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迅速崛起重新定義了文藝的創作與傳播。“因網絡而生,為網絡而生”的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網絡游戲等多種新興文藝類型[1]在互聯網這股“大風”中應需而生。互聯網極強的開放性、包容性等特性給與了網絡文藝極大的創作自由和傳播自由,也增強了網絡文藝作品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在不同的群體中的所呈現的結果和意義是不同的
關鍵詞:青少年 發展 網絡文藝 創作
我們所研究的青少年群體,是一個生理和心理都還處于發展階段的群體,網絡文藝創作也是處于發展階段的新型文藝類型,二者相互作用,過程和結果也必然更復雜。這樣的復雜性對于青少年發展和網絡文藝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首先我們從青少年發展的角度來看,網絡文藝可以“推手”也可能會是“黑手”。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降低了青少年接觸網絡的限制,根據2020年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們可以看到手機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設備。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已相當普及,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 ]。
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使得青少群體更容接觸到新事物,這樣的便捷一方面擴大了青少年群體的知識和情感接觸面,青少年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也可以進行視聽、游戲、閱讀等娛樂活動。各類網絡平臺成為了青少年學習娛樂的主場,如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及快看漫畫等漫畫app促進了“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間流行;掌閱、晉江文學城等網絡文學平臺改變了青少年群體的閱讀方式和豐富了青少年群體課外閱讀內容。網絡文藝作品在青少年群體間的傳播這使得青少年群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但由于網絡文藝創作的商業化化性質,部分網絡文藝作品在創作中過分追求市場效益導致作品存在內容低俗化、同質化的“硬傷”,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時又由于網絡文藝作品易攝取性,容易導致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文藝娛樂,產生“網癮”問題。
從網絡文藝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群體既是“推力”也是“阻力”。青少年群體能夠通過自主審美活動促進網絡文藝創作的發展,例如“二次元”力量的崛起促進了國漫和國劇的發展,推動了網絡影視產業的發展。但同時由于青少年群體還還沒有形成獨立且成熟的三觀,很容易受被帶動負面情緒,例如因為追星引發網絡罵戰,從而使用網絡暴力,阻礙網絡文藝作品的發行和傳播。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實現網絡文藝產業和青少年群體的共同健康發展,就需要從網絡文藝發展的角度和青少年發展的角度分別來討論發展的途徑以及發展對策。
就網絡文藝發展而言,首先要強調網絡文藝作品內容質量。網絡極強的開放性降低了網絡文藝創作市場的準入標準,部分網絡文藝作品為了吸引“流量”,選擇低俗、獵奇的題材,例如某手短視頻平臺充斥著大量以惡俗鄉村“草根”文化為主打的創造,畫面粗暴語言粗鄙,視覺沖擊力極強卻沒有任何教育意義;部分網絡作品過分強調個人享樂,充斥著大量暴力,甚至色情內容描述,這樣一些的內容在互聯網的傳播中成為了“文化病毒”,會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作為網絡文藝的創作者,在追求網絡文藝作品的商業價值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網絡文藝作品的社會使命以及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樹立正確的網絡創作觀念。各大網絡平臺也應該不斷的完善網絡文藝作品內容審查機制,強調平臺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創造良好的行業氛圍。其次網絡文藝創作平臺還需要借助技術的力量,提升和完善青少年網絡用戶保護體系和防沉迷機制。雖然現在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已經推出青少年模式,但是這種自主認證的機制仍然存在識別漏洞,還需要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做進一步的提升認證精確度。同時行業內可以實行分級管理制度,給網絡文藝作品按照類別進行分級,從而增強網絡文藝行業的監管力度和精確度。除此以外,在制度層面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網絡文藝行業法律法規,明確網絡文藝創作各環節法律規則和法律責任,利用法律的手段進一步規范網絡文藝創作和網絡文藝作品審核,從而最大程度避免網絡文藝創作過分追求利益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
就青少年群體而言,首先青少年群體要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提升審美水平,提高對網絡文藝作品的辨別和選擇能力,在進行網絡文藝作品審美活動的時候要牢記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并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其次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聯動。在家庭層面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長需要在尊重青少年群體的前提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引導,要充分理解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文藝審美活動需求,合理的引導青少年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和監督青少年上網行為。在學校層面要加強青少年文藝審美教育和網絡行為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群體網絡內容的判斷能力和網絡文藝作品的審美能力,以及增強青少年群體網絡行為的自我約束力。在社會層面要提高社會對養成青少年健康網絡行為的重視度,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對網絡文藝行業的監管力度,給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網絡文藝作品的傳播背景是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時代產物的網絡文藝必然會跟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群體有著共同作用。信息化數字傳播改變了網絡文藝作品的傳播和創作方式,無形之中也擴大了網絡文藝作品的影響。然而自由化的網絡文藝作品創作和約束中成長的青少年群體的碰撞必然不會都是喜人“火花”。同為發展中的力量,網絡文藝作品和青少年群體都需要合理的引導,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完善自我進行相互適應。青少年群體的未來不止看當下,網絡文藝創作的發展也不止當前,我們需要的不是青少年群體僅僅作為消費者對網絡文藝創作的短期推動,也不是網絡文藝創作的僅僅憑借多樣化內容提供給青少群體的消遣選擇。我們所需要的是青少年群體和網絡文藝的長久的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站在青少年群體和網絡文藝的雙重角度去思考青少年這一特殊的群體與網絡文藝的關系,以社會責任為前提,在蘊含著挑戰的機遇中,去探討網絡文藝創作的正確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董文暢.互聯網群體傳播視角下網絡文藝的生產與傳播機制[J].文藝論壇,2019,(01):81-88
[2]http://www.cnnic.net.cn/《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3]高偉. 塑造健康的互聯網文藝生態[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9-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