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雯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綠皮書》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執導,馬赫沙拉·阿里與維果·莫特森主演的優秀劇情影片。這一影視作品是由發生在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和其雇傭的司機兼保鏢托尼·立普之間的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鋼琴家唐和司機托尼兩人憑借著綠皮書的指引,開車前往美國南部巡演,并在這一旅途中,產生了跨越種族與階級的真摯友情的故事。
電影片名《綠皮書》,出自影片中所出現的一本叫《黑人司機綠皮書》的旅游指南。正如這本書封面上寫的“隨身攜帶你的《綠皮書》,你可能需要它”那樣,《綠皮書》就是為了在種族隔離時代的美國黑人司機而著的,提醒他們哪些餐廳和酒店可以為黑人提供服務,還有哪些地方屬于“日落小鎮”等事項。這本《黑人司機綠皮書》是由維克多·H·格林在1936年首次出版的,此后30年再版一次,在美國各地加油站有售,甚至實現了每年1.5萬冊的廣泛銷量。
電影《綠皮書》斬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而目前,該片的網絡購票評分也達到了年度最高的9.4,豆瓣評分8.9,也創下了近十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高評分。
2018年9月11日,電影《綠皮書》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獲得了高達94%的爛番茄觀眾好評度。而在整個頒獎季,該影片獲得54項提名與18項大獎。
2019年3月1日,《綠皮書》登陸國內院線。票房成績可圈可點的同時,電影也獲得了國內影迷的大量好評,可以說是做到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是與此同時,伴隨著這些耀眼光環而來的,還有很多的爭議與質疑。
正如環球時報的報道:“膚色和種族,是這幾年奧斯卡的熱門關鍵詞。從風起云涌的民權運動前夕,到如今保守主義重新抬頭的后奧巴馬時代,如今許多種族題材的電影視角穿越近半個世紀的美國。《綠皮書》如今在民主黨占多數的奧斯卡上獲得小金人,其意義絕不僅是電影本身。”
《綠皮書》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爭議之處在于,部分受眾認為這一影片政治性導向過強,也正是因此價值觀偏向而獲獎。其實,從其政治導向和價值引導角度跳脫出來,理性看待這一影視作品,就會發現:《綠皮書》一方面在內容上以反映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為重心,另一方面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它又回歸到了電影本身。
《綠皮書》以公路電影和兄弟電影的敘事形式,講述了在一段旅程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從沖突與摩擦中,漸漸了解彼此,有了一段超越種族與階級的友誼。電影格調平實,整體結構工整,起承轉合的敘事方式,再加上演員的精湛的演技,是受眾在愉悅、感動的同時又有省思。
《綠皮書》的導演彼得·法雷里以喜劇片的經驗,執導《綠皮書》,把嚴肅的題材,拍成了一部相對溫情的公路喜劇片,進行了“黑白反轉”的人物設置。設定了兩個反差極大的主人公——底層的白人與頂層的黑人,并在特定年代里成為雇傭關系,同時又為兩個人物設置了黑白與階級兩重矛盾。在好萊塢以往的“黑白配”影片中,大多是白人正經、黑人鬼馬,隨著影片發展,白人會逐漸放松和黑人求同存異的這一套路。而《綠皮書》實現了反轉,變成了黑人唐不茍言笑,而白人托尼滑頭反叛。
電影敘事角度以主人公之一托尼視角為主,對托尼的角色塑造,主要運用“故事情節表現”這一直接塑造手法。意大利裔美籍的白人托尼登場時,導演安排了三個情節:第一個情節就是托尼在夜總會上班,偷富商帽子情節,并有不屑于班主奉承富商的表情鏡頭,表現托尼作為底層小人物對上流人士的鄙視;第二個情節是托尼暴打鬧事顧客,滿嘴粗話,就用拳頭解決問題的暴力形象;第三個情節,托尼把家里維修工黑人喝過的水杯扔到了垃圾桶里。以上情節表現,在電影開場便生動刻畫出托尼的種族歧視心理和底層白人形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唐的出場。唐住在卡內基音樂廳里,出現在一個由象牙與黃金裝飾,奢華高端而極具異域風情的房間中。在與托尼初次見面的電影視角中,唐身穿長袍,仿佛像非洲國王一樣俯視托尼。在人物形象上,和托尼截然不同,唐在掌握資本的同時,有學識與才華,性格上沉著理性。
《綠皮書》電影以小見大,并以真實歷史故事為背景,描述了一段反種族歧視的厚重話題,讓我們看到在臭名昭著的種族隔離政策《吉姆·克勞法》籠罩下的十九世紀美國歷史中,黑人的生存處境以及權利之戰。
豆瓣電影平臺,從《綠皮書》電影的精神內涵角度,給出如下評價:“懷舊的綠皮書,代表了平權與隔離制度下黑人旅行的圣經;身份的錯位,牽引出膚色階層取向等千差萬別的兩個男人的公路之旅;反差萌的炸雞配上底層黑人的鄉村音樂,安利了一個至暗時刻的孤獨靈魂;唯美的家書,流淌著不同皮囊下渴望相同的家庭溫情;粗放不羈的伙伴,在目睹他人羞辱和危險中放下了偏見;忍辱的捍衛者,最終學會了如何對抗虛偽生活的勇氣!”
