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腦出血偏癱患者中,擇取72例作為實驗對象。根據盲選法分為2組——對照組(包含36例,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和觀察組(包含36例,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干預前后,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狀況進行評估。結果:在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腦出血偏癱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可進行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出血偏癱;肢體運動功能;影響
腦出血是近幾年來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急危重癥,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較大的威脅。在治療后,多數患者也會出現后遺癥,以偏癱、語言功能缺失等較為常見。在實踐中,腦出血偏癱的發生率較高,其具有高致殘率、致死率的特點。在恢復期間,我院對腦出血偏癱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理想。詳細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收治的腦出血偏癱患者中,擇取72例作為實驗對象,時間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根據盲選法分為2組——對照組(包含36例)和觀察組(包含36例)。
對照組中,男:女=20:16,年齡在42到65歲,平均年齡(53.21±3.42)歲;
觀察組中,男:女=19:17,年齡在41到66歲,平均年齡(53.72±3.56)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出血偏癱的診斷標準;患者無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缺損與功能障礙;患者與家屬對研究知情。
在對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P>0.05,可進行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其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來對其進行起居干預,并遵醫囑進行給藥,定期對患者的血壓等指標進行記錄。
觀察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其內容為:(1)急性期護理。在患者狀況穩定后,叮囑其進行體位調整,盡量保持健側臥位,每隔1h進行一次體位調整。根據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狀況,來對其進行患側肢體和胸大肌按摩,在整個過程中,均需要保持力度的適中,動作的輕柔,每次持續15~20min,每日至少1次。同時,引導患者保持放松狀態,每日引導患者與家屬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要遵循從近到院的原則,活動的幅度與力度均以患者的耐受性為基礎,每日至少活動3到4次。(2)恢復期護理。在恢復期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并且督促其進行獨立的床上活動,以體位轉換為主。同時,指導患者進行獨立起坐訓練,并借助健側手臂力量來將臥位轉變為直立位。讓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以自主進食、洗漱、上廁所等為主。在整個過程中,都需要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引導其進行負面情緒宣泄,保持良好地治療心態。
1.3 評價指標
在干預前后,以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1]來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其分值與運動功能成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干預前后,2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
3討論
腦出血是指因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現象[2]。在出血發生后,會對腦局部神經造成干擾,進而使得其出現認知功能、吞咽功能與肢體功能等缺失。偏癱作為腦出血患者的常見后遺癥,其是指患者的肢體功能無法快速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進而使之生活質量受損,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其他合并癥[3]。在以往,多對這類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其在遵醫囑的狀況下,對患者進行體征監測和記錄,叮囑其進行常規的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護理則需要結合患者不同病情狀態,來制定康復方案,并指導患者與家屬進行落實,效果理想[4]。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在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也就論證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偏癱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肢體運動功能,可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琪,張彩鳳.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4):26-28.
[2]王曉霞.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人人健康,2020(10):176.
[3]李世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9,6(11):144-145.
[4]史小霞.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