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鄉村治理模式創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老百姓滿意的幸福和諧鄉村。在鄉村治理模式創新的策略選擇上,筆者重點從鄉村治理理念、治理體制、治理方式和法制保障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旨在為鄉村治理模式創新實踐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治理 現代化 路徑 探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則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環節和基礎支撐,“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指鄉村治理運用科學、有效、規范的手段和方式行使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管理職能,包括實現鄉村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等方面的現代化。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矛盾更加激劇,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傳統的管制型、統治型的鄉村治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全新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鄉村治理模式應運而生,直面我國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探索實現治理現代化的可行途徑是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加強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意義
(一)是完成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環節
中國社會轉型的核心和根本是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但是,新的社會經濟基礎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的保障,否則,經濟基礎乃至整個社會的轉型就不可能最終完成。以現代化的治理建設作為社會政治轉型的突破口,是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權,凌駕于社會之上,社會是統治者的工具,而當前,突出治理的現代化理念,則是用政權服務于社會,政權轉而成為社會的工具。現代化治理趨向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民主化,精細化,執政者真正實現了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具有了成熟性、穩定性、堅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達到了成熟完善的程度。
(二)是完成黨自身轉型的核心環節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完成執政黨自身轉型的實質性步驟。新時期,鄉村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治理的問題。如果始終以掌握權力為目標,那么,黨就脫離和違背了群眾的意愿,只有建立了科學規范的治理體系,實現了治理的現代化,領導鄉村治理的黨才是由革命黨轉變成了執政黨。因此,看一個地方的政黨是不是“執政黨”,應當以是否建立并有效運行現代化的地方治理體系作為衡量標準。
(三)是實現中國人民幸福安樂的重要條件和保障
當鄉村治理較好時,才使創造主體活動更為活躍,加快了經濟要素的流動速度,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才能化解社會危機,維護社會和諧,穩固政權基礎,真正實現地區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實現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
隨著鄉村治理現代化逐漸成為政府改革的焦點,各級鄉村治理結合本鄉村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調整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還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
(一)鄉村治理缺乏正確的職能定位
正確的政府職能定位是鄉村治理成功的前提條件,當前,一些鄉村治理卻缺乏正確的職能定位,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鄉村職能的目標選擇的偏失。實現鄉村振興,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是鄉村治理的目標選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某些鄉村治理,趨向于追求經濟利益與政績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過分注重效率,導致鄉村治理陷入經濟至上的誤區,從而使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這樣不但不利于發展地方經濟社會,更不利于滿足人們的切身需要。甚至由于狹隘的政府自利性主導,沖擊、侵蝕著政府本應擔任的公共性角色,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導致政府職能定位不合理。二是對鄉村職能的價值取向的偏失。鄉村職能的價值指向是為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最終的價值取向是村民過上幸福生活,如果不為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那么鄉村治理就失去意義。
(二)鄉村治理體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還未形成良好有序的鄉村治理體制。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方式的慣性,我國鄉村治理長期以來“自上而下”地集權管理經濟社會事物,強制掌握和控制社會資源,形成了管制型治理模式,雖然一定時期有利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在這種權力控制、集中的體制下,鄉村治理逐漸出現越位、錯位、異化等不良現象,在傳統的管制型治理機制的統領下,鄉村治理無法提供適應人民需要的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無法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三)鄉村治理主體單一
在鄉村治理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組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非
政府組織和村民的作用不容忽視。然而,當前鄉村治理中,由于民主建設體制不成熟和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一些社會組織和村民自主管理力量薄弱,能力不足,導致政府無法將社會組織真正融入公共治理領域。
除此之外,在當前鄉村治理過程中,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不完善,使得村民參與地方治理的意識不強。即使村民有較高參與激情,也因參與渠道的不暢、制度的缺失,使得鄉村治理主體依舊單一,治理力量依舊薄弱,使村民是訴求難以表達,從而嚴重影響鄉村治理的有效治理。
三、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只有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才能與時俱進,滿足人民的訴求。筆者認為,當前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可通過以下路徑:
(一)強化鄉村治理公共服務職能
明確科學的政府職能,就是要強化鄉村治理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愈來愈發達的市場經濟需要規范化的市場規則和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村支兩委承擔著維護發展秩序的仲裁人角色,應該樹立服務意識,按照鄉村社會的要求高效地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由于政府的自利性傾向會導致各鄉村治理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出現保護本地區經濟利益的爭奪和對經濟的越權干預,從而使地方市場秩序出現混亂。因此,為了加快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順應當前中國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局勢的需要,都必須對政府自利傾向進行約束,從治理理念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顧大局,看長遠,整合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創造良好的鄉村經濟發展環境,加快推進地方經濟社會和國家經濟科學發展。
(二)重塑鄉村治理體制
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鄉村治理是否具有一套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這對鄉村治理來說尤為重要。為此,政府應該做到:第一,健全科學決策機制。鄉村治理科學的決策機制,關系中央的政策方針在地方的有效落實。要推進村級治理方式從被動處置問題向主動解決問題轉變,推動鄉村治理全覆蓋無縫隙,及時掌握群眾需求,有效化解矛盾,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大幅提升治理效率。由此構建有效的鄉村治理機制體制,在不斷完善中服務村級發展。
(三)形成地方治理主體多元化的治理格局
要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就要改變傳統的一方主導的治理格局,轉向與社會、社會組織以及公眾合作,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互動機制與治理格局,建立政府與社會、村民的良性溝通機制,政府可以將社會能夠自治的事務通過授權、合作和直接放權等多種方式交由其他主體完成,吸收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的治理中來,逐步實現民主參與,實現政府善治。多元主體參與完成對公共事務的治理,這就需要各個主體承擔相應責任,具備一定的資質、能力和條件。在目前社會組織、公眾參與治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政府對這些主體的引導和培育顯得尤其重要,由此才能形成長效的治理格局。政府應不拘束于具體的利益協調和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直接供給的模式,由“運動員”轉向主持人和仲裁人的角色,制定服務標準和進行監管,鼓勵其他主體參與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從而降低政府服務供給的成本,提升政府履職的效率。
作者簡介:
劉平:女(1980.9-)漢,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人,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