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雪
彥琮作為我國佛教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和佛教著作家,對佛教的發展與理論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彥琮的《辯正論》被學界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化的翻譯專論,其在書中明確提出我國翻譯歷史上最早與翻譯主體譯者的條件和要求有關的“八備說”。雖然在此之前,也曾有佛經翻譯者提出了相關內容,但全面且具體地論述合格譯者的條件和要求,只有彥琮一人。不管是從當時社會的認知水平分析,還是對現今翻譯事業發展而言,八備說都具有極深的影響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內外基于大數據網絡技術開始全面優化語言服務領域,不僅引入了大量先進軟件設備,而且根據各領域語言需求規劃設計了更多優質服務。從整體角度來看,當今翻譯事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且隨著語言技術和相關產品研發水平的日益成熟,未來必然會向著產學研的方向穩步發展,但這也對翻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的翻譯史一般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為古代翻譯階段,第二為近代發展階段,第三為現代翻譯階段,第四為當代翻譯階段。雖然不同時期的思維意識和代表人物、作品等都存在差異,但從深層角度分析可知,這些內容對未來翻譯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新時代背景下的翻譯事業,需要譯者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翻譯技巧的基礎上,多學習和借鑒傳統翻譯史所提供的思想意識和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全面拓展語言服務行業的同時,為國家建設發展奠定基礎保障。而本文研究的彥琮就是處在古代翻譯階段的優秀代表人物。
彥琮在《辯正論》中提出,佛經翻譯者必須具備:“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其備三也;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其備五也;耽于道術,淡于名利,不欲高銜,其備六也;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其備七也;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
上述為原文內容,而對其解讀分析可以選用的版本很多,本文主要選用王宏印教授的注釋本進行深入探討,其核心內容就是要求翻譯人員擁有高尚品格和對梵文的修養造詣。而在陳福康看來,上述八備論中的一、二、五、六都屬于人格修養,三、四、七、八是指人的學識修養,兩者都是培養優秀翻譯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內容。
第一,社會歷史。一方面,當時的統治者為佛教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在全國范圍內大力興建寺廟,而隨著佛教的興盛,相關譯文也隨之增加。隋文帝延續了北周統治政策,要求各地方全面修復寺院,支持人們出家,并且又大力塑造經像。在這一階段,民間所擁有的佛經要比儒家的六經多很多倍。在這一背景下,受時代和社會的影響,彥琮在深入研究佛經翻譯事業的同時,更從中發現了更多內容,這也是其展示自身才華的重要時機。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當時屬于主流內容。從孔孟思想大力推廣開始,我國一直深受這一理論思想的影響,不管是漢武帝提出要“罷黜百家”,還是清末時期帝王崇尚儒學,都讓孔孟之道成為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了解這一思想理論可知,其核心內容就是關注人類的倫理道德。結合這一背景分析,彥琮提出的“八備說”中也有相關內容,由此可見這對于我國現代文明建設和翻譯事業發展而言也具有積極影響。
