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燕
(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00)
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在不同場合重點強調了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眾所周知,高校作為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主戰場,同樣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或課程體系則是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具有顯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凝聚著很強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導向,在實踐過程中,促使高校漢語言文學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機載體。鑒于此,本文以高校漢語言文學和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為切入點,系統分析漢語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優化途徑,助力高校漢語言文學的高質量發展。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是社會群體的精神支柱和成果結晶,傳統文化主要包括知識體系、道德信仰和價值目標等方面。具體而言,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觀念、情感認同、行為舉止、民族團結的主要價值導向,主要包括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感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規范標準、價值目標和思想觀念,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各民族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溝通橋梁”作用,它以凝聚大眾群體人性的魅力給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熏陶,通過所推崇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群體的思維意識和行為舉止。因此,如何借助高校漢語言文學載體弘揚傳統文化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學生群體精神價值形成。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要要求,更是先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群體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內涵。與此同時,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為育人目標、文化建設目標指明發展方向。其次,利用漢語言文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道德教育為指引,進行全面道德培育;以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為目的,進行全方面、全過程、全程素質教育。
其次,在多元文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網絡文化逐漸在學生學習生活中不斷滲透,廣泛而深刻影響著學生群體的觀念意識、價值行為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互聯網技術等相關載體,高職學生很容易在各種文化形態中迷失自我。因此。高校利用漢語言文學載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切實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礎上,顯著提升學生群體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內涵。此外,隨著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和文化總體上呈現不均衡的發展態勢,為此,必須加強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為漢語言文學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保障。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主要來源于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社會群體的生活習慣,全面反映了區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還有效代表地區風土民情和文化習俗,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根植于人民群體日常生活的精神載體形式。在新課題標準下,諸多高校逐漸開始將目光轉向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方向,迫切希望將重點側重于傳統文化教育上,從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教學改革成效不甚理想,培育目標無法達成,歸根結底在于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手段單一,仍然采取傳統的“灌輸式”“純理論式”的講解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全體的個性化需求。加之漢語言文學教學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學生無法在海量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精確定位自己想要的內容,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無疑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產生消極影響。
當前,隨著現代教育理念不斷發展,傳統文化教育逐漸被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形態取締,以“人”培養的教育理念相應的被“才”取代。眾所周知。20世紀50年代,我國正處于百廢待興的局面,工業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支撐,為加快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教育主要以工程技術專業教育占據主導地位,使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地忽視,也為后續高校漢語言我文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帶來了不利因素,因此,受制于時代客觀因素,不可避免地對整個高等教育帶來偏失。簡而言之,雖部分高校逐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但培養適應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作為主要目標還未從本質上更正。因此,結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文化強國戰略,深刻反思高校漢語言文學的教育理念,立足學生群體的內在價值需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手尋求優化途徑,將傳統文化和高校漢語言文學有機融合,形成真正適合社會發展的教育理念。
眾所周知,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師不僅是學生群體的引導者,更是傳統文化是否高效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漢語言文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緊密銜接,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充分保證人才培養模式“質”和“量”。在教學時,以中華道德文化、育人文化、教育文化等不同視角影響高職學生的思維意識,采取多管齊下措施,形成教育工作合力,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展現。此外,高校應重點聚焦漢語言文學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培養,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傳統文化交流活動,拓展延伸教師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核心要義,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兩者間的深度融合。
實踐證明,當前教材仍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涵蓋了諸多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教師必須以教材內涵為切入點,深度挖掘內在價值潛力,凝練提取教材中的有益傳統文化因子,最大限度將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展現出來。與此同時,中華傳統文化在發展歷程中創造了數量眾多的經典著作和文學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起到滲透文化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高職學生的心理訴求和價值觀念,對學生藝術價值審美標準、文學品位的提升至關重要。在教師科學引導下,倘若學生能夠仔細回味這些經典著作和文學作品,會顯著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真善美、人文內涵和精神價值,結合自身不足,形成鮮明對比,從而不斷提升自我觀念和價值導向。此外,教師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時定期組織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或者相聲、曲藝、雜耍等民俗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承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整合諸多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以教學內容形式呈現給學生群體,激發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此外,借助云課堂、微課、慕課等線上教學平臺,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資源上傳至教學平臺,可以采取視頻、音頻、文字、圖像等諸多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群體好奇心。此外,這種做法能夠有機契合時代的發展潮流,符合學生群體的價值行為,無疑對提升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銜接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內涵具有現實意義,有利于在學生成才的基礎上,助推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進程。高校立足于現狀、加強教師團隊建設,結合需求、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嵌入時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展文化視野,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創造有利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