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圓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1930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重創歐美國家,同時中國作為半殖民地受到波及,間接影響農村經濟,在西方列強加劇侵略的背景下,中國農村危機愈演愈烈,造成十多年的的農業大蕭條。自1929年紐約股價暴跌引起全球性經濟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加重對殖民地和依賴國的壓迫。西方列強農產品危機轉嫁至中國便將本國的危機無形中滲透至中國農村。加之不平等的國際政治條約、所謂的商業貿易調查團,都是西方列強期冀掌控中國的惡劣手段。
在不平等的經濟關系和強權壓制下,我國農村充斥著異國資本活動。外商不僅控制著農產品的市場和價格,而且設立了壓抑農民自由、造成當時民不聊生的農村高利貸。以上措施緩解了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但是卻建立在踐踏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惡劣行徑之上,給困境中的中國農村埋下了一顆驚雷。
帝國主義匯價傾銷破壞我國正常貿易及物價平衡,直接促使我國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利益受到極大損失。1932年“豐收成災”就體現了農民在豐收的時節仍無法得到好營收,由此更凸顯了農民的極度貧困。此外,國內出口貿易大量減少,而進口貨物的銷售量也因百姓購買能力降低而減退。
貧困交加的中國農民面對危機仰天長嘆,而國民政府未能正確預判形勢,采取政策不妥,加重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對我國農村的傷害。
(1)南京國民政府傾向于通過政治強制推動,通過對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稅征收制度的變革來實現對農村的社會整合,建立權威政府、改造農村體系。但是當時傳統鄉紳的衰敗使得農村政治結構出現斷層,意味著歷史上由來已久政府和基層農村之間的命令傳達橋梁斷裂,國家失去了與農村之間的中介。由此,中央政府權威與膨脹的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不斷,南京國民政府企圖重建的現代化的政治制度結構難以推行,更難整合已然失控的農村秩序。
農村社會破產與國家政權的不斷疏離,南京國民政府有所舉措但并無成效。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改制,開展農村基層人員培訓以提高現代化素質。另一方面,改革土地稅收,側重于純粹的技術性改良,如創建農村合作社和農業銀行,發展新品種和技術。但是這些措施適得其反,使得農村政治與經濟不平等再度出現,國民政府的農村政策以失敗告終。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國民政府不具備農村有效政治力量,只得依賴于農村保守勢力,在土地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過程中,未能保障農村絕大多數的農民利益,農民逐漸疏離于其政治統治。
農村土地改革的失敗,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南京國民政府官員利益與其土地政策呈現對立態勢,因此缺乏執行力、責任心與決心。另一方面,沒有牢固的農村基層力量執行政策,地主豪紳作為掌握農村基層政權的“領導者”與土地政策也是對立態勢,不可能損失自身利益而落實新政策。
(2)在經濟方面,匯價傾銷不斷沖擊農村市場。財政當局不僅不制止傾銷,還制定相應貨物稅法,海關實行新進口稅則,由從量稅改為從價稅,降低稅率,推動進口品匯價傾銷。中央和地方在農產品的輸出政策上沒有鼓勵機制,甚至加征稅收。南京國民政府屈從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使農民深受其害。政府失敗的政策導向,農民無力的聽天由命,使全中國(尤其是農村)在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受到重擊。
南京國民政府不能有效解決農村農民問題,使農村社會日益脫離國家政權之外。在當時大革命時期的特殊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深入農村,領導開展農民運動。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選擇相對偏僻的鄉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鄉村革命的有效實踐結合起來,提出農村改造的思想來指導中國革命。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改變方向,進入農村開展工作。只有解決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土地問題,方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運動在各農村根據地展開。改良農業生產的方法,改善土地,強化生產力,農產品產量上升,充分拓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從而解決農村社會問題。在土地革命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引領下、符合當時中國時代的土地革命路線,同時,還確立了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以鄉為單位,在原有耕地的基礎上,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則和方法。通過中國共產黨的各項土地新政策改革,改善了農村群眾的生活,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任度。
土地革命時期,基層政權的蘇維埃革命化使得權力進入到蘇區農村社會的基層,將國家權威延伸到了每一個村落。這一工農民眾的自發組織機構給予農民同等的政治參與權力,傳統宗族組織的鄉村權力土崩瓦解。蘇維埃政府也建立了民眾自發組織機構,如工會、共青團、糧食合作社等一系列群眾性的社會組織,涵蓋政治、經濟、家庭等方方面面,共同圍繞著蘇維埃政權的穩固建設。總之,蘇維埃政權作為嶄新的政權,它本質區別于以往的剝削階級政權,其中大多數是工農勞苦大眾,作為新型政權推翻了舊的、封建的剝削階級政權,打倒了過時的社會政治體制。
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處于谷底,中華民族遇到前所未有危機,發揮農民的力量便能動員全民族一起克服困難。當時的中國不乏有意欲改革的政黨組織,基于不同的理念實行相應實踐。上文已經論述過南京國民政府失敗的實例,此外還有以晏陽初、梁漱溟和盧作孚為代表鄉村建設派的探索。他們分別從平民教育、文化、實業救國的角度出發,一定程度上農村狀況有所改進,但是多數鄉村建設派沒有抓住農村危機的靶心問題,僅停留于農村改良的方案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忽視了生產力與生產方式問題。
在各類政黨組織極力解決中國農村危機的過程中,農民的選擇體現了民之所向,人民的選擇決定了中國近現代的政治格局和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通過農民運動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對中國農村展開了全面改造。在黨的“左”傾錯誤思想干擾下,中共在土地革命建設中走過彎路,但是經過幾次革命波折之后最終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走過了100年的奮斗歲月,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宗旨,遵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的理論指導。《共產黨宣言》中提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或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或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直面廣大農村的靶心問題,推翻壓迫農民幾千年的腐朽制度。這一偉大實踐,為當前黨中央開展農村工作提供了指導。
人民利益原則是最重要的指導準則,是中國共產黨長久以來深得民心的根本原因,亙古不變的初心有助于解決民生問題和農村問題。根據中國當下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具體措施,對癥下藥以助推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推動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當今中國巨大變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城鄉社會依然存在不平衡性,仍有農村地區呈現凋敝之景。為解決當今中國城鄉差距問題,以期實現中國整體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全國扶貧工作機構在2021年正式重組為鄉村振興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依據相關政策的指引我國已經正式從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發展。
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面臨嚴重危機,中國共產黨直面農村突出問題并開展土地革命,通過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證明農業政策和農地制度改革是解開中國農村危機的一把鑰匙。農民群眾是政策實行的主力軍,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是成功的關鍵一環。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當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上了關鍵議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牢記使命、恪守初心,點亮了農村改革指明燈,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指出明路、獻上寶貴經驗。
注釋
(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三輯[M].北京:三聯書店,1957:395.
(2)姜解生.1932年中國農業恐慌的新姿態——豐收成災[J].東方雜志,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