縣三級的生態修復細則并不完善,對省、市、縣三級的生態修復工作起不到有效的指導作用。現有的生態修復項目大多都是獨立項目,并且對于這些項目的流程和要求也沒有統一的規定,所以很多部門在進行生態修復時,常常會遇見項目碎片化的問題,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2.2項目資金籌集困難
在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的資金籌集面臨許多問題,大部分資金是通過政府運作籌集,我國政府每年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項目上的投資可以保持在 1000 億元之上,但是用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資金不足 200 億元。并且我國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投資不平衡,因為社會資本想要對生態修復項目進行投資時,他們是要通過 PPP 和 EPC 模式參與進來的,因而導致投資門檻較高,我國政府需要對此類政策進行調整優化,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為生態修復做出貢獻。公共財政是我國生態修復項目主要的資金來源,由于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配套政策較少,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一旦企業決定參與進來,他們的資金大多也是來自于銀行貸款,如果他們動用企業大量資金,也會影響到企業的運營。
2.3生態修復技術急需攻堅
如今,雖然我國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但是由于生態修復科學技術起步晚,導致我國在生態修復技術方面并沒有太多成果,并且與我國提出的“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生態修復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科學技術和政策戰略方面,由于兩者的不適應,導致了水污染、土地沙漠化、耕地貧瘠等生態問題頻繁出現。與此同時,土地使用也出現了問題,由于各類用地空間布局出現問題,導致大面積土地得不到合理應用;生態修復領域材料的落后,也導致了不同生物形不成有效聯系,影響了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從而生態系統的各項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4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相關的法律制度體系不完善
黨自十八大以來,對于生態修復問題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法律法規的數量不多,但是還是會有一定的問題。例如,出臺的相關法律之間缺乏聯系,并未能夠形成體系,導致無法發揮出最大效用。《礦產資源法》、《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重視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從而導致規定多,具體內容少,可操作空間小,并且對于資源的合理使用并沒有具體規劃,導致生態系統無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的創新對策
3.1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技術創新體系與標準
鑒于當前落實“山水、林場、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對國土空間生態系統進行綜合綜合治理和維護,對區域環境修復綜合治理,需要對國土空間生態系統進行綜合治理。對各類修復工程進行總結分析,建立最完善的國土空間技術標準和生態修復體系,以更好地發揮國土空間環境恢復技術優勢,盡快提升環境修復水平并為人們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3.2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創新平臺建設
結合當前形勢的實際需要,建立完善的整治中心和地面創新技術中心,要結合山水林場湖草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完善組織、指導、服務和橋梁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創新發展,營造和諧融合的創新局面。同時,實現高校、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的建設,實現創新技術的獲取和利用,最終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升級。
3.3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在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縮短技術創新的周期。同時,要有效總結分析各區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真實情況。經過深入篩選和篩選,以創新理念打造生態修復體系,實現全面技術進步,打造更高效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以更多創新技術成果推動發展和全面修復進步。
結語
從長遠來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一項艱苦的工程,不但需要多個行業、多個主體參與,還需要我們舉全國之力,全體人民行動起來,才能夠實現我國所設立的“美麗中國”的宏大目標。我們也要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政策以及機制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完善,在研究生態系統修復原理、科學技術創新、項目資金投入、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斷深入,把生態系統修復的各項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李永潔,王鵬,肖榮波.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國際經驗借鑒與廣東實施路徑[J/OL].生態學報,2021(19):1-11[2021-07-23].https://kns-cnki-net.web.bisu.edu.cn/kcms/detail/11.2031.q.20210629.1546.022.html.
[2]謝桂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現實思考[J].中國住宅設施,2021(06):24-25.
[3]白中科.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J/OL].地學前緣:1-15[2021-07-23].https://doi.org/10.13745/j.esf.sf.2021.6.20.
[4]鄭甲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方法探析[J].居業,2021(04):40-41.
[5]張紅.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研究現狀與展望[J].上海房地,2021(0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