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鄉村青年的影像化表達成為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達的重要場域。民族鄉村青年通過短視頻生產方式表達多維度共同體意識,凝聚共識共力鑄牢了中華民族有機共同體,有助于構建各民族彼此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下的命運與共的各族關系,形成國家認同向心力,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短視頻生產 鄉村青年 共同體 認同
國家邁向現代化的歷史大趨勢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議題之一則是如何有效培育并深化一個超越族際差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思想,為破解這一關鍵議題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想指引。“身份認同感不僅給人驕傲與歡愉,而且也是力量和信心的源泉。”民族鄉村青年通過短視頻生產,建構起身份認同進而多維度表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展現了民族鄉村青年的歸屬感,也助力于實現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戰略。
一、網絡短視頻的生產
伴隨我國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短視頻已經成為用戶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如今,短視頻生產已成為一種連接生活與媒介的關鍵載體,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存與媒介表達。網絡短視頻憑其創作門檻低、社交屬性強和碎片化娛樂的屬性逐漸成為民族鄉村青年躋身互聯網時代的重要介質。入門門檻低的同時,又具備較強的交互性,使得這一娛樂形式更適合民族鄉村青年參與,因而能在民族鄉村青年群體中獲得更強的傳播力度和速度。他們在各大網絡短視頻平臺中呈現自我和建構身份,在短視頻生產中表達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鄉村青年對短視頻的大規模性使用本身即是民族鄉村青年的重新聚集行為,不斷通過群體特征召喚散落的“民族鄉村”在新場域進行重新集聚,利用現實中的手機和網絡賬號在虛擬空間里將“私人領域”擴散至“公眾領域”,在理想化的虛擬世界中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民族鄉村青年在短視頻生產中發現彼此、認知著彼此,形成“共情”心理,擴大著人際交往圈,共同構筑起民族鄉村青年的群體認同與群體歸屬,以現代化的方式表達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生產的內容
(一)命運共同體
齊格蒙特· 鮑曼認為“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它就像是一個家(roof)”,只有在中華民族共有家園大家庭里,共同體成員才會有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才能匯聚起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民族鄉村青年通過短視頻平臺來進行自我日常生活呈現,兼具短視頻生產主體與短視頻享用主體。他們的日常短視頻內容大多為日常生活瑣事的情景記錄或者情景再現,能引起與之相同際遇的群體共鳴。民族鄉村青年彼此遭遇類似,命運相連,進而形成一個擁有一定邊界的虛擬社會群體,若干個虛擬社交圈在短視頻平臺對生產的短視頻內容評論、轉發、點贊,凝聚起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是歷史與現實發展形成的結果,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二)利益共同體
共同體有其內在秩序,并最大限度保障共同體之中個體的利益。民族鄉村青年網絡短視頻的呈現內容大多以自身的現實生活為主,源于現實的影像化表達,包括既得的收益展示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訴求。得益于網絡短視頻更新頻率的高效、快速,民族鄉村青年影像表達內容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呈現出階段性、動態性特點。他們通過短視頻平臺擴大了社交網絡,積淀了自己的社會資本,從而為生活和生產獲取一些人際便利。基于文化同質性的特點,他們結成關系緊密的虛擬利益共同體,進而轉為實體利益共同體。區域性兼國家性的利益共同體特性,構筑起國家認同維度,最終表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文化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作為共同生活于一個地域的居民,其文化共同體在解構中實現著重構。在短視頻生產過程中,民族鄉村青年逐步提升自身的歸屬感、對家鄉的自豪感,極大提升了民族鄉村青年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共生融合是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基礎。”
(四)政治共同體
“政治共同體是以共同的政治利益為基礎,具有共享的政治機構的人們構成的社會集合體。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政治共同體以種族、宗教、職業和共同的政治機構為基礎,它有三個要素:對政治和道德規范的某種共識;共同的利益;體現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機構及政治制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內,有共同的政治文化傳統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政治認同。
中國共產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忠實地代表自己階級利益的同時,忠實地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的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民族鄉村青年的短視頻生產中表達著這種紅色基因。
三、傳播及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同時也是一個基于政治、經濟和地域等因素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多維因素交叉影響構建的共同體,民族鄉村青年在短視頻生產中首先建構起自我意識,達成了情感訴求的表達,他們也正是通過把自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投射到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從而獲得情感體驗的不斷深入,并借助這種情感體驗的擴展來連接他人以及強化群體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想。我們堅信,只要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自有其形成的古老淵源,更是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隨著我國各族人民的交流和交往而日益加深。
結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又是文化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發表達是構筑國家認同的關鍵一環,有助力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切實保障國家利益實現。民族鄉村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達映證著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與本民族的持續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只有各民族之間休戚與共的相依,才能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從而實現建構一個有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 [印]阿瑪蒂亞森. 身份與暴力,李風華等譯[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 [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5] [英]安東尼·吉登斯,菲利普·薩頓.社會學基本概念,王修曉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6] [美]夸梅·安東尼·阿皮亞.認同倫理學[M].張容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7] 劉娜,重塑與角力:網絡短視頻中的鄉村文化研究[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8(45).
[8] 王宗禮.國家建構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9] 尹金鳳,蔣書慧. 網絡短視頻生產中鄉鎮青年的身份認同建構[J].傳媒與社會,2020(8).
[10]劉星鑠,吳靖.從“快手”短視頻社交軟件中分析城鄉文化認同[J].現代信息科技,2017(3)
作者簡介:徐雨祥(1995.4- );男;漢族;甘肅莊浪人;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