第二,前人之鑒。在彥琮提出“八備說”之前,也曾有研究學者對譯者及相關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以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為例,其對彥琮提出的翻譯思想影響極其深刻。在后期研究中,彥琮在認可道安思想觀念的同時,還對其進行了批判繼承。結合相關文獻分析可知,道安的思想理論要求翻譯人員要關注譯經期間的艱難和辛苦,而這也是當時翻譯人員必須克服的困難。而針對這些問題,彥琮經過多年的探究與對比分析,在“八備說”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案例分析。對“八備說”中備二提出的“踐覺場”進行分析可知,目前對其的翻譯各不相同,且存在較大分歧。而在筆者看來,根據所在語境分析,“踐”屬于動詞,表示登上或到達的含義,而“覺場”在一般的佛教工具書籍中并沒有查到相關內容,但閱讀相關文獻并聯系上下文分析可知,主要是指成佛的重要時期,具體可以表示為菩薩覺悟的第七個階次之意。再根據佛學家呂澂提出的觀點分析,菩薩覺悟的第七個階次是指比較高階次。由此可見,“踐覺場”可以直接翻譯成“達到菩薩覺悟的第七個階次”,在“八備說”的語境當中可以用來表示覺悟或成佛。香港學者將其直接翻譯為“prepare oneself for enlightenment”,可以表示為覺悟做好準備。而在后半句當中的“不染譏惡”中,各家的翻譯也各不相同。以“染”為例,有人將其翻譯成“惹”,也有人將其翻譯成“招致”,還有人英譯為“arouse”表示為引起等。而在筆者看來,在這一語境當中的“染”就代表感染或沾染的含義,當今翻譯可以利用借詞法的方式,而在英文翻譯中可以表示為“be infected with”。“譏惡”作為“染”的賓語,有人將其翻譯成“譏疑”,也有人將其翻譯成“非議”,在英譯當中將其翻譯成“scorn or laughter”代表嘲笑。但這些都沒有考慮到此語語境的問題,因此在筆者看來,“譏”可以表示為佛教術語八風或八法。
第一,彥琮“八備說”作為我國翻譯史上最早系統研究與分析翻譯者所需條件和要求的學說,直觀呈現了作者對翻譯的獨到見解。第二,在“八備說”以前,研究佛經翻譯問題主要體現在譯文中,而彥琮的“八備說”讓人們的目光集中到了翻譯者的身上。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人們逐漸認識到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所具有的影響力,并讓譯者的主體地位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高。因此,翻譯人員在參與譯文活動時必須具備主體性。第三,“八備說”提高了對翻譯人員的道德意識和學問修養的要求,為翻譯人員提高能力和素質提供了指導性的建議。第四,“八備說”不僅符合佛經翻譯人員的需求,也能用于科技或文學等書籍翻譯。這一理論知識既在古代翻譯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又在當今翻譯事業發展中展現出了積極作用。第五,“八備說”也為后來研究佛經翻譯和相關譯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合上文概述內容分析可知,彥琮“八備說”對當今翻譯事業的發展具有啟示。
第一,這一內容既適合用來翻譯佛教文學,也能用于研究現代應用翻譯。從古代傳承至今,“八備說”所展現出的應用價值和時代意義都是翻譯人員在當今時代無法獲取的內容。因此,在培養專業翻譯人員時,一方面要向他們傳遞新知識和新理論,另一方面也要組織他們積極學習和研究經典著作及相關理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翻譯技能的同時擁有正確的翻譯觀念。第二,對翻譯人員來說,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品德修養,必須多參加翻譯實踐和社會實踐。原因在于只有豐富個人經歷和社會閱歷,才能從中獲取更多的翻譯經驗和正確觀念。第三,在翻譯探索期間,翻譯人員要在深入學習中經常對比和歸納總結,多利用辯證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彥琮也是在對比和評估歷代譯經的得失后才提出“八備說”。同時,閱讀《辯正論》可以發現,彥琮對道安的翻譯思想進行了肯定,但并不是全面的肯定,而是利用一種批判繼承的方式進一步研究和學習相關理論和思想。第四,在翻譯事業中,翻譯人員要尊重并且熱愛原著作品,確保其不會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在翻譯后發生過多變化,以此確保譯文和原著作品都具有相同性和獨特性。同時,翻譯人員要和原著作者在情感表達和思想高度上達成一致,這樣有利于得到和原著作品相同質量的譯文。第五,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必須了解作者所處時代及背景。原因在于,所處時代存在差異,翻譯文章的語言風格也要有所變化。由此可知,在翻譯中時代背景與語言風格是息息相關的。
綜上所述,從古代歷史文化發展角度分析,彥琮在《辯正論》中提出的“八備說”,遠超當時的認知水平。雖然相關理論探討都是從佛經角度進行思考的,但對其他文學題材的翻譯也有極深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彥琮不僅發現了翻譯人員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對翻譯文章質量的影響,而且還著重強調了品德修養在譯事中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八備說”作為我國翻譯史上的一大寶貴財富,是非常值得當今學者研究和學習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