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悅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翻譯學與數學存在差異,翻譯技巧與數學公式同樣存在差異,它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靈活多樣見仁見智的。每名作家所具有的文學風格都不盡相同,在譯文中需要完全體現出來。翻譯是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系統地說,翻譯標準可為:意義相符,功能相似。依據這個標準,翻譯文學作品首先要保證翻譯出其原有含義,其次再體現文學作品的特定功效。也就是說譯員應向讀者傳達文學作品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在此基礎之上,再盡可能地展現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想要對讀者產生的效果。
在準備階段,譯者要針對所譯文本的內容進行相關的準備。應提前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個人性格、寫作風格、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文學作品的傾向性等等。文學作品的傾向性實際上就是作者寫作思想傾向的一種反映,作者的世界觀、思想立場決定了他們對各種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態度。在翻譯過程中正確地分析、理解這些傾向性在原作中是用什么詞語體現出來的,然后在譯文中選用與此相應的詞語,不可用譯者自己的傾向代替作者的傾向。
例如:馬雅可夫斯基出生于沙俄帝國邊境的格魯吉亞,他早年喪父,從幼時就忍受著單親之苦,這一切都是他不堪的回憶。
如果不了解馬雅可夫斯基的出生背景,這里很難看出他是生于格魯吉亞還是俄羅斯,所以這時你應該利用網絡,檢索一下其出生背景,這個問題也就輕松解決了。
文學作品名濃縮了整篇作品的精神和內容,它是文學作品的“眼睛”與“靈魂”,起到導讀作用。作品在譯入語中的接受程度與傳播廣度取決于文學作品名是否翻譯的成功。所以,文學作品名的翻譯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例如:俄羅斯思考者和美國人的對話。
如果不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則會翻譯為俄羅斯思考者和美國人,不會體現他們是在對話,讀者看到這個題目將會不明確這個文章的題材及內容,但如果加上“對話”二字,則能了解到這是一篇記敘文,講述的是兩個人的對話。文學作品名的作用不勝枚舉,它能表達出作品的內容、反映特定的文化、隱喻或突顯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等。在文學作品名的翻譯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一點譯者要格外注意,翻譯必須通盤考慮整部作品的內容,根據作者文體、立意、語言風格和讀者的接受程度來最終確定。
例如:就算思考俄羅斯問題是他們的頭等大事,難道他們就沒有二等重要大事?
在文學作品中經常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擬人、排比、雙關、倒裝等,在翻譯時,要盡可能地原汁原味地保留這些修辭手法,以達到與原文相同的藝術效果。很明顯,這里“二等重要大事”有諷刺的意味,所以一定要翻譯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更好的還原原文。文學作品和其他語體作品存在著不同之處,在于它要求語言文字更加鮮明生動,更加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民族風格、時代風貌相關,與其藝術修養、個性特征緊密相連,為此,在翻譯時一定要仔細領會作者意圖,反復斟酌研究詞句,從譯文語言的眾多選擇中,精選出最適合原文語境的、形象也最生動的語言。
名詞通常被分為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所謂專有名詞,是指人名、地名、機構團體名和其他具有特殊含義的名詞或者名詞詞組。
人名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符合已有的翻譯習慣,同時保持其延續性,避免因前后譯音不同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煩。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個標準:(1)以北京語音為標準;(2)應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對于習用已久的人名即使在譯音上有少許出入也不另作他譯;(3)人名應按同名同譯、同音同譯的原則譯音;(4)譯音用字應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字,不使用生僻字。
