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磊
楚劇是湖北省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最早始于黃陂、黃岡以及孝感一帶的花鼓戲,故其原稱黃孝花鼓戲,又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戲于1926年在湖北劇學總會籌備會上正式更名為楚劇。1927年正月初一,楚劇受到中央人民俱樂部(現今漢口民眾樂園)的邀請進行公演,自此逐漸走上歷史舞臺,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地方劇種。
20世紀30年代,楚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臺本戲劇目得到了大量的擴充。與此同時,楚劇在聲腔、表演、服裝、道具、化妝、文武場等各個方面,兼收并蓄,吸收京劇、漢劇等各類戲劇的表演技巧與形式。這使楚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戲改,楚劇有了空前的發展,一大批傳統劇目經過系統的整理與改編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一直到2000年,楚劇藝術都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并深受基層人民的喜愛。
進入21世紀后,信息時代引發的媒介革命使得以電腦、手機為代表的新媒介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楚劇藝術在新舊媒介不斷交替的時代背景下,逐漸被邊緣化,和其他地方戲劇一樣,楚劇藝術的傳播與發展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
在楚劇發展的黃金時期,湖北省大大小小的劇團加起來有四十余個,現如今已萎縮到“三郊四縣”。專業劇團的數量下降,實際上反映出一個尖銳而現實的問題,即楚劇藝術的觀眾正在減少,以至于劇團的舞臺數量也在減少。劇團減少帶來的另一個隱患與問題是專業人才的斷層與銳減,缺少新鮮血液注入的楚劇,無論是舞臺創造力還是劇場表現力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楚劇作為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其主要的功用即是以戲劇的形式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與審美需求。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以“復制”方式出現的藝術形式與藝術產品使楚劇的舞臺性不再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進一步讓楚劇這類需要數小時觀看的娛樂方式不再受到廣泛歡迎。失去了觀眾基礎的楚劇,將在信息化社會中遇到極大的傳播阻礙。
楚劇的傳播,按照不同媒介進行分類,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舞臺傳播、劇本傳播、電視傳播與互聯網傳播。現階段楚劇傳播的主戰場仍舊是舞臺,舞臺傳播雖然是楚劇傳播的根基所在,但在年輕人普遍缺少去劇場觀看楚劇的消費習慣的現狀下,如果僅僅只是依靠舞臺傳播,楚劇的受眾勢必將進一步縮小。楚劇在數字化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上也做過努力,但是整體上看,楚劇在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時,其傳播力度與強度都存在著不小的局限性。楚劇在網絡上的傳播多以圖文為主,視頻的數量明顯不足。視頻的匱乏,使楚劇在網絡上傳播時缺乏聲畫同步,在信息爆炸的當代,僅以圖文作為閱讀方式,顯然很難激發閱讀者持續的興趣。這無疑也降低了楚劇傳播的效果和質量。
短視頻App向用戶推送內容的依據是按大數據算法下的“個人喜好”,即用大數據為用戶畫像,推測用戶喜好,從而實現精準推送。其次,短視頻平臺會根據用戶點擊、瀏覽、轉發頻次進行疊加推薦,進一步為用戶精準畫像,以此形成一種基于虛擬網絡的弱關系裂變式傳播。短視頻平臺裂變式的多級互動傳播模式,將使楚劇藝術的關注度與轉發量產生幾何倍的增長。
去中心化是短視頻平臺顯著的傳播特征。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觀看的內容,對推送的信息進行取舍。同時,用戶可以對推送的信息進行多種方式的處理,建立一種基于個人喜好與興趣的人際間的裂變傳播。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使得傳播者的話語權被削弱,受眾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這樣的傳播特征就要求楚劇藝術傳播者為受眾提供高質量、令其感興趣的內容,使藝術信息的傳達由灌輸轉變為分享。
