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然
《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小說由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發表于1852年,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前夕,南方種植園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尖銳,而焦點問題則是奴隸制的存廢。白人對黑人無止境的奴役和壓迫,使得有反抗意識的黑人及有良知的白人提出反對,廢奴運動就此展開。斯托夫人作為一名廢奴主義者,她借《湯姆叔叔的小屋》揭露奴隸制下的各種腐朽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對廢奴運動和南北戰爭起到了推動作用,重塑了美國黑人與白人的種族關系。
斯托夫人對種族關系的解構直指它的底層邏輯,即奴隸制的合法性問題。奴隸制的合法,讓白人對黑人的迫害成了正當的行為,這顯然是不公正的。斯托夫人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黑人和白人形象,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突出了奴隸制的黑暗,并加以適當的評論和說教,希望借此激起白人的反思和黑人的覺醒,使他們共同起來抵抗奴隸制,粉碎舊的不平等關系。
從根本來看,奴隸制使黑人喪失了基本的人權,即尊嚴和自由,而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當圣·克萊爾告訴湯姆將讓他成為一個自由人時,湯姆的欣喜若狂讓圣·克萊爾不解,因為圣·克萊爾認為湯姆當前的好日子比自由更重要,但湯姆卻說“我情愿穿破衣服、住破房子,什么東西都是破的,但是擁有這一切,而不愿什么都是最好的,可都是人家所有”。即使忠誠如湯姆,卻也如此向往自由。人生來擁有自由意志,不依附于他人而活,但這種天性卻被奴隸制無情抹殺。
再者,奴隸制也在扭曲著人性,發掘著人類的陰暗面。作為附屬物的奴隸們,受到各種辱罵和毆打,甚至被迫骨肉分離,但奴隸主們卻能以法律為保護傘。在斯托夫人看來,法律既然決定了黑人奴隸只是主人的物品,如果法律不做出改變,那黑人與白人的關系就注定不會美好,一切罪惡的根源便是奴隸制的存在。
小說的主人公湯姆叔叔,是一名有著良好品行的黑人奴隸。他質樸勤勞、忠誠可靠,還有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善良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他兩次被賣,與親人朋友分離,最后被第三任主人活活打死。他的遭遇讓人無比同情,奴隸制的弊端也不斷凸顯。
小說情節還有另外一條線沿著伊萊莎和喬治·哈里斯展開。當得知兒子要被賣時,一向老實的伊萊莎鼓起勇氣逃跑,甚至硬生生蹚過了漂有浮冰的俄亥俄河。喬治·哈里斯是小說中最有反抗性的黑人,威爾遜先生提醒他站在了自己國家法律的對立面,可喬治認為國家和法律都不是他的,法律只是用來壓垮和制服他們。他不承認法律,不承認國家,他堅信在上帝之下黑人與白人是一樣平等的。這是喬治的態度,也正是斯托夫人所要表達的。
除了情節性的敘述,小說中還有很多評論性的語言。恰到好處的點評,讓小說人物的特點更加突出。例如謝爾比與黑利討論黑奴買賣時,黑利自夸他的人道主義方針,逗笑了謝爾比。斯托夫人接著寫道:“也許你,親愛的讀者,也笑了,但是你知道現今人道以各種奇怪的形式出現,而且人道的人說出和做出的古怪事情也是舉不勝舉的。”作者對黑利進行了諷刺,揭示他打著“人道”的幌子,實際卻做著毫無人性的事,從而批判奴隸制的罪惡。
斯托夫人并不止步于對奴隸制的批判,而是描繪了自己理想中的藍圖,為種族關系指明新的出路。新的種族關系,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人人自由平等。斯托夫人認為,這種關系的塑造,不僅要靠白人的反省與黑人的抗爭,還要用教育和宗教加以調和。
一方面,斯托夫人期待白人做出反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黑人;另一方面,她也強調自由的重要性,呼吁黑人起來反抗,以斗爭的方式奪取自由。在第三十章黑奴貨棧的描述中,多數黑奴都是麻木無知的,他們整日渾渾噩噩,用尋歡作樂來打發時間,早就喪失了對自由的渴望。
