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俏
長春工業大學
結構主義批評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法國。代表人物有列維·斯特勞斯、阿爾都塞、羅蘭·巴特等。結構主義批評以索緒爾語言學為根基,試圖探索文學內部的固有模式,“拋棄作者”以文本為中心通過科學方式分析作品。結構主義批評強調二元對立,重視作品整體性,試圖挖掘隱藏于作品內部的深層結構。在結構主義者看來,二元對立是一種人類認識事物的方式。《索尼奇卡》中有許多二元對立項,通過解析這些對立項,探索索尼奇卡這位傳統俄羅斯女性豐富的精神世界。
孩提時代索尼奇卡就展示出嗜書如命的特質,沉浸書中世界無法自拔,周圍人甚至調侃她。少年時因為自己的愚直,經歷了初戀的挫折,開始對甜蜜的愛情心生畏難。成年后遇到一生的伴侶——羅伯特,當時羅伯特正因時代的壓力,無法施展才華。索尼奇卡不顧生活壓力與他結合,婚后甘愿做為家庭操勞的賢妻良母。時光推移變幻,羅伯特又可以走出家中一隅,作品被世人矚目。而索尼奇卡卻因歲月侵蝕,人老珠黃。這時他們孩子的朋友亞霞,一個善于利用別人獲取利益的年輕女子出現在索尼奇卡家中,她激起羅伯特新的創作高潮。這種情況下,索尼奇卡沒有暴怒,心生怨懟,而是平靜寬容接受了一切,依舊給予他們關懷,保持著自己的道德標準。最終,索涅奇卡拒絕了別人的邀請,在鄉下安度晚年。
索尼奇卡是千萬普通俄羅斯婦女中的一個。她善良,堅強,隱忍,富有責任心。她心甘情愿為家庭付出,并對他們的回報充滿感激,對周圍一切抱有最大的善意,始終堅守內心的倫理道德。丈夫雖比她年長很多,索尼奇卡卻像母親一樣關心丈夫寂寞蒼涼的心靈,給予丈夫全部的愛與鼓勵。發現丈夫和亞霞違背倫理的私情時,卻還能以往如初對待,一人承擔痛苦與流言蜚語,繼續以真摯的內心面對生活。丈夫去世后,繼續像母親般關懷亞霞。索尼奇卡就是俄羅斯傳統“大地母親”原型的延伸。
與之相對立則是亞霞的形象,她缺乏獨立性,一心承載個體利益,是完全為自我而活的女性形象。亞霞自幼懂得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結識索尼奇卡女兒后留在索尼奇卡家中,與羅伯特發生關系。她利用周圍一切人脈獲得晉升階級的機會,借助他人一步一步向上爬,逐漸淪落黑暗深淵,無法自拔。
結婚前索尼奇卡只擁有一段柏拉圖式的暗戀,與羅伯特結婚后全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展現出一個妻子的賢惠忠貞,一個母親的愛心關懷,她對待感情擁有宗教式的虔誠與信任。與之對立的羅伯特結婚前萬花叢中過,流連于女性的肉體與崇拜中。所以在和索尼奇卡第一次見面后,他被索尼奇卡樸素沉靜的氣質吸引,最終與她結為夫妻。步入晚年后再次被年輕的肉體吸引,背叛與索涅奇卡的感情。他一生執著于肉體的歡愉,通過年輕女性的肉體獲得精神慰藉,靈魂不斷沉浸泥沼中,只重視肉體快樂忽視靈魂安寧。他獲取激情背叛道德,最終也失去了精神家園。