有不少人認為《綠皮書》劇本太過工整了,但這種“工整”也正好幫助它順利拿下奧斯卡獎。奧斯卡正是偏好去挖掘自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故事,將本身敏感嚴肅的題材,進行幽默得當的藝術化處理。《綠皮書》的劇本就像教科書般工整,兩個對立人物的設置、人物關系的發展、前后照應的臺詞、順應觀眾期待的結局等。
片中關于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絲毫沒有說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溫情。電影中的優雅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通過對人物關系的深挖,在幽默有余的進程中不覺淚已沾濕巾。打破偏見、很多含義和主題就用畫面靜靜地展現出來,雖然有些場景并無臺詞,但其中蘊含的力量依然能夠擊中人心。
議程設置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1)大眾媒介往往不能直接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相關信息和設置相關議題,來有效地左右其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以及其關注的先后順序。而影視等大眾媒介提供給受眾的信息,就是他們的議程;
(2)大眾媒介對議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對這一議程的重視程度是成正比的;
(3)除了媒介對于議題的表達方式和強調程度外,還有其他因素,同樣都會對受眾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
《綠皮書》電影,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表現出對種族歧視的批判,對人權自由民主的尊重。《綠皮書》獲獎,則為大眾設置了引導性的議事日程,在整個社會的廣大受眾中形成對種族問題的強烈社會關注度,改變大眾對于電影主題重要程度的認知,并在心理和行為上引導大眾向正確的方向靠攏,對于人類社會中人權保障和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縱觀奧斯卡金像獎的歷屆獲獎作品,平衡受眾需求和媒介責任是保證作品成功吸引受眾、獲得較高業界評價和市場口碑的主要因素。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綠皮書》電影,在獲得廣泛市場關注的同時,也存在獎項評定政治性導向過強的爭議,從而引起學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在受眾需求方面,《綠皮書》電影通過運用部分影視策略,成功地滿足了受眾情緒轉換、人際交往、自我確認以及環境監測等需求。在媒介責任方面,《綠皮書》電影通過對正確政治立場的把握與正能量價值的大力傳播和彰顯,努力倡導人人平等、反對種族歧視,贊美友誼與自尊,積極引導受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
當今大眾媒體影視作品領域,不乏過度迎合受眾需求,忽略媒介責任的問題。而高品質、高評價影視作品,勢必需要堅持以“理念”為主、以“技巧”為輔,及時融合創新、打造多元內容來滿足受眾需求并引領受眾需求;而在媒介責任方面,更需要做好“把關人”,將優質文化與正確價值觀注入作品內容、提升內涵、引導輿論。
影視文化是文化產業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人類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與傳播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通過藝術創新,以敘事情節弘揚時代精神;借助情感共鳴,以人性主題闡述核心價值;立足觀眾定位,以新興媒介適應需求變化;力求貼近生活,以正面表達反映社會訴求;加強典型塑造,以榜樣力量引領道德典范。
新媒體影視傳播對社會文化運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也存在著監管部分缺失和內容良莠不齊等現實問題。《綠皮書》等優秀影視作品的獲獎,是發揮主流媒體社會引導作用,合理利用電影界"意見領袖"的角色的重要路徑。影視作品領域的評獎環節,反映出正確價值觀偏向,對于在影視傳播中發揮正能量,引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促使影視文化產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引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