科學技術語的翻譯應該標準化、規范化,以便與國際接軌。但是對地名的音譯來說,最重要的原則是一對一翻譯,理論上每個地名只有一種翻譯,至于如何翻譯,并不是最重要的。地名的翻譯通常為音譯,但和譯人名一樣,不可以隨便使用同音的字。
很多專有名詞都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意譯形式,因此應當繼續沿用這些譯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它們重新進行意譯。
例如:蓋世太保,它的本意其實是德國警察,但是由于蓋世太保已經廣為人知并且被廣大人民所接受,所以不能自行意譯。
又如:古拉格群島,它的本意是勞動改造管理總局,但由于這是專有名詞,早期便于書寫和記憶就譯成古拉格群島,所以還應該延續這個傳統。
在俄語中大多數名詞都有單數和復數的變化形式以及對應的含義。在翻譯實踐中主要能夠遇到三種情況:第一,不必添加事物的數量詞。通常情況下,說話者表述的傾向在事物本身或事物數量特征不影響譯文的時候,一般無需將數量翻譯出來。第二,必須添加數量詞來表示事物的數量。在具體上下文中俄語名詞能夠獲得鮮明數量意義的情況下,在翻譯時應準確選取相應的漢語數量來表述,否則可能會誤導讀者。第三,可加可不加數量詞表示事物的數量。有些情況下,句子表達的主題與事物數量是否翻譯無關緊要時,只需遵循漢語表達習慣即可。
部分情況下,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逐詞進行翻譯,并不能將原文清晰地表達。除此之外,兩種語言之間的表達習慣、語言構造和修辭特征也必然不同。因此,為了準確地表達原文,應該根據兩種語言的語法、修辭習慣轉換詞類;當遇到同一內容時,可以適當采用與原文不同的語言手段來替換原文中部分不能直譯的語言形式。
由于俄語和漢語應用習慣不同,有諸多詞或詞組,按照其詞面意義直接進行翻譯,就會顯得生硬且邏輯不通。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引申詞語的含義,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靈活處理原文中的一些詞句,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
例如:迄今為止,契訶夫是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難以琢磨的作家之一。他令人費解之處在于他的創作讓所有人都滿意。
這里最難琢磨的是需要根據整篇文章或者是文章的下一段分析出來的,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內容或者不清楚這個詞的詞義,很容易將讀者的想法曲解,進而影響文章的整體效果。
再如:甚至我們也很難不承認小市民的思想是貧瘠的,令人作嘔的,而且難以鏟除。在草原是沒有影子的,而在森林里就可以找到。虛榮心強的人就會庸俗,庸俗的人虛榮心就強。還有一些具有原始野性之美的女人,那些悠然自得的貴婦牽著狗。
這句話的難點之處在于其中引用了契訶夫的作品《草原上》和《帶狗的女人》,這更加考驗了譯者對文學作品的熟悉程度,如果不知曉他的這兩部作品,這句話很難理解,從而更難翻譯。
很多情況下,俄語詞語的搭配習慣同漢語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1)當幾個不同的詞語相互搭配之后會產生重復的現象,如果直接譯成漢語,那么譯文會顯得比較啰嗦。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成漢語須作適當的刪減,省略掉原文中那些沒有實際含義的詞,譯文就能更加簡單明了。(2)詞組的搭配之間缺少過渡詞,如果按字面意思直接譯成漢語,則不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甚至還會對文章產生誤解。在這種情況下,譯成漢語時須增加詞語,增補出潛在的詞,這樣譯文就能符合漢語習慣,且語意暢達。
俄語和漢語中大多數詞都是一個詞對應著多個含義,會面臨原文中一個詞的意義在譯文中可以找到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但這個詞在具體的上下文中有且只有一個意義。因此,在選詞用詞的時候,應根據原文詞在上下文中的具體意義和語義搭配做有針對性地選擇。
俄語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1)在翻譯過程中應當關注上下文邏輯關系,避免前后矛盾;(2)應當著重注意詞匯的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總之,俄語翻譯工作要求譯者能夠熟練掌握翻譯時所涉及的兩種語言、所涉及的專有詞匯等。因此,譯者一定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緊跟現代俄語發展趨勢,不斷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再通過專業的訓練和長期的工作實踐,才能在翻譯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