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一
摘要:通過法律手段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利不受損害,這是是我國依法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不過,就我國民法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現狀來看,在人身權保護立法方面還存在比較多的缺陷,使得民眾的人身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進一步加強完善人身權法律保護立法,確保我國公民人身權不受侵害,是我們需要亟待研究和解決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民法、人身權、法律保護
1人身權法律保護的含義
1.1人身權的概念含義
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需的權利。人格權又包括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具體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信用權。
1.2我國人身權的法律保護情況
人身權作為民法中民事權利繼財產權又一非常重要的權利,這是法律對人權利的又一種肯定和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此作了相應的說明。民法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在人身權中所遇到的問題是越來越復雜,然而我們遇到人身權的問題卻總是不知道采取何種正當的方法去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當然同樣我們也不知道何種行為方式會使得我們作出人身權方面的侵權,以及過后我們所應付出的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使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學習相應的法律法規。
想要完善民法對人身權的保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身權的法律保護,都包括哪些方面,具有哪些特點。國家的法律保障公民、法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并依法追究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侵權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就是人身權的法律保護。從人身權法律保護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人身權利的內容、范圍有明確的規定,當然也得出了當人身權利遭到不法侵害時,當事人有權利需求法律保護,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法律責任。目前我國保護人身權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刑法、行政法、民法。民法是保護人身權的主要法律,它對于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民人身權利主要包括: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人格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監護權、代理權、住宅不受侵犯權、通信自由和通訊秘密權、知
2加強民法對人身權法律保護的措施
我國民法保護人身權的立法,仍需進一步的完善,這不僅是我國健全法律體系的需要,也是踐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國法律體系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國加強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仍任重道遠,我國民法保護人身權的立法,仍需進一步的完善,這不僅是我國健全法律體系的需要,也是踐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
2.1對一般人格明確規定
我國立法部門應將一般人格權考慮到立法內,并細化人格利益,比如個別人格權;對于人格權存在的漏洞應盡快修補,保證人格權得到法律的保護。積極參考和學習國外一些比較完善合理的立法,注重一般人格權的司法規定。一旦公民的一般人格權受到他人侵害,有權要求精神或者物質賠償。
2.2明確規定身份權
就民法人身權利而言,除上述的一些權利外,還包括婚姻家庭中因身份關系產生的權利。當前對于成立婚姻關系而出臺的婚姻家庭法,民法是否可以成立獨立法律部門,還持有不同意見。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比較傾向婚姻法屬于調節家庭關系的民事法律。所以,民法應盡快明確規定身份權,比如配偶權、親屬全和親權等,都應將其納入到民法人身權中。
2.3對具體人格權細化
我們知道,自由權、隱私權和身體權同名譽權從定義上就可以看出有很大的區別。事實上,對于人格權的侵害,不一定會對名譽權造成侵害。從近些年有關這類侵權案件來看,細化具體人格權是極其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將具體人格權受侵害的案件同侵害名譽權案件歸為一類來處理,只不過是當下的一種暫時性解決案件的方法,加之對于侵害人身權的損害賠償還沒有立法依據。所以,我國應盡快出臺有關人身權侵害賠償方面的立法依據。
2.4完善人身權的保護手段
由于在人身傷亡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賠償標準過低的現象頻繁出現,差距別拉大的趨勢上升,并且精神損害賠償這一概念不盡準確,因為在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情況中,受害人“亦會產生肉體之痛苦,應同屬非財產上損害。”所以民法應明確慰撫金的說法。何為慰撫金,既是就權益被侵害所生非財產上損害所支付之相當數額之金錢,旨在填補被害人所受之損害及慰撫其痛苦。慰撫金的外延比精神損害賠償要廣。在立法上,擴大其范圍,有現實的需求,需要受到立法部門的重視。增加其他民法保護手段。從國外立法例來看,譬如法國民法典第九條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享有其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權利。在不影響到所受損害得到賠償的情況下,法官得采取各種措施,諸如對有爭議的財產實行保管、查封或其他便于制止或導致阻止對私生活秘密的侵害的辦法,在緊急情況下,得按照緊急訴訟程序決定采取這些措施。”采用訴前保全的手段,及時地制止侵害,防止損害結果的發生。“就‘不影響到所受損害得到賠償’這一規定而言,第九條表明它并不取代其它民事責任成立的司法實踐。”這就是說,對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法官得采取訴訟上的措施,制止侵權行為,但侵權行為造成實際損害的,侵權行為人仍應承擔民事責任。對人身權的延伸權利也應該不斷完善,要確保公民維護自身權利的時候,能夠找到法律依據。對于延續人身權延伸保護期限應以親等來確定,本文以為,按照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和實際生活習慣,以三代以內的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及配偶得提起延伸保護之訴訟。對于沒有近親屬的死者或法人終止后沒有權利義務繼受者,涉及社會重大利益者,得由人民檢察院行使延伸保護請求權。
結束語:當今時代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較大改變,人與人間的交往越發頻繁,相應地人際關系也變得越加復雜。在這樣的形勢下,雖然給人們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人們人身權遭受侵害的可能性。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就人身權傷害的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對人身權造成傷害,使二者和諧統一發展,必須要加強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王晴晴.論民法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4(18):23-24.
[2]金峰.論民法對人身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8(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