所以,斯托夫人創造了喬治·哈里斯這一形象。他是小說中所有黑奴里抗爭性最強、最徹底的人,他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到作為附屬品他將永遠無法安定,所以毅然逃跑,并發出“我要么自由,要么死”的呼喊。比起湯姆被活活打死,喬治·哈里斯的結局是好的,他獲得了自由,最后與家人回到非洲建設自己的故鄉。這樣的對比,鼓舞著被壓迫的黑人奴隸起來反抗,為自己應有的權利而斗爭到底。
建立新關系必須轉變態度,在小說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教育,二是宗教的洗禮。接受教育,黑人們的自我意識就能得到覺醒。正如作者借圣·克萊爾之口所說:“只要開始給一代黑奴以徹底的教育,奴隸制就會土崩瓦解。如果我們不給他們自由,他們就會自己去奪取自由。”
另外,對宗教的信仰也能改變黑人奴隸的現狀。斯托夫人塑造了一個上帝之子般的形象,即伊娃。小說中把她描述成天使一般,她純潔、博愛,虔誠地信仰著基督教,并踐行教義去愛每一個人。虔誠的宗教信仰,不僅讓白人變得寬厚、博愛,也讓黑人擁有精神支柱。主人公湯姆的一生滿是悲劇,他正是靠著對基督教的信仰,才一步步地走下去。肉體上的磨難,只會讓他的心靈更加強大,“這個受壓迫的人的卑微的心靈就被包圍在了一片不可侵犯的寧靜之中,無所不在的救世主將它變成了一座圣殿”。
《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確實對廢奴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小說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最重要的便是對黑人形象的固化。在斯托夫人筆下,黑人奴隸很多負面的特征被不斷提到,造成了刻板印象。當斯托夫人不斷贊揚湯姆值得信賴的品質時,湯姆卻給人一種盲目服從、懦弱無能的感覺。忍耐不該是無原則、無限度的,而斯托夫人筆下的黑人形象老實可欺、不求上進,容易引來輕視和指責,不利于良好種族關系的塑造。
此外,斯托夫人在不經意間也流露出對黑人的歧視。從宗教的角度,小說中的黑人奴隸可以分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而作者筆下基督徒明顯優于非基督徒。托普西早期不信宗教,愛捉弄他人,還習慣性偷竊、撒謊,是一個惹人厭的“小黑鬼”,而受到伊娃的基督教感化之后,托普西的形象轉向正面,變得聽話。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湯姆也是一個優秀的奴隸,干活能力強,而且值得信賴。可見,信仰基督教的黑奴有更多的好品質,不信基督教的則好吃懶做、不求上進,體現著非洲民族的劣根性,作為負面形象存在。
再從血統來看,一類是純種黑人,例如主人公湯姆;另一類是混血黑人,比如伊萊莎和喬治。伊萊莎和喬治都擁有白人血統,比起湯姆等純種黑奴,他們兩個更有氣質,而且有較強的抗爭性。他們體內的白人血統讓他們比普通黑人更加優秀,并且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膚色與白人相近,在逃跑時不易被發現。比起湯姆死亡的結局,他們最終收獲了自由和幸福。總之,斯托夫人在不經意中將黑人分為了三六九等,越貼近白人文化、白人血統的奴隸,越有良好的品質和圓滿的歸宿。
雖然小說中存在負面內容,受到了外界批評,但這些并不都是斯托夫人刻意為之,而是白人作者在寫黑人奴隸時難以避免的困局。即使作者盡力站在黑人的立場,也始終帶有白人的思維方式,但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對此,我們不必過分苛責,畢竟作品的正面價值要遠遠蓋過這些瑕疵。
《湯姆叔叔的小屋》作為一部小說,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性,而且有強烈的社會性。它對奴隸制的控訴、對法律的批判,呼喚著人們起來反抗,對廢奴運動和南北戰爭起到了促進作用,有助于打破舊的種族關系。另外,斯托夫人還對新的種族關系進行了構想。她希望通過讓黑人接受教育和宗教洗禮的方式,增強他們的精神力量,與白人形成自由平等的和睦關系。因此總體而言,小說對美國種族關系塑造的貢獻是有目共睹、不可磨滅的。