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并闡述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對于探討我國失業問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國失業問題的現狀和成因,然而提出了解決思路,即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完善就業體系和政策、鼓勵自主創業以及完善社會失業保障體系。
關鍵詞:相對過剩人口;失業問題;解決思路
馬克思認為相對過剩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資本積累過程以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一種經濟現象。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產物。我國近年來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必須要用馬克思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理論進行分析并加以解決。國家統計局網站2021年2月28日發布我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比上年少增166萬人。2020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可以相信,未來我國的就業形勢仍舊會很嚴峻。
一、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
“相對過剩人口理論”是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提出的重要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相對過剩人口是在資本逐漸積累的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并且資本有機構成逐漸提升的一種必然的經濟現象。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產生相對人口過剩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許多無法避免的矛盾與弊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有化之間永遠存在矛盾糾葛,這種基本矛盾是社會兩極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社會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根本原因。在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之下,由于制度的根本源由所在,相對過剩人口必然存在。
資本積累是產生相對過剩人口的直接原因。資本積累能夠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而可變資本的數量決定著對勞動的需求量。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由于可變資本相對量的減少,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日益減少,其結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馬克思認為,相對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相對過剩人口可以隨時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需要的產業后備軍,起到勞動力的蓄水池的作用,可隨時調節勞動力的供給,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周期性發展。第二,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在勞動力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資本家可以乘機壓低工資,還可以迫使工人遵守資本主義的勞動紀律。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可能也不會真正愿意消滅失業人口。
馬克思認為,在當時的大英帝國,存在著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停滯的形式。
馬克思曾經從資本積累對無產階級命運的影響中揭示了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它的一極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無產階級的失業、貧困的積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種對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除這種對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二、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國就業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大力發展經濟
經濟增長是就業增長的前提,眾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與實踐表明,失業率與實際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經濟增長速度的提升是降低失業率的有效途徑。各國通過保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社會的生產規模擴大,市場擴大,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相反,當經濟蕭條時,企業大規模裁員,大量企業破產,失業率暴增。所以我國要降低失業人口數量,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就必須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水平。
2.加大對勞動者的保護,提高勞動者的收入。
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從這種角度看,要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足夠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要滿足這一點,要提高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升我國勞動者的實際收入,提高對勞動者的重視和保護程度。
3.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
每當遇到經濟危機,政府就會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例如我國在2008年實行的“四萬億計劃”。扶持企業,興建工程,這些確實起到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也可以采取金融支持政策,通過放寬貸款渠道,通過多種方式,打通中小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渠道,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恢復企業活力,扶持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擴大就業渠道。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提供了我國大部分的就業機會。但也正是因為其規模較小,相較于大型企業,其抗沖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并不強。要消除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可以運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對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救助;也可以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的力度,放寬中小企業獲得金融貸款的限制條件,簡化相關的業務流程和貸款發放的時間。對于短時間內無法償還貸款的中小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經營潛力,適度放寬條件。
4.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就業市場中,第三產業一直是吸收大學生最多的地方,在我國卻僅僅只占到了GDP的40%左右,與美日發達國家的 80%相去甚遠。我國的經濟經過不斷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對于我國的經濟增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解決我國嚴重的失業問題來說是一個選擇與機會。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現階段勞動力的成本相對低廉,資本短缺,而科學技術成本還相對較高,所以增加對勞動力的使用是具有一定優勢的。發展勞動密集型可以擴大就業,我國人口眾多,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勞動密集型企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5.加大對勞動者進行培訓。
我國的勞動力雖然基數很大,但是勞動力結構和經濟結構有一定的脫節,很多行業卻非常缺乏勞動力,原因是勞動力素質的問題。要在短期內降低失業率,則需要政府組織勞動者進行培訓,承擔企業的成本;也可以通過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我國當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實際能力的鍛煉和培訓,導致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加上年青學子本身缺乏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使大學生就業率不高,成為失業率比較高的一類群體。因此,必須要對我國教育制度和相關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中專大專教育,培養更多有實際技能的勞動者,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6.完善社會失業保障體系
我國現行的失業保障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失業保障所覆蓋的范圍比較狹窄,失業保險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欠缺,存在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實際就業的人員卻不斷享受失業保障的問題等。所以以后要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將應屆畢業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各單位下崗人員、農村潛在的失業者等納入失業保障范圍;加強失業保障制度的宣傳以及相應的立法工作。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失業保障監督機制,規范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與管理,對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建檔并監督。
小結
對于我國的失業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經濟制度。在建黨一百年的時間點,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將制度優勢轉變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勢,才能克服當下新冠疫情和各種艱難險阻,將我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作者簡介:齊勇(1970.10),男(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