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陽
摘要: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的耕作方式,具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傳統的農牧業耕作方式造成土地風蝕沙化嚴重,導致沙塵暴、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糧草產量低而不穩。在旱作農業上實施保護性耕作.找到一條既能促進農業生產又有利于生態建設協調發展之路。本文主要討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策略。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推廣策略;免耕播種技術;
一、當前保護性耕作技術現狀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由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機械深松和化學除草等核心技術組成的一項集成技術。目前我國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停留在抗旱穩產增收目標上。直到90年代中期,我國的糧食生產形勢有了較大的好轉,環境惡化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環境保護功能、可持續發展功能才進一步為人們重視。一是有利于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衡量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基礎地力,長期以來,土地大量施用化肥,增加耕作強度,對農田實行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地力持續下降,土壤退化嚴重。實施保護性耕作,大量作物秸桿、殘茬覆蓋農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增0.01-0.06個百分點,土壤肥力及養分構成得到有效提升和改善,不僅恢復和提高基礎地力還降低了農業對化肥的依賴。二是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承載能力。近幾年我國飽受沙塵天氣的危害,沙塵天氣中的塵埃70%來自于不合理開墾的土地和過度翻耕的裸露農田。三是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通過地表覆蓋和深松,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滲,大幅度減少地表徑流和水分蒸發,抗旱能力增強,水土流失減少80%。蓄水量提高16-19%,水利用率提高12-16%。四是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沿用傳統“精耕細作”生產方式也是主要原因,工序繁復,用工量大,能耗高,成本達產值30%,實行保護性耕作可降低作業成本30%,節省燃油、化肥、灌溉用水,增產幅度5%-15%。
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必要性
保護性耕作技術將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對傳統的耕作方法去粗取精融入到新技術中,機器設備在旱地耕作中的應用,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因此,實施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耕作莊稼之前,會對土壤的土質進行檢測分析,適當改變土壤的結構,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減少養分流失,使之更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保證糧食的產量和品質。二是保護性耕作技術使用機械化操作,摒棄了繁瑣的生產模式,將種植程序簡單化,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三是保護性耕作技術更好的利用了水資源,能夠及時為農田灌溉,保持土壤的濕潤度,為莊稼的生長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四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由于從農作物本身出發,考慮了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所需養料以及生態環境等因素,促進了農作物增產增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五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由于大面積種植了農作物,使周圍地表都得到植被覆蓋,提高了環境的綠化率,有效的保持了水土,減少了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六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為廣大的農民帶來了新的種植知識,打破了農民守舊的種植模式。新技術的學習使得農民們更懂得莊稼,更懂得如何保護田地,防止水土流失,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三、保護性耕作的推廣策略
1、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
為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家喻戶曉,對保護性耕作技術廣泛宣傳逐級培訓。首先,擴大宣傳力度。成立保護性耕作宣講團,由班子成員帶隊,深入鄉鎮、管理區、村兩委宣傳培訓保護性耕作的目的、意義與成效,爭取他們的支持;其次,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巡回組織農機大戶和農機強村負責人到保護性耕作示范點觀摩,重點講解技術原理、節本增效的功能,提高他們的認識,爭取他們率先發展;第三,注重宣傳發動群眾。通過現場觀摩會培訓農民,使他們認識技術優勢,主動接受新技術。通過宣傳培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并逐漸被農民認識。
2、建立農機示范區、示范點
農機示范區、示范點是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載體。要做到規劃科學、組織合理、技術體系可行、實際效果明顯,才利于群眾接受和應用。因此,應首先選擇積極性高的農戶建立示范點,規范操作技術。初期進行小地塊、多技術體系的試驗示范,并及時進行對比總結,讓廣大群眾實實在在看到保護性耕作的效果,使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由政府的推行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在示范區、示范點取得成效后再在全縣大面積迅速推廣。
3、加強保護性耕作培訓
積極組織開展保護性耕作“大培訓、大推廣、大普及”活動。各縣市區農機部門組織技術骨干,深入鄉鎮村街,分期分批舉辦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等活動。一是重點培訓鄉鎮主要領導、鄉鎮技術員和村干部,重點講解技術原理和意義,提高認識,爭取他們在資金、政策和動員群眾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培訓農機手和駕駛操作人員,使他們熟練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領和操作規程。三是培訓農民群眾,重點宣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優勢,提高他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全面、系統的培訓,干部群眾轉變了思想觀念,調動了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技術推廣的跨越發展鋪平了道路。
4、促進免耕播種技術應用
免耕播種技術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免耕施肥播種機來實現的,對機械有著很高的要求,除要有傳統播種機的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的功能外,還必須要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種肥分施和地面仿形的功能,以滿足免耕覆蓋地的特殊要求。免耕施肥播種在作業時,利用機械的動力經傳動軸直接傳入免耕施肥播種機的中間變速箱,并帶動左右刀軸作旋切運轉,當刀具與地面接觸的瞬間,前部的旋耕刀將部分秸稈或根茬切斷后入土作帶狀旋松緊隨其后的播種、施肥開溝器在開溝的同時將秸稈及根茬推送到播種、施肥位置的兩側,后部的限深鎮壓輪靠自重與地面摩擦轉動,經鏈條傳動機構帶動排種和排肥機構實施排種、排肥,排下的種子和化肥分別經輸種、輸肥管進入開溝器,依次落入溝槽內,鎮壓輪隨即將溝槽內松土壓實,完成免耕施肥播種作業。
結束語
當前,保護性耕作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的耕作方式,全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推進我國耕作制度改革,提高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現代農業和生態低碳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保護性耕作又是一場耕作制度的革命,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耕地永續利用,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惠萍.阻礙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因素探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1):124-125.
[2] 徐世華,盧旭輝.談農機推廣的保護性耕作[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2):74-75.
[3] 朱勤東.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意義和有效措施[J].鄉村科技,2020,11(2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