童年時代索尼奇卡家庭和諧安定,后來在索尼奇卡婚后生活艱難的時刻,父親一直向她伸出援手,給予支持。生下女兒后,索尼奇卡對女兒關心有加,對女兒的心理變化,衣食住行都甚為關心,哪怕對女兒的人生不甚了解,也不愿苛責女兒的過錯。索涅奇卡的父親給予她寬闊的父愛,索尼奇卡也把這份家庭的愛給予給她的家人,關愛子女,體貼丈夫。一生維持與家人親切的關聯,信任家庭關系。與之相對立羅伯特對親情則是可有可無的態度。書中提到:“他一生的經歷曲折多變,不斷叛逆:祖先的信仰、父母的期待、老師的厚愛,他統統背叛過。他也背叛過科學,中斷過友情。只要他感覺自己的自由受到束縛,他的反應總是那么決絕無情……”羅伯特的精神世界里,任何感情都可以輕易摒棄,出于某種自我需求,隨時可以背叛感情。對待女兒的問題上也體現他對親情的估值過低。女兒的偏激行為與混亂的男女關系完全沒有引起羅伯特的重視,對發生在女兒身上的問題熟視無睹,親情于他遠沒有自己活得快活重要。
索尼奇卡一生堅守道德尊嚴,維持著崇高的道德標準。一生經歷諸多磨難,內心依舊純凈而獨立。得知丈夫和亞霞發生不正當關系后,一如從前照顧他們,以母親的無私忍耐守護家庭和睦,在時代潮流中堅守自己的精神領地。反之,羅伯特年輕時無知放縱,縱情聲色,步入老年又與亞霞建立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為了獲取肉欲的快樂和創作的靈感,無數次踐踏傳統倫理道德。
通過二元對立項的總結分析,讀者更能直觀感受到索尼奇卡情操的高尚。她擁有純潔的內心,堅韌且富有耐性,看似普通,實則是能容納山川萬物無限博大深遠之人。反觀羅伯特和亞霞,他們更像是沒有獨立精神世界的“巨嬰”,與索尼奇卡相比,他們的內心世界荒蕪且干涸。
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兩大研究領域:結構主義符號學與敘事學。與敘事學息息相關的兩個概念即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即敘述者發生的行為動態串聯起的一系列故事。深層結構則是通過具有代表性的表層敘事單位科學排列組合后顯露出的本質內涵。
《索尼奇卡》表層結構可以分為幾個基本敘事語句:(1)年少的索尼奇卡靦腆自卑,沉迷讀書。(2)索尼奇與羅伯特結合,她放棄自己的熱愛,為家庭操勞。(3)索尼奇卡生下女兒,女兒長大與亞霞相識,并欣賞亞霞。(4)亞霞與羅伯特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引起輿論嘩然。(5)索尼奇卡獨自一人安度晚年,與書相伴。
橫向組合可以發現:2與4共同特征是“隱忍”。索尼奇卡為家庭走出象牙塔,不斷努力工作,照顧家人。發現丈夫與年輕女子的不倫感情后,依舊隱忍和善,沒有絲毫怨言繼續為家庭奉獻。1與5的共同性質是:回歸心靈。索尼奇卡從小沉浸書海,漫游在俄羅斯文學世界里,對俄羅斯作家如數家珍。這時她內心平靜自然,擁有樸實的快樂,享受生活。索尼奇卡年老后,獨自一人再次回到她所熱愛的文學世界里,回歸內心的田園,享受書籍世界的寧靜與安穩。索尼奇卡回歸內心的精神家園,即形成了文本的深層結構,回歸宗教式的樸素生活,以寬容博愛之心去接受命運的安排,回報命運的饋贈。
烏利茨卡婭運用順敘手法,記敘了一位俄羅斯猶太婦女飽經風霜的一生。雖然經歷了諸多痛苦,這位偉大的婦女卻始終堅守著俄羅斯女性的優良品質。她身上體現著俄羅斯民族靈魂深處的博大,寬廣,憂郁,包容與獻身精神。
《索尼奇卡》這部小說體現著不同女性形象、靈與肉、面對傳統道德的態度以及親情估值之間的對立,通過這些對立項展現出一個普通俄羅斯女性堅守道德,保持心靈世界純潔的高尚形象。文本的表層結構為索尼奇卡隱忍受苦的生活,深層結構卻是索尼奇卡一生堅守道德操守,始終以真摯的心靈面對生活,擁有精神世界的圓滿。作者以此呼吁道德的回歸,渴望人們重新回到心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