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湖南省婁底市第一中學,湖南婁底417000)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英語寫作是聽、說、讀、寫四種技能考察中要求較高的考察,體現了一個外語學習者英語綜合能力。能用符合語言邏輯、語言習慣、語法結構的英語來進行書面形式的語言輸出,一直是高中階段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而作為主要語言知識輸入的英語閱讀能夠為文章寫作提供表達詞匯,語篇結構等基礎知識,是寫作最應當加以利用的語料資源。“以讀促寫”是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領會文義、把握上下文脈絡的基礎上,加強在詞匯、句子結構和語篇銜接方面的積累,并在寫作中進行大量的刻意聯系,以促進書面產出能力的提高。
不少英語教師雖然意識到寫作的英語成績中的重要地位,但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卻無法組織有效的寫作訓練,即使是安排專門的寫作訓練課時,也無法調動學生興趣。而作文批改常常是滿篇紅圈,圈出的全是學生的錯漏之處,學生沒有情緒積極參與,教師覺得寫作課時和成績回報不成正比,因此也不再花費時間進行寫作訓練與指導,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的英語教學,重閱讀輕寫作,或是將讀寫分離,忽視了二者之間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相互依賴的內在聯系。由于缺乏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意識,能堅持深度閱讀教授的老師很少;英語閱讀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階段,沒有進行寫作教學的思想滲透。不是好的讀者也一定不是好的作者,讀寫分家的情況導致了學生停留在單詞識記再認階段,沒有轉化為寫作能力的語料儲備。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寫起來想不起適當的詞匯,因而作文中低級錯誤比比皆是。
一個人的作文能力實際上是其綜合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在規定時間內,寫出內容完整,語篇連貫的文章絕非易事,因而寫作需要閱讀中大量的輸入。寫作實際上是模擬閱讀的過程,寫作過程也就是模擬讀者閱讀的過程;而閱讀也是模擬寫作的行為,因為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揣摩寫作者的意圖,扮演寫作者的角色,理解寫作者的意圖。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在寫作中運用上高級詞匯與亮點句式。寫作是閱讀的運用,閱讀是寫作的準備。平時閱讀和寫作就不能孤立教學,兩者聯系起來才能互為促進。
按照支架式教學的理念,教育者應當為學習者建構一種概念框架,促進學習者在已掌握的基礎之上開啟新的任務。閱讀正是能夠給寫作教學搭建的適當的支架。閱讀課堂上的關注點是教師定教學任務主題的良好依據。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閱讀課上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搭建寫作的支架,指導學生合理分解復雜的寫作任務,在閱讀課上已經熟悉的區域內進行創作,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而,閱讀能夠為寫作教學的開展提供支架,使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寫作輸出語言和表達情感,完成寫作任務。
閱讀材料中包含大量常用詞匯,是學生語料積累的重要渠道。在進行篇章閱讀時,要避免閱讀課流于程式化,表面化,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在掌握詞匯基本的發音、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詞性方面的講解和拓展,使學生脫離死記硬背的模式,熟悉高頻詞的用法。教師可以設計相關語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和識記。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通過反復檢測強化學生記憶,在隨后的寫作作業中,鼓勵學生結合閱讀中的寫作方法,對閱讀課積累的詞匯進行靈活拓展應用,加強知識的遷移能力。
閱讀材料中的句子結構表達最為標準地道,所有的復雜句式也都是在五種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出來的。深度閱讀時除了了解文章的文意體裁、更要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字詞句文表情達意的。“以讀促寫”,重點在“促”。要深度把握閱讀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句子的基本構成,拆解、分析強調句、從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復雜句式并在下階段讓學生通過默寫、同義句轉換的練習和模仿練習的方式進行再創造,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該句型結構,提高英語寫作的正確性。例如,針對英語中常用被動的文化習慣,讓學生練習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之間進行轉換,學會更符合英語語境的表達,為英語寫作增添一些亮點。得到及時地強化。
知識的學習要在元認知的監控之下,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語言輸出具有規范性,寫作技能的提高并非一日千里的過程,而是需要刻意練習,強化運用,才能變積累為筆下,在寫作訓練中厚積薄發,學以致用。英語寫作的入門階段、詞匯的恰當運用、句子結構的正確使用,文段結構的自然調度是有意識練習的結果。因此,要堅持強化學生讀寫結合的意識,能夠從閱讀開始,采取從整體到細節的思維方式,明確提高英文寫作技能的目的,提高對寫作素材的敏感性,有意識地整理歸納,儲備英文寫作的寫作技能。
學生在寫作時常覺得無話可說,實際上主要原因并不是積累得不夠,而是轉化不出來。“以讀促寫”的關鍵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因此,閱讀中的輸入是要為寫作服務的。在這一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當關注怎樣采取如瀏覽、尋讀和細讀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理解閱讀材料,并進行思辨性的閱讀訓練,分析課文安排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以幫助學生形成帶有自己風格的寫作方式,得心應手地構建寫作的框架與內容。
英語寫作學習中,學生缺乏興趣不僅是因為成績的原因,有時也是周圍環境導致的。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指出學習者與環境因素的互動作用,認為學習是學習主體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根據環境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因此,學習環境中師生之間的權力地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創建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內在動力,感受到強烈的學習參與感。寫作本是思維活躍的創作活動,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閱讀任務,提供足夠的機會請學生發言,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習,將培養學生寫作圖示的過程變成學生自由選擇和構建的過程。
閱讀英語文章的目的是能夠在理清文章結構框架,明確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思維導圖工具能夠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對模糊的、無序的知識進行有條理性的結構化的知識表征從而提高人們邏輯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讀寫這一學習過程應該借助思維導圖等相關工具,直觀地展現出作者的排篇布局和寫作脈絡,幫助學生擴充認知圖式并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很多學生動起筆來常常煩惱,不知該從何寫起,要寫什么,甚至有的同學經常寫跑題。思維導圖具有支持發散思維的相關特性,可以輔助學生在寫作前進行寫作構思,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保證寫作內容的相關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優化閱讀和寫作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兩個相互交融的英語學習活動,只有堅持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有效促進寫作教學。作為寫作的主要語言輸入渠道,閱讀課不應上成語言點精讀和語法講解課,而應有意識地強化詞匯句型和文段銜接,并且在讀后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通過及時強化提高閱讀課的有效性。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樹立“以讀促寫”的意識,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積累語料素材,在掌握詞匯、句型結構和語篇銜接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刻意練習,形成自己的寫作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