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既體現在內容的碎片化,又體現在受眾群體的碎片化。
短視頻的時長相對較短,一集短視頻一般不超過3分鐘。這決定了其傳播的信息內容相對有限。較短的視頻時長,符合當代人碎片式的文本閱讀習慣。觀眾可以在等車、坐地鐵等碎片時間中進行觀看。短視頻的“短”意味著傳播者需要提供精簡的、淺顯的以及更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內容。高深與復雜的內容很難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吸收與理解,這也不符合短視頻設定的用戶體驗場景。碎片化的閱讀本身就具有反精英、通俗化的價值取向。這對于作為民間傳統藝術的楚劇藝術而言,在價值取向上是具有同源性的。
在短視頻的傳播過程中,平臺根據受眾的關注內容,進行大數據的算法推薦。在大數據與算法的分析下,觀眾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被分析與體現,受眾在賽博空間中形成了虛擬性的社團。這一特殊的賽博部落將基于興趣,形成受眾碎片。小眾化的興趣點與話題將得到聚集,從而形成更為精準的個性化傳播。楚劇藝術屬于相對小眾的藝術種類,依托于短視頻的傳播平臺,楚劇藝術將更容易找到分散于網絡賽博空間中的碎片化用戶,形成自己的興趣“部落”。
在以電視為首的大眾傳媒還未盛行時,舞臺傳播在楚劇傳播中占壓倒性的地位。相較于其他傳播形態,楚劇的舞臺傳播從傳播形態上看更加的古樸。楚劇的舞臺傳播是其他傳播形態的內容與動力來源。在舞臺上進行表演的楚劇,具有現場性、活態性與復合性的顯著特征。這些特征也決定了楚劇藝術的舞臺傳播與現代傳播媒介下的戲曲傳播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物質媒介、傳播信息系統、受眾觀看方式以及傳播效果等諸多方面。
楚劇藝術若想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短視頻進行傳播,就必須在形式、內容等諸多方面針對短視頻的傳播模式與特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與改變,舞臺傳播的固有邏輯在短視頻傳播中不再完全奏效。短視頻媒介所蘊含的信息傳播模式與規則是楚劇藝術利用其進行傳播時所必須重視并加以遵循的。唯此,有效的傳播路徑才有可能被建立。
楚劇藝術出現伊始,其觀眾大都是勞動人民,這決定了楚劇藝術通俗化的特點。在楚劇藝術的劇目中,尤為突出與有特色的正是家長里短與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楚劇平民化、通俗化、地方化與生活化的創作特點,為其在短視頻平臺中更加有效地傳播提供了天然優勢,也是楚劇藝術需要一貫堅持的。
短視頻最為顯著的傳播特征之一就是其傳播內容的碎片化。楚劇藝術通過短視頻進行互聯網傳播,就要依據短視頻的媒介特性與傳播特征做出適應性的調整。傳統的楚劇劇目,動輒2~3個小時,這樣的時長顯然不適合在短視頻平臺中作為單一視頻出現。因此,可以將楚劇劇目中的故事線拆解成若干片段與主線,每個片段的時長為3~5分鐘,截取該故事章節中最精彩的部分予以展現,再將片段組合成單元,以此作為故事線的延續。表面上看,片段式的劇目設計打散與解構了原有的故事情節與連貫性,但是這又反過來要求劇作創作者用更為凝練的藝術語言表達劇目的核心內涵。
短視頻作為楚劇傳播的媒介與平臺時,其傳播效力讓線下的實景劇場中不可逆的真人觀演具有了可復制性與可回溯性。從技術層面上看,作為新媒介的短視頻具有共享性與交互性。短視頻平臺上的用戶、楚劇藝術的線上觀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點贊、評論、轉發等一系列行為,將使楚劇藝術進入一個公共評價的空間,進入公共空間中的楚劇藝術將遵循接受美學的理論,由創作者、閱讀者、轉發者、點贊者共同完成作品的最終內涵??蓪徱暋⒖申胺?,甚至是可彈幕的自由式參與與閱讀讓楚劇藝術具有了交互式的閱讀方式。
雖然短視頻作為楚劇傳播的新媒介與新平臺具有諸多優勢,但應當警醒的是,線上戲劇的演出與傳播勢必會弱化戲劇在舞臺演出時所帶來的直觀感與質感,脫離了實景舞臺的楚劇藝術,其儀式感與嚴肅性也會被稀釋,楚劇藝術的審美效能將被重新定義,基于賽博空間的新的審美場將被建立,這要求創作者、表演者等楚劇從業人員需要有新的創作觀念與表演形式,以呈現出在互聯網語境下獨有的內容與審美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